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快不行了,我们在尽力抢救!”10月27下午6点过,在医院,医生告诉廖永国妻子李飞。“雨龙,赶快来贵阳,你爸快不行了!”李飞用近乎喊的语气打电话给廖永国的儿子廖雨龙,想让孩子见爸爸最后一眼。
10月27晚上7:10分,廖永国的脉搏彻底停止了跳动。此时,廖雨龙还在纳雍到贵阳的高速公路上,他终究没能见上爸爸最后一面。
这天,是廖永国住院治疗的第22天。夺去他生命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廖永国,是纳雍县乐治镇的一名干部,年4月起,一直在乐治镇青杠社区包村,是这个社区全盘工作的“掌舵人”,是冲锋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
廖永国生前照片
扁桃体疼痛以为只是感冒依旧照常工作
9月初,廖永国感觉扁桃体疼痛,有点发烧,身高1.82米的廖永国平时身体很好,以为自己仅仅是感冒,扛一扛就过去了。他每天吃点药,坚持在社区忙着各项工作,基层总有各种忙不完的事,基本每天熬夜加班。
时间一天天过去,扁桃体不见好转,嘴角还长了一个疮。由于喉咙疼,吃不下东西,廖永国一周瘦了10多斤。
到了9月20日,扁桃体越加疼得厉害,他白天在社区工作,晚上11点过开车回纳雍县城输液。医院,输液也只是在小诊所进行。每天晚上输液到一两点才回家睡觉,第二天早上七点钟就起床赶到社区工作,这样保持了近一个月。期间,同事医院抽血检查,他总说:忙完这一段时间再去。
廖永国生前开展工作照片
直到10月1日,廖永国实在捱不住了,医院查血,结果显示多项指标不正常。晚上,廖永国把检查结果给妻子李飞看,李飞将数值和正常指标作对比,结果都低很多,觉得不太对劲,就把检查结果拍照发给一个当医生的亲戚看。亲戚看了结果,建议到贵阳做一个全面检查。
10月2日早上,李飞收拾东西,准备带廖永国去贵阳检查,可廖永国还是觉得工作忙,不想去,于是和妻子商量:医院再检查一次,如果没什么大问题就接着去上班,有问题再去贵阳。
于是,廖医院查血,结果比头一天还要糟糕。2号下午,夫妇二人才到医院,将在纳雍的检查结果给医生看,医生建议立即住院。
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妻子瞒着病情
10月5日,在贵州医科大学做完全面检查,廖永国最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结果出来,李飞担心廖永国接受不了,请求医生不在廖永国的床头挂病例卡,只告诉廖永国是严重的扁桃体发炎。但没过几天,敏锐的廖永国就发现了端倪,同一个病房的病友每天和自己用药一样,医生询问的情况也都一样,可病友的病例卡上写的却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我大概知道我得了什么病,你还是直接告诉我吧。”听到这话,李飞知道瞒不住了,才告诉廖永国实情。
“没事,你别怕,我好好配合治疗,好了还要回村里工作呢。”李飞本想安慰廖永国,没想到却成了廖永国安慰她。“只是给我治病花了不少钱吧,房子怎么办呢?”“没事,没钱我们就少用点,没有房子我们就租房住,只要活着就好。”李飞对廖永国说。
廖永国家居住的是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属于棚户区改造范围,获得20多万元赔偿款,但为给他治病,赔偿款已经花完了。原本在纳雍县新城区订了一套期房,交了2万元的定金,为了给廖永国治病,订金也退回来了。好在夫妻同心,期待着将廖永国治好,再做将来打算。
和同事最后的通话谈的是贫困户
“道刚,李嬢嬢家的水管修好了没?让你们发的棉衣发了吗?”住院期间,最让廖永国放心不下的,还是村里。他每天都看工作群,害怕错过任何一条关于工作的信息,并坚持打电话给同事王道刚询问村里的情况。
10月22日,廖永国住进了重症监护室。22日下午,他勉强打了个电话给同事王道刚,说了两件事:一是请王道刚帮忙照顾他包保的9户贫困户;二是请王道刚要记得每周帮忙请假。“你安心养病,工作上的事有我们。”说罢,王道刚挂断了电话。但他没想到这竟是他和廖永国最后一次通话。
事后,王道刚回忆:22日下午3点,他手机上有廖永国打进来的电话,响了两秒就挂断了。他接着打过去,无人接听。过了10多分钟,廖永国的电话又打过来了,接通后,电话那端的声音非常微弱,像是换了个人,完全不像廖永国平时的声音。
“今天是星期几?”“星期四了。”“我还以为是星期五呢……”星期五是儿子廖雨龙周末回家的日子,李飞知道廖永国这是想孩子了,但也没办法,只能偷偷抹泪。
“王哥,廖哥走了……”27日晚上8:00左右,王道刚接到同事吴雪平的电话,他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快,和我去收费站接廖哥回家!”呆了几分钟后,他挨个给村里同事打电话,动身去收费站接回廖永国。但因为李飞电话关机,联系不上,在收费站等了一个多小时,终究没能和李飞等人碰面。打通电话时,李飞等人已经到了廖永国老家。当王道刚等人追到廖永国老家,看着静静躺着的他时,众人泪眼朦胧。
同事的“好大哥”“好叔叔”村民的“好人”
得知廖永国走了,乐治镇干部陈熠炜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若当年没有你我可能就先走一步了,我最想说的是:廖永国,你永远是我的好大哥,你大无畏的精神将永远印在我心中。廖哥一路走好!”
年3月19日,陈熠炜和廖永国到塘边村开展工作,到村后,两人分别去了两个村民组。陈熠炜的工作做完,就骑摩托车回村委办公楼,谁知没多久,摩托车就撞在了路边的树上,陈熠炜头部受伤,腿严重骨折,当场昏迷。随行的村干部陈光个头小,拉不动当时余斤的陈熠炜,就给廖永国打电话。廖永国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骑着摩托车来到现场,和陈光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陈熠炜拉倒路边后,跑到村里找了个面包车,将陈熠医院治疗。清醒后,陈熠炜才从同事口中得知,这条命是廖永国和陈光捡回来的。
“要是廖叔还在,我们今天就不吃剩饭了。”廖永国走后的第三天,他青杠社区的同事郑先琼说。说完,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廖永国到青杠社区以来,一直兼着他们的厨师,无论多忙多累,他都要给同事们准备一口热饭。无论同事加班多晚,他都会陪着,并将夜宵抬到同事跟前。“你们还年轻,不能让你们饿着。”他常对郑先琼这样说。无论多晚,他也都会把同事安全送到住所。工作时,他给同事们的体会是:什么事都是第一个上的。
廖永国生前开展工作照片
“我听说廖永国走了,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走了呀。”廖永国倒下没几天,王道刚接到了在浙江务工,廖永国包保的贫困户杨孟飞的电话。
杨孟飞丈夫早年就去世了,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了解情况后,廖永国三天两头就往杨孟飞家跑,问她有什么困难,该给她家申请的政策补助也都积极申请,还自掏腰包,往她家送米送油。“我要照顾小孩,实在是走不开,不然怎么都要来送他一程。”杨孟飞在电话里对王道刚说。
“嘴不多,话不多,做事诚诚恳恳,从不推脱。”在同事和领导眼里,廖永国就是这样一个人。年,廖永国被评为乐治镇优秀共产党员。
但这位“好大哥”“好叔叔”“好人”,生命终究只定格在了49岁。“病危时,廖哥都还在心念乡亲,他走了,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愿望,我们替他完成!”说这话时,王道刚眼神坚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恩宇
通讯员江婵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