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对有种恐惧感
我好像对有种恐惧感
Time 08:58:03 情感驿站 早恋情缘
我是开服装店的,我好像对有种恐惧感,拿玩的时候,进了人,就心中心跳会变快些,而且心理有时会这样对自己说又会卖不成,做不好,然后我也有时会制止这个声音,要自己不要多想,本来思维应该是转过来卖衣服的,可现在两三种思维在一起,混乱了,搞得我思维不清晰,工作效率低,而且情绪易怒,暴躁,像不够理智似的;而且刚开始玩时,在身上的话,一旦进来的人没卖成,就会赖在上,我知道一心不能二用嘛,要不然效率不高,所以就赖在上;有时衣服卖成了也会觉得做得不够好,就算没玩,放在口袋里,我也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我不喜欢放在身上,也可能想用这种方式来逃避对的恐惧吧!而我没带在身上则工作效率高,思维清晰。搞得我不到快要关门的时候都不敢拿玩,看都不敢去看,除非等到没人的时候或快关门的时候。请问这是不是一种心理障碍?应该怎样改善呢?希望得到杨老师的帮助和回复,在此先谢谢您了!
这位朋友:
您好!关于你所说的“我好像对有种恐惧感”,其实就是你“拿玩的时候,进了人,就心中心跳会变快些”的一种负面的联想反应,本来我们看到别人来访,或者做生意有顾客来临时,心跳总是会有变化的,这是正常的身心反应。如果我们对此不管不顾,过一会儿这种心跳的变化就会随之恢复。你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产生了“又会卖不成,做不好”的负面的想法。如果你对这种想法或声音采取一种不管不顾不理睬的方式,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这种想法和声音就会觉得没有意思而自然而然的消失了。但是你却没有这要去做,不但对这种想法和声音关注,而且还不断的制止或摆脱,那么它就会紧紧的缠着你不放手——你越是对它制止或摆脱,它就越是让你恐惧和不安,进而进入恶性循环。
对于你的这个问题,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认识到有顾客来临心跳加快是非常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与玩不玩毫无关系,顾客买东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决定的,也与玩不玩毫无关系。当你认识到了这两点,同时接纳自己的负面想法,并知道它是毫无意义的“杂念”,而不去理会它、关注它和摆脱它,那么它将不会影响你,很快就消失了。
其次,对于你的这个问题,需要的是你做到顺其自然为当所为。所谓顺其自然,就是在正确认识“与玩不玩毫无关系”的两点的前提下,不去在意这个有自然规律的“杂念”。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如我们把平静的湖水比做是我们的思想,而把向湖水里投石所引起的涟漪比喻成影响我们的“杂念”。那么你说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制止涟漪不断的产生呢?是继续向湖水投石头还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涟漪呢?答案当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顺其自然。为了能让顺其自然对你的问题产生效果,就得结合“为所当为”。也就是说,你在顺其自然的同时,你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观的现实中,该工作就去做工作,该学习就去学习,该聊天就去聊天。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当然也许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困惑你的“杂念”仍旧会让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迟早会自然地消失的,并努力地去做好现实生活中你该去做的事情。那么,这个“杂念”就会在你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再次,当症状出现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不去做,不要和它进行“硬顶”、“硬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允许和任凭它出现与存在而坚持做该做的事,以这种不怕、不理、不主动克制的态度去对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最后,你的问题关键是把自己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负面的想法,把自己活泼的心灵锁进了牢笼。要砸碎牢笼让自己的意志主宰自己的行为,就需要当头棒喝。所谓当头棒喝,其实就是你绕进那些杂念的时候,别人或自己以断然的命令让你改变,即先打乱你既成的概念和习惯,在你“对自己说又会卖不成,做不好”声音出现时,猛喝一声,给你以正确提示。比如对自己说“够了!”“烦不烦!”“真讨厌!”来棒喝,或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只要你能把这个方法坚持三个月以上,那么你的问题就会得到改善或消除。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你的朋友杨永龙请你批评参考。
杨老师:
您好!谢谢您的回复。我这还有两个问题向您咨询下:工作的时候,思维一混乱,情绪就不好,易怒,暴躁,心急,弄得服务态度不好,也会卖不成;有时卖不卖得成也跟服务态度有关,(特别是在市场上,人人都有的东西)所以我就会怪在上或找别的东西怪罪,当确定了这个东西后就会很排斥它。这又是什么心理?应该怎样改善?还有的是我是个比较会反省的人,也经常写日记,想起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刚开始看《国际经济学》效率较高,来了人,就一定要把《国际经经济学》藏起来或者放进抽屉里才行,或者用别的书遮挡才行,要不然会惦记它;产生这种行为,不知道是害怕别人拿走还是怕别人知道我在干什么。而那时,也有点害怕看这本书,也会担心这担心那,工作效率也不是很好,弄得也不敢看《国际经济学》,看了差不多这本书的三分之一就不看了,看书的效率也不高了。不知道是由于追求完美心理还是有一种封闭的心理呢?或者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干什么?杨老师请帮我解答下。
这位朋友:
您好!本来你知道玩与做生意的成败毫无关联,来人了立即放下,以热情、礼貌与真诚对待顾客就可以了,只要尽到了自己的热情、礼貌与真诚,那么别人买与不买完全就有他自己所决定了。可你却不是这样去思考问题,而以“又会卖不成,做不好”的负面的想法先入为主,并不断摆脱或消除这种负面的想法,结果越是摆脱或消除,这些负面的想法越是紧紧地缠着自己,使自己越加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出现了情绪就不好,易怒,暴躁,心急的心理和情绪体验,着这种心理和情绪体验的作用下,你的行为表现为是不好。所以我在上一封信中说了正确认识“与玩不玩毫无关系”的两点的前提下,不去在意这个有自然规律的“杂念”。要说它是什么心理,我认为是一种推卸,逃避现实的心理。至于看《国际经济学》云云,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内向、敏感、好面子、做事谨慎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从总体来看,你的性格具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比如做事深思熟虑、严谨拘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善应变、认真刻板,对他人反应敏感,心过强、理想主义等等。只有你认识到了自己不良的性格,才能对症下药加以改造自己不良的性格——针对自己的个性缺陷多思索,多纠正、多领悟。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就是说要改变不良的性格需要较长的时间、恒心、信心和决心,当自己的新习惯取代了旧习惯之后,你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杨老师:
您好!你说要改变不良个性,要多思索,多改正,多领悟。而且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怎样认识自己?听说是习惯定个性,是不是从习惯开始改正?您能不能说细点。又担误你不少时间,在这表示抱歉。
这位朋友:
您好!对于你认识自己,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别人说话或打岔时你的注意力是否会被破坏,并且由此你感到愠怒?
当你在计划购物时,你是否不想理睬对你促销的人,而是去找一些你需要的信息然后再作定夺?
你是否对那些随随便便的人感到非常厌恶,并且暗自批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太不负责?
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换另一种方式,也许更加理想?
你是否经常对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满,因而经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你是否经常顾及别人的需求,而放弃你自己的需求和机会?
你是否经常认为干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却又常常希望你自己能够再轻松些?
是否常常心里计划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
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服装或居室布置感到不满意而时常变动它们?
你是否不断地为别人没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亲自去重做这项工作?
如果以上问题是肯定的回答,你就几乎是完美主义性格。这种性格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就容易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完美主义者具有一股与生俱有的冲动,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后来由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由于愿望的不能实现就容易发怒和激动,进而抱怨和责怪自己,有时还会迁怒于物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极端的紧张、焦虑、易怒,暴躁乃至自卑和沮丧之中。
针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改变你的心态,只要你心平气和地去做事,遇事不要想的太多,不要要求完美(使自己变的更糙一些,不要太居小节),只要顺其自然就好,久而久之这种心态和行为就会养成习惯,自然改变也就是水到自然渠成的事情了。
杨老师:
您好!您给出的问题,5个到7个回答是肯定的。完美主义,是有点,您说的是从心态开始改变,然后习惯也自然改变了,不良个性也自然改变了。是这样的吧!但这需要大概多少时间呢?同时谢谢杨老师给了我这么多指导。
这位朋友:
您好!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讲,我们把21天作为习惯的初步建立期,之后的49天作为习惯的养成期,之后的81天作为习惯的强化期。在这里需要的是坚持以及持之以恒。
杨老师:
您好!又要麻烦您了,我又有问题,我三子妹,一家五口,所以我家开了两个店,而我在小店,经常一个人在店里,不知是我觉得太孤独了,还是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经常会跟我老妈吵嘴,对她大喊大叫,骂她,特别是人多的时候,生意没做成时,老妈没过来时,或者来晚了都会骂她,凶她,她都会忍耐。实在忍不了,就会说。我也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也知道她也难,很累,家务活都是她做,我老姐老弟要吃的,都是她去买,这样就经常我一个人在店里,所以有很多报怨。今天晚上为了老姐嫁妆的事,说要跟她买个电脑,而跟她吵,其实我家早就买了个电脑(两年前买的),在大店,而我也没怎么碰,被我弟霸道两年了,而我也想要一个自己的电脑,但要赚到一定的钱,才会帮我买,当知道帮我姐买后,我非常生气,因为我每天买报纸她有时知道了都会说我,又会吵一两句,因为我比较会顶嘴,就和他吵了起来,说她对我姐最好,对我弟也好,对我最差。说这样的话给她听。我知道我是说错话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说出难听的话,我也想改,但又不知道怎样改?还有我发现我是个很难相处的人,跟我家人都相处不来,又应该怎样提高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呢?而且经常一个人独处好吗?杨老师,请您给点建议,谢谢!
这位朋友:
您好!独处可以分为有孤独感的独处和没有孤独感的独处。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由于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过得充实、投入、自在,那么就完全没有孤独感,比如我经常在办公室一个人面对电脑,给朋友们疏导回信或看、写文章,我就没有孤独的感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孤身一人,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关心自己,没有人安慰自己,人处在这种状态中时,就是有孤独感的独处。孤独感常常会伴随多种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抑郁、烦躁、悲哀、无助、无奈等,我不知道你的情况是不是这种情况。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弟弟独霸电脑、姐姐嫁妆买电脑的心理失衡,以及生意没有做成的失落心理,你把这些都转嫁到了妈妈身上,所以就出现了“经常会跟我老妈吵嘴,对她大喊大叫,骂她,特别是人多的时候,生意没做成时,老妈没过来时,或者来晚了都会骂她,凶她”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建议你在卖货之余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尽量然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且充实起来,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变得积极快乐起来。
其次,家中过去已经买了电脑,而且弟弟在大店里消受,这已经成了事实,我们要接受和接纳这样的事实,即便是母亲也没有办法改变。至于姐姐要出嫁买电脑,这是姐姐出嫁的嫁妆,其实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应付当务之急而不存在偏心眼,假设换了你要出嫁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给你买的,不过你还没有导出嫁的那一日,所以你暂缓置办电脑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只要你这样来认识,那么你也就会心平气和。
再次,你已经认识到了妈妈“她也难,很累,家务活都是她做”的辛苦,那么我们就要与妈妈互换角色来看待妈妈,假设你是妈妈,妈妈是你,妈妈像自己一样经常无缘无故和你吵嘴,对你大呼小叫的训你、骂你,你又会是什么样的心理呢?我想通过将心比心,你一定会知道怎样来对待妈妈的。
第四,尽可能在每天的业余时间出去与同伴交流,或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听听音乐、参加体育活动等等,这样既可以起到调节负面情绪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增加亲情和友情获得社会支持,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
第五,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与痛苦,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但要做到不损害他人,又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的自我宣泄。宣泄应该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有人说“一份快乐由两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份痛苦。”如果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埋藏在心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而如果把自己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等,向自己的亲人和要好的朋友倾诉出来,即使他们无法替你解决,但是得到朋友的同情或安慰,你的烦恼或痛苦似乎就只有半个了,这时你的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释放积聚的不良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大雨狂风过后有晴空,心中的不良情绪开闸发泄之后就会人欢马叫、鸟语花香,风光无限。
第六,要很好地认识坏脾气的危害。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要同其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希望得到别人(当然不可能是一切人)的好感、友情、赞赏、合作,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没有生气,寸步难行。人的行为是受意识调节和控制的,认识了坏脾气的危害,便可从内心产生改掉坏脾气的要求。呵呵,这一点你已经认识到了,那么改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第七,记住这样两句话“把别人当自己看,把自己当别人看”,
只有这样,心中才能经常想到别人和尊重别人的利益与需要,只有心中经常想到别人和尊重别人的利益与需要,才会对别人温存、体贴、热爱。只有时刻记住“把别人当自己看,把自己当别人看”,才不至于意气用事,固执己见,才能遇事平心静气,三思而行。
第八,要注意多从正面看待人和事,多注意他人的优点,并有意识的与他人多接触,争取融入集体之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尽最大可能改掉那些令他人生厌、排斥的语言和行为,并使之习惯化。开诚布公与父母交换意见,但语言要恰当、时机要合适。同时让父母多提醒自己控制脾气。
第九,建议你在欲发怒时转移注意力,比如把舌头在嘴里转上10个圈,或者想点或干点别的事儿;暗示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或用手腕戴橡皮圈弹击自己以示提醒等,这样就可以起到制怒的效果。当发觉自己的情感激动起来时,为了避免立即爆发,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儿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使愤怒的情绪松驰下来。比如迅速离开现场,去干别的事情,找人谈谈心、散散步,这样可将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杨老师:
您好!我感觉我是个难相处的人,那应该怎样提高我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呢?让别人喜欢我呢?
还有一个需要您的建议,我的独处是您说的没有孤独感的,我经常看报,我知道您也是在报纸上看到的,上面刊登了你的文章。虽然我经常看报,给了自己的充足感,但有时会感觉这没意思,天天这样过,而我又渴望有朋友,但在这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我远在他乡,只有家人在这可以说说话,而我内向,不可能什么都和家人说,有时和家人闹翻,更不会说了。本来小时候就和家人说不来,也不愿挨着他们。大了,虽然好了一点,但有事,烦恼也不会跟他们说。而又没朋友,只是在家有几个而已,也不是经常来往,而且她们都在读书,有事也不会对她们说,怕妨碍她们学习,也怕她们担心。有苦没地方诉说,虽然也经常以写日记的形式来缓解自己,但还是觉得少了什么,没朋友,有时也想冲出老妈给我设的这道阀门,(我老妈看到我回来了,就才又开了个小店)去寻找自己的朋友,多结交一些朋友,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但又不行,因为我走了,店就没管,我家会损失很大,所以我有时会很矛盾,而在这交也交不到朋友,不是年纪比较我大就是同行,怎么行,而且我又内向,又不喜欢说话,窜门。有时我也这样想趁现在,多学点东西,给自己制定一个理想,去实现它。但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时感觉自己孤独寂寞,而渴望朋友,但没朋友,心中就会矛盾,所以一切问题都来了。就是说感情不丰富,空虚。杨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有时也相信上天不会一下子一一给你,这要慢慢来,慢慢的给我朋友的,现在要抓住现在,做好现在。杨老师,给点建议。我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谢谢了,又要麻烦您。
这位朋友:
您好!你说“我感觉我是个难相处的人,那应该怎样提高我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呢?让别人喜欢我呢?”记得我曾在《学习爱学会爱(1)》《学习爱学会爱(2)》之中说过,你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不论你为自己选择什么,都要给予别人;如果你选择快乐,那让别人也快乐;如果你选择丰饶,那让别人也丰饶;如果你选择生活中有更多的爱,那让别人生活中也有更多的爱。要真心真意的这样做——不是因为你寻求个人的获得,而是因为你真的要别人获得——于是你所给出去的一切,都会来到你身上。所以建议你抽时间到我的博客读一读这两篇文章,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关于你空虚、寂寞的问题,我建议你好好选一些书读一读,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购买或订阅《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它们可是小文章大视野哦。读书犹如吃饭,我们吃饭是为了让身体全面吸收营养素,让身体健康强壮;我们读书是为了灵*全面吸收营养,让灵*纯洁高尚。我们的吃食有主食、美食、蔬果与零食之分——主食可以让我们吃饱肚子;美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快更便捷地吸收优质营养;蔬果既可以洗刷我们的肠胃之中的油腻污垢,又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吸收纤维素;零食是为了解馋、消磨时间、消除紧张或补充营养等等。我们读书也是如此,首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读书,比如工作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是随时间、空间的需要而变化的;其次是为了感受思想者的睿智、游戏者的乐观、苦难者的忧伤,能够让人心灵开阔,在困苦中自救,在苦难中崛起,在迷失中寻找到生活目标;第三,通过读书可以透过书籍观察世界,观察更广大的人群,发现你没发现的,感觉你尚未感受到的东西,使人变得聪明一点、达观一点、丰富一点、活得更有意思一点。
书给人的东西是超乎想象的——寂寞时,它随时陪伴我们消除孤独的煎熬;穷困窘迫时,它让我们看见生命乐趣;伤心时,它让我们知道如何宽慰自己;愤怒时,它让我们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英国的思想家培根说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使人生活得更充实。高尔基说,好书读得越多,人的精神就越健壮。可见读书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人的素质和修养将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
我非常赞同你说的:相信上天不会一下子一一给你,这要慢慢来,慢慢的给我朋友的,现在要抓住现在,做好现在。
杨老师:
您好!谢您的再次疏导和建议,也祝您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杨老师:
您好!不好意思,又要劳烦你了。我最近发觉我的社交能力好差,跟家人亲戚聊不上来似的,像昨天一样,我弟弟和他们都聊的来,我弟弟很会说话,很会遮,而我不会,老妈说是我太自以为是啦,不过我好像也是吧!经常喜欢在我朋友面前争强好胜,当导师,就是有朋友在空间里发表心情,比如从她的心情看到不愉快似的,或他好像有心理问提解决不了的,有时我也会把你介绍给他,让他的心能开放起来,还有的是看到某某要回家过年,我就会提醒她提前买好车票,至于提前几天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在报纸看到要提前买,我这样不知是喜欢乐于助人,还是喜欢当别人的导师,冲好劳,还是自以为是?杨老师,请您帮帮忙,帮我分析下。还有的是您说要我多看点书,可以增长修为和会做人,而社交跟会做人有没关系?发现和家人亲戚都聊不来,又怎样和别人聊的来呢。发现我的社交能力差,该怎样改善和提高呢?于此谢谢您了。
这位朋友:
您好!我非常同意你对自己“经常喜欢在我朋友面前争强好胜,当导师”的总结,其实你妈妈说你“太自以为是啦”的提醒是很正确的。我们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需要的是对等的、尊重的、关爱的、真诚的关注者和倾听者,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导师,也不是在言语上争上风佼佼者。在上一封信中我提到了《学习爱学会爱(1)》《学习爱学会爱(2)》,建议你好好去读一读,它会给出你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的。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