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第6期精彩内
TUhjnbcbe - 2020/11/19 11:41:00

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感音性聋。其发病原因是噪声引起耳蜗内组织机械损伤,进而引起一系列组织生物、病理及分子改变。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以毛细胞为主的耳蜗组织损伤,进而导致听觉敏感度及分辨力下降,并可引发耳鸣、声耐受能力下降等症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噪声性耳聋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本专辑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噪声性耳聋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作者们在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及耳科疑难病例讨论一例,供广大医学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1噪声性耳聋:基础研究进展和展望(胡博华)

近年来,噪声性耳聋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进展,这些进展对认识噪声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此进行简要综述:1噪声引起的耳蜗毛细胞死亡方式;2自由基损伤机制;3噪声性耳蜗免疫炎症反应;4噪声易感性的研究;5噪声耳蜗损伤的防治;6高效率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应用于噪声性耳聋的研究;7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在今后的10年里,噪声性耳聋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2峰度在评估复杂噪声所引起听力损失中的应用

(邱伟张美辨

徐维超

于宁孙伟何玉红赵一鸣杨秋玲熊文波)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职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目前的国际噪声暴露标准低估了复杂噪声对听力的危害程度,虽然能量是必要的评估参量但并不充分,复杂噪声本身的特性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介绍峰度作为噪声能量的辅助参量,在评估复杂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的有效性,进而阐述如何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实际应用的思路,并用实例加以验证,对峰度参量研究的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3仿生主动降噪的听觉原理(杨仕明于宁蒋晴晴)

噪声暴露除会导致噪声性耳聋外还会导致神经、血管、消化等多种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精神障碍等。对噪声的防护最有效和根本性的方法是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听觉系统对噪声也存在主动的减噪和抑制机制,这一点尚未被认识到。听觉器官通过特定的相关结构、机制,阻止噪声进入听觉系统,提高了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同时,对于阈值以上的足以引起听觉兴奋和信号传递的声音,主动降噪的机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衰减和抑制,达到保护听觉的目的。作者首次提出听觉器官是完美的消声减噪器的新理论假说,同时深入阐述了仿生主动降噪的听觉原理,通过对耳组织及其相关精细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有可能利用仿生学原理建立主动减震降噪新方法,这种创新思维将有希望突破噪声防控理论瓶颈,对聋病的防治具有颠覆性和突破性意义。

4中国的噪声性听力损害是一个潜在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石勇兵

WilliamHalMartin隋音张晶平)

听力损失和耳鸣是长期噪声暴露的最常见的后果,它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我国对噪声暴露和噪声诱发听力损失(Noise-inducedHearingLoss,NIHL)越来越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第6期精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