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TY时光,这里是中医的田原时光
福贵导读
北京这几天真正开始热了,夏至也要来了,暑湿也会跟着来了。
盘山脚下,书院的北房,读书,午睡,傍晚,小炒一盘地里鲜嫩*瓜,凉拌一份长了快两个月的圆白菜,一口粥下去,哎呀,顿悟《*帝内经》里的一句话: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妾以为“恬愉”不就是开心地吃着好吃的吗……越吃心里越美哉,奇怪了,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呀。难道学习内经非得在农村不至吗?非得自己种地不可吗?
如今各种娱乐节目、喜剧节目,火,我们总是想到压力大,人们需要释放,其实什么呀,都是贪玩的,《*帝内经》还讲“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好像都在追求这个境界呢。健美、减肥、辟谷,静坐,对于做不来的人,这就有点不好玩了,就也属于终生服药。
书院里的小狗狗,小鹅鹅,小丫丫们迎着太阳玩,躲着太阳睡,吃不饱就飞出来找人,我就看到两个字:自在。这个时代,人类走在一条自我成功路上的时候,又在不停的自我纠偏,修复受伤的身心,其实他们建功立业之心不是自己的,是被人赠给的,不收就不够意思了吧。
人,内心这种赤热,赤子的激情,如果体能和本性不给力,或许也是一种热*吧。电视剧里总在演绎妒火攻心什么的,中医看来不就是热*攻心吗。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讲红楼梦,讲到薛宝钗,她有一种病,是胎里的热*,和尚给她开的方子叫“冷香丸”,蒋勋讲红楼梦里有个细节,有一天,她回到房间,脱去素雅的外衣,里面穿了一件鲜红色的红袄,这也许才是薛宝钗一直隐藏的欲望,或者一种热望。
牛B烘烘,牛气冲天,这世界充满了牛人。而这个夏天,也有很多人回到山里,“闭门谢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为什么要做这个专题,这个夏天里面有秋意,少吃一点或许会舒服很多。
1
大夏天的,有事没事儿别吃撑着
田原:终于可以谈温度了。先谈您的触诊。我发现您在触诊的时候,手指在病人面部如蜻蜓点水,一触而过,对您来说,脸部的温差似乎极其重要。而这个触诊,在过去的古中医里有具体的参照吗?
陈胜征:这个触诊,在过去的古中医里没有具体的体现。只在《*帝内经》里提到过寒厥和热厥。但我认为,中医人不仅要继承,还要有所建树,要勤学、胆大,还要心细才行的,每一个人来,我都是看得很仔细的。因为中医看病除了望诊,还有一个关键的诊查就是体温。我在望诊的同时是要做触诊的。温度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水平的指标。我用手指一搭,哪儿有问题,一触就知道了。
田原:陈氏温差理论,就是说脸上和身体各部位表现出来的温差是有意义的。
陈胜征:一定的。比如脸部,哪个地方出现了温差,它对应体内的地方就出现了问题,您一定要知道的。
我最早看病是在医药公司里,~年,医药公司给我发了坐堂医生的证书。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接触过很多得了脑膜炎、肾炎的小孩,在治疗他们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他们身体的温度是不平衡的,一摸他们的头,热得烫手,可是摸他们的腿,却很凉。什么时候这个温度调平衡了,不再发凉了,他们的病也就好了。这个很有意思,于是我在临床中不断地去体会身体各个部位温度的意义。
有些小朋友,鼻子凉,下睑胞热。
也就是下睫毛的下方到颧骨之间眼袋的位置,两腮的地方也发热,后来一问,医院吊过针,打过抗生素。为什么这样判断?就因为浊*被包裹了起来,压抑在身体里边了。
鼻子对应的是脾肺,鼻子发凉,说明脾肺的功能低落。下睑胞和两腮的位置,对应的是下焦,也就是肾和膀胱的位置,它们发热,说明这些人的肾和膀胱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我就在想,是什么让它们紧张呢?后来发现,这些孩子的小便短赤,排尿的时候,还会有尿道灼痛的感觉,像是被什么腐蚀了似的,这说明什么?说明藏于膀胱的尿液,其浓度偏高,尿液中一定有异常的糖分或蛋白质被发酵着,而产生浊热的感觉。
田原:这个断案挺接地气……
陈胜征:温度是这样,应该从人体正气和邪气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说法的,一种是正气制住邪气,正气奋起。一种是听信现代医学的观点,炎症,发炎了。其实所谓的炎症是什么?以中医的观点,那里的气血循环受阻了,它想急切通过,过不了,仍留在那里激荡,就发热了。头面、舌头哪些部位紧张发热,它对应体内的脏腑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才发的热。
田原:这个理解和认识我是非常认同,其实温度是我们每个人最常见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感觉。有些时候,特别是疲劳,就可以感觉到全身微热。又不是什么病,其实这种微热就是低烧。
陈胜征:一定是低烧,它是从大肠里面来的,甜腻的东西,淀粉、脂肪,在里面都很容易生热的。转化不了,隐在里面就会微微发热,就像发酵产生的那种闷闷湿湿的热,像溽暑时的气候。
田原:(试用触诊)我左边脸颊热,右边比较凉。额头偏热。
陈胜征:触诊,不要用那么多个指头,只用食指或者中指的外节指背就行。轻轻碰一下子就行,停留的时间不要太长,时间长了,手的温度就被脸上的温度同化了。正常的身体应该是平衡的。在临床中,我发现所有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患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脾肾综合征、肺心病、哮喘、脑膜炎、梅*、艾滋病、痰*、癫痫等患者,他们的五官和四肢,都会存在着明显的温度差异。
所以,大家要有一个对自己身体基本温度的认识,基本温度一设定,温度偏高、偏低的变化,一触就知道了。总之,头面五官的温度应该与自己食指外节触之持平,或略高,才属于正常状态。
田原:体温,似乎和血压一样,不会是人人平等的,真的有人36°几几的,也有人37°几几的,所以每个人的感冒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很多人下午的低烧就可能是温度从大肠起来,隐隐的发热。
我们谈一谈各个部位的温差情况。
陈胜征:比方说,有的人两颧偏热而下眼睑凉,说明他的肺室有假性的热。像这样两颧位和上下眼睑的温度不协调,说明肝和肺、脾与胃不协调了。
人体左颧对应肝,右颧对应肺,依我的观点,它们主要是对应肺,也对应三个脏器:脾、肝、肺。
两耳则主要对应肾,两腮则对应脾和肾,对应下焦。
田原:简单来说,人体的发热并不都一样,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主动发热和被动发热,发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陈胜征:对。可什么是主动发热?打个比方,一个人受了风、着了凉,这种风寒邪气将皮肤包裹住了,皮肤里郁郁蒸蒸,想把风寒从皮肤赶出去,于是身体就开始发热,这种就属于主动发热。
如果这时候汗出来了,风寒邪气就一起被带了出来,这时身体就安静了下来,睡个好觉就精神了。如果汗出不来,我们就得找些救兵。打个比方,白芍桂枝汤,或柴葛解肌汤,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汗。
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方子。原方就五味药:
白芍9g,桂枝9g,生姜9g,大枣(剥开)3枚,甘草6g
这个方子是用来治什么的呢?《伤寒论》将其分到了“外感风寒表虚”证。什么意思?风寒把人给裹住了,头痛发热,可是护表的卫气是虚的,汗出了又怕风。您看他们的舌头,舌苔多是发白的,手还有些发凉,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得辨证地使用张仲景的这个方子。
打个比方,同样是外感风寒,有汗出,但舌头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怎么办?我们前边说过,“红舌用赤芍、白舌白芍治”,如果您还是用白芍,那么,体内的火就降不下来。这个方子里还有一味药我们也得辨证地使用,就是桂枝,要和桑枝辨别用。桂枝,是植物肉桂新发的嫩枝,桑枝是桑树新发的嫩枝。嫩枝是枝条上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们像不像我们的四肢,不断地向外伸展?在临床上使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作用在我们的身体里,就能够进入到四肢之中。
桂枝秉承了肉桂大温大热的属性,肉桂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常常感觉胃里发寒甚至胃痛的人,炖汤的时候,适当加些肉桂的粉末,可以暖胃驱寒。
桑枝与桂枝的性味正好相反,偏苦、偏寒。所以桂枝能够温通四肢,而桑枝能解四肢的郁热。手热的用桑枝、手冷的用桂枝,就是这个道理。我的经验是,外感之后,皮肤指掌若气郁内热,宜选用桑枝。
田原:这样的辩证真是细腻过瘾。
2
有*的身体爱感冒
昨天是小暑节气(年),入夜的北京降下了一场雷雨。夜雨酣畅。
清晨早起,兴致很好,空腹工作了一个上午。中午才察觉腹中饥肠辘辘,便多吃了一些。下午便去了清华池,继续体会刺络拔罐。在热热乎乎的诊室里任由美丽又辛苦的天使们在我的后背上刺血,拔罐,不忍去看了,想来这个后背已经是“伤痕累累”了……
傍晚后,感觉身体忽然开始发热,这是近几年未有过的。全身闷热如蒸笼,感觉头胀、发晕,身体被困住了,找出体温计一测:36.3℃,并不是很高。以往发热,蒙上被子出身汗就好了,这会儿的身体却没有出汗的意思,只在额角闷闷地蒸着一点汗气。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温度一点点上升,从36.3℃到36.5℃,再到36.8℃,再到37.5℃,37.8℃,38℃,浑身不舒服。直喊家人把房门打开,家人说门窗都开着呢。
挺纳闷的,并没有着凉受风啊,也没有淋雨涉水,怎么就发起烧来了?
电话询问正在北京改稿的陈胜征,他说你这是食积发热,脾胃消化不了吃下去的食物,食物闷在肠道里发酵,浊热之气就腾腾地往上蒸。这也是小孩儿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于是,这么着经历了一次“被动发热”。自己试验着把多余的食物清空,吃了董有本用于清理大肠的丸药,晚上跑了几趟厕所,第二天一早,体温正常,精神恢复。
田原:这次发热的体会真好,治疗正确,没有任何后遗症,就是感觉身体下了一场透雨般,早上起来就晴空万里了。现在回想一下,以往的几次发热都想着发汗,可能也治错了。
陈胜征:人体发热就有这种情况,被动发热。
本来紧张地工作了一上午,思虑伤脾,况且又去拔罐,脾胃气血更加不足。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消化,成了多余的东西,它们都堆在了胃肠里,停滞、聚集的时间过长,就会变质发热。
打个比方,这些东西就好像一堆被水打湿的干草堆,太阳一晒,里边烘烘地产生着热量,可是这热气被裹在了里边,出也出不来。这些像打湿的稻草一样被裹着的伏湿所产生的水汽,就是蕴在肚子里的“湿”。
理解了湿,再来体会一下“伏”的感觉。中医里有一个词形容这种被动发热十分形象,“身热不扬”。什么意思?身体感觉在发热,可是手指轻轻触摸这些地方的皮肤,却不怎么摸得着热的感觉。手再放一会儿,才感觉一股热气从皮肤的深处透出来,这股热呀埋得很深,不容易往外发散,这就是“伏”的感觉。
田原:和潜伏的意思差不多。
陈胜征:身体里多余的东西,除了这层包裹的湿,还有那堆“稻草”。我们身体里的“稻草”是什么?就是我们体内没消化的营养,它们没排出去,积在了下边,反而成了一种*,不断产生着热量。
之所以被动产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伏湿,二是多余的营养,也就是我们体内的浊*,这也是导致我们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多发病的元凶,打个比方,假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多与它俩相关。
田原:我体会这个被动发热,它有个特点,就不是火辣辣的高烧,也不怕冷,是“闷烧”锅的感觉,像北京炸酱面里面的小五花肉,就是小火咕嘟炖出来的。可我倒没在意身体或脸上不同的部位存在着温差。
陈胜征:一定会有温差的,只是每个人不同。打个比方,有的人发热的时候,额头发热,可是耳朵前下方腮的位置,和嘴唇下边颏的位置却发冷。有的人四肢皮肤冷,掌心却发热,或者头面热,下肢却很冷。
为什么身体的不同部位会同时出现发热、发寒并存的现象?
答案是:发热是因为伏湿的关系,有寒却是浊*在作怪。
伏湿堵在了下焦,压制了正气,久蕴则生内热,那么,脸上和身上一些与下焦肾和膀胱对应的位置就会出现寒凉感。这些对应的位置有哪些?我们前边说过,耳朵前下方的腮,嘴唇下边的凹陷,也就是颏的位置,以及人体的下半身,都和体内的下焦相对应。
浊*呢?下边堵住了,浊*排不出去,伏湿在下边产生的热气带着浊*一起逆冲到了上焦心肺的位置,那里的交通开始变得壅滞,浊气与心肺的正气碰撞得更加剧烈,所以,脸上、身上与心肺相应的一些地方,像我们的额头、手的掌心等地方就开始发热。
浊阴不降则清阳不举,下边的湿不排除,下焦功能受挫,又可以表现为两腮偏冷。
如果浊*继续逆冲,冲到了头的位置,这个时候,整个头都发热了起来。
田原:局部温度之所以有不同和变化,其实还是人体内对应的部位伏湿在作怪。
陈胜征:对。这里用词有两个,一个叫“伏湿”,一个叫“蕴火”。伏湿产生了蕴火。这个蕴火,其实是一种低热,但却是内热的主要源头。大多数人发热是源于伏湿、蕴火产生的热,真正阴虚内热的很少。人体是分阴阳的,阴的部分虚了,阴阳就失调了,阳就会偏亢盛,面色红赤,油光过剩……现在这样的病人反而不多见。
没有油光,不红赤而热的,就一定是蕴火。这个蕴,是包裹住的火,体内浊*堆积了,就好像牛粪一样烘烘地散发着热量,这个火就像地底产生的火堆,肠胃里堆积的浊*,是它们产生火的源头。该排的东西没有排,被裹住了,埋伏着,该出的出不去,不能化解出去,就产热。
田原:伏湿、蕴火,源头是浊*——人体消化不了的营养物质。我们继续聊,这个时候用发汗的方法就不正确了。
陈胜征:这时候的热是被动发热,没有外感邪气,千万不可以把它当作主动发热,若再用一些能促使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那样,身体里的水分会进一步丢失,体内的水少了,肺系和咽喉就容易被浊气烤焦,大便会闭阻不畅,不仅发热反反复复,而且常常因气逆诱发咽痒与咳嗽,这是伤了肺的津液。
田原:还有一次体会,几年前,家里来了远方亲属,连吃了几顿大餐,特别是吃过烤鸭后,晚上出现高烧。本身她有便秘史,正赶上北京禽流感,医院,我就用了发汗的方法,艰难退烧后,她出现了咽喉烧灼般的咳嗽(当时是冬天)。这个事情让我思考了很久。以至对于感冒的识别再不敢大意。
陈胜征:就是伤了肺的津液。如果这时候再吃一些甜滞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很难被消化,不能成为身体里正义的警察,反而会成了人体的浊*,给火添了一把“干柴”,火会越烧越旺。想象一下,如果给火里投了一些寒凉的药物或水果,火是不是就灭了?不是!脆弱的脾胃很难消化这些东西,反而变成了体内的湿,使下焦的伏湿更加严重。
湿越来越重,火越烧越旺,扁桃体开始肿大,咳嗽开始加重,鼻炎、头晕变成了头痛……病情进一步恶化会怎样?身体一阵阵高热,手脚开始抽搐,此时如果继续大量输液,可导致肺里出现积水,甚至脑里也会产生积液。水压迫着大脑,此时如果在额头涂抹酒精或敷上冰块降温,则可使脑积液转化为病*性脑膜炎或脑肿瘤。
田原:应该牢记:被动发热不能发汗、不能冷敷。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醒脾化浊、通调二便。
陈胜征:对。醒脾化浊,就是要加强脾胃的消化能力,脾胃的消化力强了,食物中的营养不再变得多余,体内的浊*不容易生成。此时该使用启脾丸,保和丸之类。
或者急通二便,通调二便。
一是通大便,它是身体排出浊*的主要通道。
二是利小便,它是身体排水、排湿的重要通道。如果大小便都好了,身体里边的伏湿与浊*没有了,被动发热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才是治疗被动发热惟一正确的办法。
切记一点,主动发热与被动发热是身体的两种不同的发热方式,不可把主动当成了被动,也不能把被动当成了主动,因为它们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治反了后果不堪设想。
有时,主动发热与被动发热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打个比方,阵热恶寒的人,一阵阵地发热,同时又怕风怕冷,这个阵热,就具有主动发热与被动发热的双重性质。阵热,其根源在于肠滞伏湿,这是内因,人之所以会恶寒,是因为体内的正气和外来的邪气在斗争发热的过程之中,正气消耗得厉害,毛孔的开合失常,具有主动发热的性质。对于阵热恶寒的人,也不可以乱用发汗散热的方法,那样会耗气伤阴,而应该益气固表,帮助体内的正气恢复毛孔的开合能力,同时化排体内的浊*。中成药可以选择防风通圣散、大*苏打片、藿香正气水等祛湿通下类。
伏湿蕴火导致咽炎、咳嗽或扁桃体肿大、化脓,或因为误治失治而反复发热的人,宜用下方:
大*6~8g、牛膝6~8g、灯心草3~6g、鱼腥草10~15g,
炒山楂8~10g、炒莱菔子6~8g、炒牛蒡子8~12g、炒葶苈子8~12g,
川*连3~6g、白头翁6~8g、生地12~15g、泽泻6~10g,
前胡6~8g、陈皮6~8g。
便秘多天未排的人,大*宜后下,同时可以在服药后约10~20分钟,结合推入适量开塞露或甘油栓于肛门内;
痰多的人,加羚竺散,或加贝母4~8g、姜竹茹4~8g;
小便短而赤的人,可根据情况加白茅根或白花蛇舌草;
小肠伏湿引起发热、面赤、口干而渴的人,宜加川*连粉2~3g吞服;
口干的同时,消谷善饥,吃了很多却老感觉到饿的人,宜加石膏15~30g、六神曲6~10g,或加沙参10~12g、石斛6~8g,或加川*连3~6g、白头翁8~10g,这三组搭配,任何一组都是屡试屡验。
服药后,体内的伏湿可以化解成涕泡样的东西,从大便中排出,舌根的厚浊能够逐渐退解。
舌根的厚浊退解之后,大小便不再那么黏滞,很容易就能够排出来,有种很爽快的感觉,身体的气也顺了,食欲和睡眠都变好了。
但是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舌根厚浊,体内容易生湿的这种人,他的体质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扭转过来的。如果此后的3~6个月里,继续吃这些生冷、高蛋白、异蛋白,比如鸡汁、鱼虾和蚬蚌这一类的东西,厚浊的舌根可能会再次出现,各种症状还可能反复。
田原:好,到此,关于身体体温,面部温差的问题就谈得很清楚了,最后还将感冒的认识与分型简单了解一下,在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福贵在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ps:大包大揽是真爱,零敲碎打也是情啊~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