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骨放线菌病是由霉菌感染所致的肉芽肿。该病的致病细菌是厌氧放线菌。常见于头,胸,回盲部。病程较慢,可出现多处窦道,也可侵犯骨骼。病人常表现为贫血,消瘦,不规则发热,病灶局部皮肤肿胀,变厚变硬。通过常规治疗,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01患上这种病症的我们,可能会有哪些症状呢?其病因也不能够忽视
(一)病因综述
本病例为厌氧放线菌感染所致。放线菌属为丝状霉菌,其菌丝呈放射状排列,在人体中均可发现,尤其在口腔内,如龋齿或扁桃体陷凹等。拔牙或发炎后,常由口腔粘膜进入下颌角和颈部。放线菌多沿结缔组织直接侵犯周围组织,极少通过血液循环而通过淋巴系统传播。病灶扩大可累及骨质,骨质损害以继发性为主。
(二)症状综述
放线菌病常累及面颈部,回盲,胸,脑,皮肤,骨骼。具有全身反应和局部表现,为慢性病程,但常反复急性发作。病人有慢性病变,不同程度贫血,消瘦,不规则发热。病灶皮肤肿胀、增厚变硬,表面不光滑,呈棕红色,可破裂成许多窦道。*色颗粒(俗称“硫*颗粒”)是脓液的一种特征性表现。肉芽肿处易出血。
(三)并发症
1、脑实质损伤。
2、脑膜炎。
3、颈椎活动度受限。
4、全身感染。
02患上这种病症之后,建议及时的去进行检查和治疗,确定自己的病情
(一)预期检查
病人出现贫血、消瘦、不规则发热、病灶局部皮肤肿胀、增厚、硬化等症状时,医院就诊。医师将要求病人进行血常规,直接镜检,细菌培养,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增多。
2、直接镜检
革兰色为颗粒压片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和棒状体。在脓液涂片中还可以发现细小的短支样菌丝。不耐酸染。
3、细菌培养
比较难。经过多次无菌盐水清洗,去除细菌,再用消*玻璃棒压碎,划线接种于脑心液血琼脂上,至CO2厌氧菌缸,37℃培养。
(三)分析原理
以典型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脓液中发现硫*颗粒为依据,诊断不难。对于各窦道及窦道排脓过程中发现的“硫*颗粒”应进行深入检查。对某些原因不明的鼻窦,可通过直接镜检、细菌培养进一步确定菌种。
(四)处理原理
骨放线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杀菌和控制感染。也可以通过切开引流或放疗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五)药品治疗
高剂量长程青霉素治疗该病效果显著。其他如林可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利福平也有一定疗效。
03患病之后,除了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还不能忽视预后的重要性
(一)预后
其预后与发病部位有关。颈痛患者由于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容易,预后良好。由于发现较晚,胸腰部切除术的预后差。椎体放线菌病因不能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预后不良。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二)相关危害
该疾病的并发症包括脑实质损伤,脑膜炎,颈椎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三)预后综述
病人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家服用药物期间,应谨遵医嘱服用药物,同时要注意休息,适当锻炼,保持个人卫生,预防感冒。在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医嘱及时复查。
(四)精神护理
1、心理特征
该病为慢性病程,但常反复急性发作,因病痛使病人求医心切,但又怕既花钱又治不好病,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失望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1、家属:鼓励病人,关心病人,在病人情绪低落时多安慰病人,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病人: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来缓解心理不适,同时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五)药物治疗
1、患者应谨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止或增减药量,更不可滥用药物,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2、服药治疗的同时,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医。
(六)术后护理
1、术后应卧床休息,并根据医嘱适当取位。
2、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现象,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七)生活管理
1、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休息,确保良好睡眠,减少机体消耗。
2、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3、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4、注意个人及口腔卫生,勤洗手,饭后漱口或刷牙,以免再次感染。
(八)膳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正常,对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有辅助作用。
(九)膳食建议
1、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维他命,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注意饮食卫生,把食物洗干净。
(十)饮食禁忌
1、康复期应尽量避免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不吃发霉,腐烂的食物。
(十一)防范措施
下列措施可防止骨放线菌感染。
1、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如果在拔牙后及时使用抗生素,对预防放线菌感染有积极意义。
2、加强身体锻炼,坚持营养摄取,提高免疫力。
结语:注意好自己的生活卫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很多的疾病,今天提到的这种疾病,尤其重要,不少的患者不重视它的症状,总感觉这种疾病离自己很远,其实这种疾病离我们很近,可能自己的生活不是很注意,就容易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