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火中的铿锵玫瑰访原志愿军女护士杨志 [复制链接]

1#

战火中的铿锵玫瑰——访原志愿*女护士杨志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抗美援朝,并最终获得胜利。

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年3月,第十二*入朝参战。4月17日,参加第五次战役;11月,参加金城防御作战,进行大小战斗余次,圆满完成防御任务;年11月1日,参加上甘岭战役。在第12*入朝参战队伍中,闪现着一群年轻美丽的女兵的身影,她们担负着机要兵、文艺兵、卫生兵等多重战争角色。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当年从志愿*十二*卫校毕业的一批年轻的女战士中的一个。她叫杨志。

杨志,重庆合川人。年出生。年2月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十二*卫校,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十二*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任三兵团三分院护士。参加了5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上甘岭等战役。

年7月,抗美援朝停战后和战友们一起坐火车护送伤员回国,和战友们一起留12*随营学校治疗所工作,医院休养员。年底调地方工作(没转业费)后带工资考上张家口医学院,毕业分国家粮食部年支援地方调中原省粮食厅卫生所工作,干到退休。

医院三分院是在国内成立的,院长夏全海(老红*12*调去的)抽调的是二野各*技术好的外科*医和护士长。医院三个护士长,牛玉书,男,是正护士长;还有个姓李的男护士长是副的,还有个女副护士长和国民**医留用的,2个外科大夫。牛玉书护士长,年9月出生,年12月参加工作,年12月起先后任11旅野战所卫生员、卫训队手术组班长,14*40师教导排长,志愿*三兵团三分院护士长,医院三分院从二野14*调三分院。还有当年著名外科*医程相全,年4月22日生,山西晋城人。在华北医科大学毕业大学生。他是年3月参加革命,-年任第二野战*四兵团十院四所外科*医。当年志愿*三兵团三分院技术力量最强,医疗器械也较为齐全。

杨志是卫校第一批入朝的学员,医院后正好是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刚结束,任务十分繁重。当时伤员多,医院要派人去一线接伤员,随担架队走,牛护士长带队。她对杨志说:“小*,你也去吧,执行任务!”程相全医生也去了。杨志16岁,个子矮小,却动作利索,走路也快,就是和别人抬起担架来总是一高一低。为了伤员安全,牛护士长就叫杨志给伤员包扎换药,帮助抬担架中间……医院手术不断,在手术时伤员输水都是临时用树支做的架子。杨志就找能垫高的櫈子登上去给伤员挂输液瓶,睡觉就在坑道,也不管地上冰冷潮湿、泥尘遍布,把被子打开就睡下,条件非常艰苦!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仍然以对战友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满腔热忱、态度认真地开展战地救治工作。牛玉书护士长工作非常严谨,对下级护士在工作上要求非常严格,他常教育护士们一线战士们流医院,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并从心理安慰战士们减轻他们痛苦!在医院里,每日手术不断,程相全医生主刀,牛护士长当助手,天天连轴转,一天休息三、四个小时都是多的!程相全*医经常说时间就是生命、要跟时间赛跑,抢救伤员!

志愿*三兵团三分院成立合影,第二排左三男护士长牛玉书左四程相全外科*医(杨志当年的护士长牛玉书)

杨志在大家感染下,很快成熟起来,成了一个热情勤快、人见人爱的好护士。护士长说小*去炊事班帮厨,杨志就乐呵呵地前去干活,刷锅、洗碗、等,还学会了炒特种鸡蛋。所谓特种,实际上是国内为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而研制的压缩鸡旦粉,像白面一样,装在罐头瓶里,打开后取出少量加水调好,放在锅里炒一下就成鸡旦了。这就是当年给到伤员最好的营养品。医务人员不准吃,是留给伤员的。

金城防御战为加强营包扎所,团,师三级医疗单位的技术力量。抽出三兵团三分院医护人员到一线支援每次都抽到杨志年龄小动作快业务好。(因杨志是十二*医院的(每次支援一线12*任务领导都叫杨志去)。个低敏捷牛玉书护士长带队或李副护士长带队(李砚田是河南林县人)基本上都是程相权外科*医带上*治可靠的*医去一线支援!国民*留用的当时医院值班!

护士站里,护士们正在交接班(杨志左三)

营包扎所,以营卫生所及营非战斗员至少7人组成,分为中心组和派出组,主要任务是掌握担架力量,及时将连、排阵地伤员接回来;根据任务需要随时以派出组加强主要方向连队的救护工作,并做好伤员的辅助包扎和转运。

团救护所,由团卫生队、担架连及部分勤务人员组成,分为中心组和机动组,各组均设收容分类组、绷带组、后送组、掩埋组、轻伤组。团救护所随时加强营的救护工作,通常在距阵地4~12公里处展开。

师医院,分为收容分类组、重伤组、轻伤组、后送组、健康队,主要任务是执行战地初步治疗、观察和后转,距阵地10~30公里处展开。

*医院,分为收容分类队,外科队,内科队和后送队4个组织,其任务是机动、收转,并将一部分转来的伤员留治。

金城防御战中;在通风条件极差的坑道手术室中,充满了血腥味、汗臭味。为了抢救战士们的生命,杨志和其他医护人员挥汗如雨,不休不眠,坚持几天几夜,直到抢救完最后一名伤员。

就是这种条件,对于经历过五次战役“医无定所”的医护人员来讲,已很知足了。

上甘岭战役;医院三分院抽医护人员紧医院由牛玉书护士长带队。本来十二*分院接的任务接收个伤员。没想到一展开呼呼啦啦一下子来了多个伤员,前面还在不断的来……

在一个叫獐谷的地方,每条山沟,每片树林都躺满了伤员。一排排浑身血污,满脸漆黑的伤员在那儿,不哼不叫有个别的实在痛得难受呻呤儿声,这时旁边马上有人说,叫什么,大家谁不痛!叫唤的人马上紧咬嘴唇,不再叫唤。可是,不多久他们就永远地“睡”过去了。当时对伤员的救护工作,是每个护士负责一条山沟。这些伤员在前沿只是经过连队卫生员简单的止血,包扎处理,现在虽然转下来了,抢救工作的紧张程度与强度可想而知……

为了减少伤员在运输途中的死亡,12*31医院派5名医护人员去菊亭开设前沿救护所。结果在运动途中,就牺牲3人。

没办法,前沿救护只能靠连队卫生员了。在国内战争中,一个连队只有一个卫生员,但在上甘岭,一个连队配4个卫生员,还不够用。可见上甘岭战役作战中艰苦和残酷激烈,十二*是刚刚从金城前线下来,又匆匆奔向上甘岭战场的……

护士班获得锦旗(杨志前排右一)

为了照顾好伤病员,医院三分院的医护人员,每到一地,都要在沟沟岭岭,挖一些防空洞。在零下30℃多度的寒冬,为了保证“三热”:即让伤病员们住热、食热、穿热。他们上山打柴,烧木炭。用具缺,他们设法,自己动手,把罐头盒剪好,把扎手的边边磨制成碗;用树枝做成筷子;用洋铁片做成饭匀;用蛋粉盒做成水壶;用炒面箱做成饭筒、洗脸盆;用缴券来的罐头筒做成大小便器;就连查看病房的灯,也是两个罐头盒做成的。这种灯做得十分精巧,当敌人飞机一来,把上面那个罐头盒一扣,罩住下面那个罐头盒,外面看不见光亮了。没有热水袋,医护人员就先把石头烧热,然后用洗干净的破棉花、破布包起来,放在病员被窝里。

伤员们送到医院时,大都满身血污,脸如黑炭,衣服撕成了布条。医护人员给他们擦洗干净,换上干净衣服(这些衣服大都是牺牲了的战士的,战士牺牲后)医护人员将其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专门留给后来的伤员换穿),将所有的包扎打开,轻伤员更换敷时药。

重伤员该动手术的要动手术,并登记伤票。所谓伤票,就是登记下来连、营、团三级对伤口的处理,医院对伤口的处理,主要是建立受伤档案,为以后伤员的伤情提供资料。

对于伤员后送,医务部门作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伤员必须彻底止住血,才能后送;骨折的,必须有夹板,或上好了石膏,才能后送。有生命危险的,不准后送;内脏器官受伤,没有得到妥当处理的,不准后送。

医院的伤员常因失血过多,生命垂危,急需输血。这种时候哪去找血?于是只得从医护人员身上抽血。往往一场战斗下来,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抽个遍。每次输血,医护人员都争先恐后地伸出自己的手“输我的,输我的!”输完后喝点生理盐水,有时上级发一个罐头“补充营养谁也没把输血当作回事。就是那么个罐头,也是三、五个人嘻嘻哈哈地分吃了。

坑道经常不够用,三兵团三分院在牛玉书护士长的带领下,医院警卫班一起挖坑道、男同志挖.女同志往山下拖树。但凡是弯腰的活,牛护士都好叫杨志,因为她个低不费事,高个子弯腰难受。医院战友开玩笑:小*个子而低,也有个子低的好处……

3医院3分院牛玉书护士长(第一排左)带领大家在山上砍树建坑道,右下角女兵杨志

医院在山上有警卫班站一线岗,医务人员站二线岗,坑道里有医生护士值班看伤员。站二线岗夜里气温骤低冻的很,夜间巡逻怕特务上山打信号弹引来飞机轰炸,冬天晚上零下二十、三十多度,即使春天也还是寒气逼人,零下十多度。要防止敌伪特务的破坏、放火、盗贼的暗算等诸多敌情的发生。在零下40多度,迎着刺骨寒风夜间巡逻的女护士们,一样奋战在大山上夜间巡逻线上。

由于严寒、潮湿、劳累,杨志的双腿患上了较严重的关节炎,还连日发烧,扁桃体发炎,不得不做了手术。但她还是一直坚持工作,直到年7月份抗美援朝停战后,程相全*医、牛玉书护士长、李砚田副护士长、杨志护士,四人调志愿*十二*治疗所,后坐火车护送伤员回到祖国。

回国后到达河北高邑随校治疗所工作一段时间,由于当年在朝鲜战场零下将进40度寒冷环境落下的病根,她老发烧,双腿关节痛,年底转医院,医院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医院领导找杨志谈话说:第一,出院你可回原部队十二*,己在渐江金华一带;第二、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正在恢复经济建设,你可以就地调到地方工作。杨志想双腿有风湿性关节炎,回原部队给组织找麻烦,就选择了第二条,就地调动地方工作。

多么可爱的志愿*女兵啊,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奉献了美丽的青春,甚至生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