扁桃体周围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莺歌海文学散文篇十四日落莺歌海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是多少

日落莺歌海(连载一)

作者:江海波

(中国经营报年6月29日D1—D2版)

写在前面的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在全国管理经济界很有影响力的《中国经营报》,年6月29日D1版发表了署名江海波的文章《日落莺歌海》,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深度地反映南中国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居民生存历史变迁的文章。小镇莺歌海从“*金时代”到“黑铁的世纪”到现在“负债的小镇”的变迁,真实地反映了祖祖辈辈生于在斯长于斯的广大贫苦渔民的人生百态。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农民靠天吃饭,渔民就得靠海过日子。莺歌海渔民赖于生存的大海资源日益枯竭,而且还由于莺歌海与越南一水相连,中越两国领海的主权之争无不影响小镇渔民的正常生活。莺歌海人民从天上到地下的生活变化,个中况味,谁能为知?非常认真地拜读了本文,我才顿悟作者为啥把文章题目叫做《日落莺歌海》!


  《日落莺歌海》登上国家级大报,我想它给人们传递两条信息:一是海南小镇莺歌海受到级别更高、范围更广的人们
  《日落莺歌海》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尤其一直
  

日落莺歌海

——生活在南中国海的人民


  

作者:江海波


  


  中国的一纸休渔期公告,却在大海的那边,掀起滔天巨浪。越南不仅在官方高调批评中国的休渔*策,而且越南的渔船继续驶向中国海域,进行捕捞作业。


  越南的高调反击,其实在于近海资源的枯竭。但事实上,枯竭的不只是大海那边的近海资源。本期报道想把目光从争执的主权问题上挪开,放在一群真正靠着这片海水生存的人民身上。


  莺歌海镇之莺歌嘴,是海南岛西南最突出点,也是北部湾和南海的分界点,镇上的渔民世代以捕鱼为业,但今天,中国的近海海域与周边国家一样,已经处于一种接近枯竭的状态,镇上的渔民与中国的大多数渔民一样,生活日益窘迫。


  长期以来,我们对渔民的
  海南大学深入考察过当地历史文化问题的学者张朔人研究发现,海南的渔民曾在国家粮食运输和守卫边疆海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蛋民(水居渔民)一直处于贱民的地位,但在海南,其身份、实际事权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地方的蛋民明显不同。


  过去,渔民梁奇武对西沙、南沙丰饶的海鱼只能“望洋兴叹”。购置了吨的远洋渔船之后,他感觉未来顿时有了希望,“南沙的鱼都给外国的船只抢去了,我希望*府也能让我们去那里‘守卫边疆’。”


   一、海和消失的鱼群


  年一天的午后,中国南方某海域。渔民曾汉隆与弟弟曾汉高等五人在打渔作业时,发现海面上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像沸水一样往上冒”。这个发现,后来成就了中国目前探明的最大的海洋油气田。


  曾汉隆就是事实上的“发现中国海洋油气第一人”。这位老人至今健在,已有79岁高龄了。老人一辈子生活在海南岛莺歌海镇上,曾短暂地在海上油气钻探队当过钻工,现在与他的儿女们一起生活。


  莺歌海镇,因附近有莺歌海盐场而闻名,而后更是因为这片海域成为中国海洋石油气的发祥地而名声大噪。镇上的百姓,祖祖辈辈以出海捕鱼为业。海洋的馈赠,曾一度使得这个镇非常富裕,但在短暂的辉煌之后,这个镇上渔民们的幸福日子像美丽的烟花一般消散,归于黯淡,归于平静。时至今日,镇上的大多数渔民依靠举债度日。


  小镇西面大海,天气好的时候,莺歌海的日落时分,大海托起一轮红日,一片金色洒满波光绮丽的水面,璀璨而瑰丽;但今天,小镇西面的天空阴霾笼罩,莺歌海的落日,混混沌沌,布满愁云。


  “*金时代”


  相传约多年前,一群渔民泛舟从海口、琼山两地出发,沿海岛西海岸而下,到一个叫“莺歌嘴”的地方定居下来。后来,越来越多的渔民从上述两地移居此地,遂有今日之莺歌海镇。


  58岁的老干部吴多勇是镇上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是土生土长的莺歌海人。而据他自己考证,其祖籍应当是福建莆田,他的渔民先祖们从莆田漂流到海口一带定居之后,又继续漂流南下,至此福地不再迁徙。


  “我祖父从小抓鱼,二祖父、三祖父也跟着在一起。上世纪30年代,莺歌海的商业非常发达,莺歌海的渔民把鱼运到海口、湛江,换回桐油、麻线、帆布和各种生活用品。抗战以前,那时是莺歌海的鼎兴时期。这些是我听老人家讲的。”吴多勇小的时候,时常听老人们回忆莺歌海的昔日繁华。


  在吴多勇的印象里,孩提时代的莺歌海,鱼是捕不完吃不尽的,大自然馈赠的美味,他至今说起来还啧啧称道。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50年代‘合作社’时期,那时候海里盛产石斑鱼,我记得生产队钓回很多鲨鱼,鲨鱼的鱼翅,每户都能分到一只。那时*虾、海蛇都很多。海蛇的味道最香了,尤其是海蛇蛋,味道更美。记得年,我当渔民的时候,一个钟头就可以抓多条海蛇,现在几乎没有了。当时的海蛇2块钱一条,现在要多块钱一斤,一条需要——块。”


  50年代的莺歌海是非常荣耀的。在那个“合作社”时期,莺歌海镇的干部要经常到省会广州去做经验介绍(时属广东管辖)。“那时人心齐啊,什么都干得热火朝天!”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渔民曾汉隆发现海上有个地方“像沸水一样往上冒泡”,就是这些“小泡泡”,催生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


  当时,莺歌海盐场在莺歌海筹建,给莺歌海带来了很多文化生活,经常放苏联电影。有一天晚上,电影里放的是苏联开采海洋石油,海面上冒出很多气泡。“莺二大队”的曾汉隆看了,不以为然地说:“哎呀,我们莺歌海海面上也有气泡的嘛!”这句话被人听到,就叫他带领去看。后来,这个距莺歌海镇1.5公里海面上冒泡的地方,被地质学家命名为“3号气苗”。


  改革开放后的10年是莺歌海渔业生产的“*金时代”。--年这10多年间,海里有很多红鱼、鲳鱼、西刀鱼等优质鱼种,产量很高。渔民们口袋里的钱总是满满的。


  那时,做了10多年赤脚医生的吴多勇已经考上了镇上的干部,需要协助抓计划生育工作。“渔业生产,男的才算劳动力,”他回忆说,“当时我对超生户说‘你不能再生了’。他就问‘罚多少?’‘一千五。’‘好!’说完马上从口袋里拿给你。”


  80年代的最后三年,达到了这一时期莺歌海兴旺的顶点。这几年,许许多多的渔民都重新盖起了数层的洋房,道路、中小学、公园等公共设施也迅速建设起来。据称,莺歌海还是海南省首个接通了有线电视和电话的渔民镇。紧接着,镇上就出现了那个年代通常要到县城才有的电影院与歌舞厅。

“黑铁的世纪”


  但很快,这种变化就不再持续下去。今天去莺歌海镇,歌舞厅的灯光虽然还在闪烁,那是90年代陈旧的“时尚遗迹”,莺歌海的巨变已于那个时间戛然而止。


  莺歌海从“*金时代”滑向“黑铁的世纪”是以一种不易察觉而又剧烈的方式完成的。技术的进步,减轻了渔民的劳动强度,把渔民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近海渔业资源的索取。莺歌海在最为繁荣的时候,海水下面的大自然,已经日渐窘迫,没有人注意到一种危机正在加速逼近。


  吴多勇用渔船的数量和技术水平的对比证实了渔业生产的发展速度。“70年代,那时的渔网网孔还很大。莺一、莺二两个捕鱼生产大队,每个大队4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有4艘近海渔船,全村有36艘近海渔船,此外还有深海渔船16艘。而到年的时候,莺歌海镇的渔船已经达到了多艘,扩大了10多倍。捕鱼的网以前是人力网,现在都是机械网。以前的网2个人可以抬起来,现在的网6个人都抬不起来了。”


  渔船多了,鱼少了。“现在市场上的鲳鱼卖到20元一斤,白鲳鱼更是60~80元一斤,要知道,我小的时候,鲳鱼才卖四毛五一斤。马鲛鱼,以前卖六毛钱一斤,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买一条需要0多元,这些鱼小时候吃多了,吃厌了,现在要春节才能吃得到,有钱人才舍得吃,”吴多勇说,“以前我们是不用休渔的,休渔是最近10多年来才开始的。近海的资源已经枯竭了。”


  年2月27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对自年就开始实施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除了延长了半个月的休渔时间,还进一步扩大了休渔海域,并进一步限制了捕鱼工具的范围。据统计,休渔调整后,海南省涉及休渔的渔业劳力达4.7万人,比8年增加一倍多。


  农业部官员说,对休渔制度进行调整,主要是遏制过度捕捞势头,养护日益衰竭的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捕捞的可持续发展。


  官方认为,目前我国渔业资源衰退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困难,捕捞强度过大是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