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期货基础知识(一)
从业资格号:F
一、猪的经济类型
历史上,按经济用途,猪被划分为三种类型:脂用型(脂肪型,Lardtype),瘦肉型(腌肉型,Bacontype),兼用型(鲜肉型或肉用型,Meattype)。三种经济类型猪在体形、胴体组成和饲料利用方面各具特点。
1、脂肪型猪体躯短而宽深,一般胸围≥体长。早年的巴克夏为典型代表。胴体脂肪多,瘦肉率在45%以下。
这一类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体脂肪,而利用饲料蛋白质转化瘦肉的能力较差,单位增重捎耗的饲料较多。外形特点是头颈较重,体躯宽深而较短,全身肥胖,四肢较短,体长与胸围相等或略小于胸围。
2、瘦肉型猪体躯长胸宽深,头小,肩轻,臀腿丰满,整个身体呈流线型,胴体瘦肉率在55%以上。
从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品种,胴体瘦肉率都在60%以上。
瘦肉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Pr转化为瘦肉。
3、兼用型猪
体形、胴体肥瘦度和饲料转化效率都介于脂用型与瘦肉型之间。
一般胴体瘦肉率在45-55%之间。
苏白猪为典型代表。
二、猪的生物学特征
1、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性成熟期为:4-5月龄,太湖猪3月龄达性成熟
适配期:中国猪6-8月龄,外国猪8-10月龄
初配:6~8月龄
妊娠期:天(-)
发期周期:20-22天平均21天
断奶期至发情期间隔:7—14天
产仔数:经产母猪10-12头/胎,比其它家畜高,中国猪比外国猪产仔多。太湖猪产仔超过15头,最高记录为42头。
年产胎次:一般情况,一年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提前断奶,可达2.2-2.5胎/年。
猪的繁殖潜力:猪的繁殖效率并不高。母猪:卵巢中有卵原细胞11万个,但一生仅排卵-枚,一个发情期的排卵数为20-30个,个别的可达60个。(成年枫泾猪)通过外激素处理可增加排卵数达30-40枚。公猪:一次射精量-ml,含精量-亿个。
2、食性广,饲料转化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胃是肉食动物的简单胃和反刍动物的复杂胃中间类型,因而能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猪对精料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为76.7%,对青饲料有机物的消化率为64.67%,对优质干草有机物消化率为51.2%。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差,而且饲料中纤维含量越高对日粮消化率越低。对粗纤维的消化率随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异。一般,成年猪比幼龄猪、中国猪比外国猪更耐粗食。猪日粮中适宜的粗纤维水平为:母猪:8—10%,大猪:5—8%,幼猪:3—5%。
饲粮以精料为主,控制粗纤维在日粮中的适当比例。
饲料报酬:地方品种3~4∶1;引进、培育品种:2.6~3.5∶1.
3、生长期短,周转快
猪的胚胎期和生后生长期在肉畜中是最短的,比马、牛、羊、驴等都短。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因此,出生时发育不充分,头比例大,四肢不健壮,初生体重小(1.0—1.5kg)仅占成年体重的1%。各器管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初生仔猪要精心护理。
猪生后为了补偿生长胚胎期的不足,生后两个月内发育特别快,保育猪(1~2月龄)阶段骨骼生长较快;生长猪(3~4月龄)阶段肌肉生长加快;育肥猪(5~6月龄)阶段,脂肪沉积速度显著加快。30日龄的体重为初重的5——6倍;2月龄时为1月龄的2—3倍。一般初生重1~1.5Kg,30日龄6~10Kg,60日龄18~20Kg,~日龄90~Kg,即可上市,相当于初生体重的90—倍,而牛羊只有5—6倍。猪的生长速度比牛羊马等快10—15倍。
4、味觉、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4.1味觉:猪的平均味蕾数与其它动物的比较:
猪个
狗0个(猪比狗高8—9倍)
人个(猪比人高16-17倍)
4.2嗅觉:猪对气味的识别能力比狗高1倍,比人高7—8倍。仔猪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嗅觉找到乳头,在三天内固定乳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弄错。凭着灵敏的嗅觉识别群内的个体、自己的圈舍和卧位。能嗅到很远的异性的气味,并发出反应。
4.3听觉:猪的听觉也相当发达,即使很微弱的声音也能敏锐地觉察到,能迅速地判断声源方向,能辨别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各种呼名、口令、声音刺激快速建立条件反射。因此,猪场内应保持清静,最好同时给料。
4.4视觉:猪的视觉很弱,人们常利用这一点,用假母猪进行采精训练。
5、屠宰率高,肉脂品质好
猪的屠宰率因品种、体重、膘情、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达到65%~80%。肉脂品质好,但脂肪中碱固醇含量偏高。
6、适应性强、分布广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家畜之一。主要表现在对气候冷热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式和方法(自由采食和限食,舍食和放牧)的适应。因此,除宗教和社会习俗原因禁止养猪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以养猪。
7、群居、游走群内位次明显
在无猪舍的情况下,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即定居漫游习性。
群体位次明显,位次一旦建立后,按正常秩序生活,当生活环境变化很大或某一次猪健康水平下降,将会重新建立位次。
三、猪的品种
生猪,即生活着的猪,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国内外生猪品种达多种。国外种猪主要为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国内种猪主要为宁乡猪、太湖猪、香猪、东北民猪。目前我国种猪主要依靠进口。
1、国外猪品种
1.1大白猪(大约克夏猪)
原产英国,被毛白色,体高,耳小而立;乳头7对左右,产仔数11-12头;成年公猪体重约公斤,母猪约公斤,日增重克以上;胴体瘦肉率约61%。与本地猪杂交作父本,以引进品种杂交作母本。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产仔较多,胴体瘦肉率高。
特点:(1)体型外貌:耳直立,四肢较长,全身被毛白色,故称大白猪;(2)生长肥育性能;肥育期的日增重可达到-1克,料重比为2.3-2.8:1;(3)在商品猪生产中的三元杂交体系通常用于做二元母猪的母本。
1.2长白猪(兰德瑞斯猪)
原产于丹麦,世界上著名瘦肉型猪之一。我国目前饲养的长白猪主要来自丹麦、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国家。体型外貌: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平伸略下耷;体躯前窄后宽呈宽线型;体长,全身被毛白色;乳头6-7对,产仔数11-12头;成年公猪体重约公斤,母猪约公斤,日增重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0%-63%。二元或三元杂交父本。
特点:(1)生长肥育性能;出生后5-6月龄,体重可达成千克,肥育期的日增重为-0克,料重比为2.3-2.7:1;(2)在商品猪生产中的三元杂交体系通常用于做二元母猪的父本。
1.3杜洛克猪(原产于法国)
体质结实,生活力强,对饲料要求不高,易饲养,生长快,日增重高,日增重平均可达0克以上,饲料报酬高(2.51公斤)
原产美国,被毛红棕色(深浅不一),体长,耳中等半下垂;乳头6对左右,产仔数8-9头;成年公猪体重约公斤,母猪约公斤,日增重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2%-63%。三元杂交终端父本。
1.4皮特兰猪
原产比利时,被毛花色,耳中等略向前倾,体型呈圆桶型;产仔数10-11头;成年胴体瘦肉率70%左右,应激敏感性强,肉质较差,FSE肉发生率几乎%。三元或多元杂交终端父本。
1.5汉普夏猪
原产美国,被毛黑色,肩部、前肢有白色毛环,体长,耳中等且直立;乳头6对,产仔数9-10头;成年公猪体重-公斤,母猪-公斤;90公斤胴体瘦肉率64%左右;日增重-克;杂交父本或终端父本。
2、国内主要地方品种
我国地方猪种划分为华北、华南、华中、江湖、西南和高原共六大类型。共同的特点是:繁殖力强:性成熟早,产仔数多;肉质优良:肉嫩多汁,肉香味美;抗应激和适应性强:耐粗食、抗寒耐热;躯体矮小;多脂皮厚,生长慢。
2.1太湖猪
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属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包括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焦溪猪(大花脸、二花脸)、礼士桥猪、沙虎闲猪等。
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额宽,面部微凹,额部有皱纹。背腰宽而微凹,胸较深,腹大下垂,臀宽而倾斜,大腿欠丰满,后躯皮肤有皱褶,全身被毛稀松,毛色全黑或表灰色,或六白不全。
繁殖能力强,奶头一般为8-9对,初产活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产活仔14头以上,断奶育成12头以上,初生重0.7千克。6月龄体重约为65千克-70千克。适宜屠宰体重为75千克左右,屠宰率为67%,瘦肉率45%以下。成年公猪体重千克,母猪千克左右。
2.2通城猪
通城猪分布于崇阳、蒲圻、通山、咸宁、武昌、鄂城、大冶等县。
通城猪猪头短宽,额部皱纹多呈菱形,皱纹粗深者称“狮子头”,头长直额纹浅细者称“万字头”或“油嘴筒”;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多稍凹,四肢较结实,但常年圈养者多见卧系叉蹄。毛色为“两头乌,中间白”,即头、颈和臀、尾为黑色,黑白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着生白毛,称“晕带”,躯干、四肢为白色,额上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延至鼻端称“破头花”,有的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二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或“点花猪”,头尾黑毛区较小,黑色区常以两额角为中心联于头顶,称“点头墨尾”。乳头数一般6~7对。
通城猪成年公猪体重97.01±5.64公斤,体长.45±2.10厘米,胸围.30±2.17厘米,体高68.71±1.16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94.38±5.05公斤,.00±0.35厘米,.69±0.36厘米,60.96±0.18厘米。通城猪具有早熟易肥、骨细、瘦肉率较高、肉质细嫩等特点。但腿臀不够丰满,体质结构疏松。
2.3阳新猪
阳新猪分布于湖北省阳新、武穴、*梅、圻春一带。
阳新猪体型中等。头型有“狮子头”和“象鼻头”之分。阳新县“狮子头”猪为多,头短额宽,额部皱纹多且深、一般呈菱形,嘴筒上翘,颈较丰满,肥腮大。“象鼻头”猪在*梅县较多,头较小,长而窄,嘴筒长,口叉深,耳比“狮子头”小,额部皱纹少而浅。有的猪在额、鼻、尾尖、下腹及四肢下端有白毛;其额部有一小撮似梅花状白毛,故群众称“梅花星猪”。耳大下垂。背山稍凹,腹大不拖地,臀倾斜。四肢粗壮,蹄质坚实。皮多皱褶,毛色全黑或在额、鼻端、尾尖、四肢末端和腹部有少量白斑。乳头数6~7对。
阳新猪24月龄公猪体重.19±9.02公斤,体长.80±3.47厘米,胸围.43±3.08厘米,体高67.66±1.59厘米;24月龄母猪相应为:94.30±2.30公斤,.25±0.96厘米,.95±0.96厘米,59.23±0.15厘米。阳新猪具有适于湖区放牧、性温驯、母猪发情明显、产仔较多、瘦肉较多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但生长缓慢。
2.4赣州白猪
主要分布:江西省赣州、南康、赣县共18个县、市。
主要特征:全身毛白,耳短宽,呈桃形,平伸向前半下垂。
2.5陆川猪(两广小花猪)
主要分布:产于广西省陆川、玉林、合蒲等地;分布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的浔江、西江流域的南部,包括广东的湛江、肇庆、江门、茂名和广西的玉林、梧州等地
主要特征:皮肤呈一致性的黑白花;头、耳、背、腰、臀及尾为黑色,其余部位为白色,在黑白交界处有一条4-5厘米白毛黑皮的“晕”。
2.6金华猪
主要分布: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和金华三个县。现已推广到浙江全省20多个市、县和省外部分地区。
主要特征:金华猪体型中等偏小,毛色除头颈和臀尾为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耳中等大、下垂。
2.7内江猪
主要分布:产于四川省内江市,分布于内江、资中、资阳、简阳等市、县。
主要特征:内江猪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嘴简短,额面横纹深陷成沟,额皮中部隆起成块。全身被毛黑色,鬃毛粗长。
四、猪的繁殖
1、本交和人工授精
1.1本交:就是用公猪和母猪直接交配。本交猪场的公母配比是1:20-25,本交年配母猪20~30头,产仔猪~头/年。本交的受胎率通常优于人工授精,但饲养公猪成本高,适用于中小猪场。
1.2人工授精:人工对公猪进行采精,对所采的公猪精液稀释成若干等份,人工用输精管对发情母猪进行配种。采用人工受精猪场公母配比1:-。人工授精年配母猪头以上,产仔猪0头/年以上。
2、杂交
杂交过程中不同祖代定义为一元猪、二元猪、三元猪。其中“祖代”一元猪用来生产二元母猪,为杂交品种初代,主要是长白猪和大白猪。“父母代”二元猪用来生产三元商品猪,母二元猪是一元猪的后代,公二元猪精来自血脉单一纯净的种猪。“商品代”三元猪是二元猪杂交出来的品种。
2.1杂交猪:不同的品种的个体交配叫杂交;其后代叫杂交猪;
2.2二元杂交猪:二个品种的猪杂交的后代叫二元杂交猪。二元杂交猪集中了二个品种的优势,其育肥性能比单一品种要更好。如长白公猪与大白母猪猪杂交,称为长大二元猪,其名称父本在前,母本在后。大长二元猪,就是大白公猪和长白母猪杂交。
2.3三元杂交猪:三个品种杂交其后代为三元杂猪,它集中了三个品种的优势,继承了祖代优势基因,其育肥性能比二元杂交猪更好,具有体型大、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目前是市场推广的主流品种。内三元猪:含有本地血统的三元杂猪。外三元:全部都是外国血统的三元杂交猪,如杜长大,杜大长。
我国通常采用杜、长、大三元杂体系,主要三元杂家猪是杜长大,主要使用长白和大白猪杂家得到二元猪的母系单位,用杜洛克作为二元猪的父系单位。三元杂交方式:长白公猪×大白母猪=选留杂种母猪(长大二元母猪)×杜洛公猪=三元杂交猪(用于培育肉猪)。我国按照父系名姓在前的原则命名,长白(公)+大白(母)得到二元母猪为“长大”(跟父姓),“长大”(母)+杜洛克(父)得到三元猪“杜长大”(跟父姓)。
3、繁殖主要
环境温度过低,猪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用于产热,以维持其体温,使日增重降低,采食量增多,从而使饲料利用率下降。实践证明,当温度降到10℃和5℃时,猪的采食量分别增加10%和20%,而日增重则下降;当肉猪处于下限临界温度以下时,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1~20克,日耗料增加25~35克。在寒冷环境下,猪的呼吸道、消化道的抗病力降低,常发生气管炎、支气管炎、胃肠炎等。因此,在寒冷季节要做好猪的防寒保暖工作,如关好门窗以防止寒风侵袭、保持圈舍干燥、圈内铺以干燥垫草等。环境温度过高,猪为了散发体热而呼吸频率加快,新陈代谢受到影响,食欲减退,采食量明显下降,导致生产力降低。若环境温度升高至25℃和30℃,则采食量分别减少10%和35%。据报道,在28~35℃的高温环境下,15~30千克、30~60千克和66~90千克的肉猪的日增重比预期日增重分别降低6.8%、20%和28%;当猪处于上限临界温度以上时,每升高1℃,日增重减少约30克,日耗料减少60~70克。因此,夏季要防止猪舍曝晒,保持通风,勤冲洗圈舍和给猪淋浴,多喂凉水和青绿多汁饲料,尽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猪对湿度的适应力很强,当相对温度从45%升到70%或95%时,对猪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影响不大。但是,在低温高湿度情况下,可使肉猪日增重减少36%,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10%;在高温高湿度时,猪的增重更慢,还可能大大提高猪的死亡率。因此,猪舍内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
2、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小于温度。但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生长育肥猪也都是不利的。当高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困难,猪感到更加闷热;当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量显著增加,猪感到更冷,而且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猪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5-80%,如果猪舍内启用采暖设备,相对湿度应降低5-8%。
3、光照。
在一般情况下,光照对猪的肥育影响不大。育肥猪舍的光线只要不影响猪的采食和便于饲养管理操作即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育肥猪休息和睡眠。建造育肥猪舍应以保温为主,不必强调采光。
4、注意有害气体的消除。
猪舍内由于猪的呼吸、排泄以及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不仅使猪舍空气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且产生了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和臭味。高浓度的氨和硫化氢可引起猪的中*,发生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等,通常情况下,虽然达不到中*程度,但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有不良影响。舍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含量相对不足时,会使猪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增重缓慢。为此,猪舍中氨浓度的最高限度为26ppm,硫化氢含量以6.6ppm为限,二氧化碳应以0.15%为限,应改善猪舍通风换气条件,及时处理粪尿,保持适宜的圈养密度。尘埃可使猪的皮肤发痒以至发炎、破裂,对鼻腔粘膜有刺激作用;病原微生物附着在灰尘上易于存活,对猪的健康有直接影响。圈舍卫生状况对猪的生长、健康有一定影响。肉猪舍要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因此,应每天清除被污染的垫草和粪便,在猪躺卧的地方铺上干燥的垫草。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必须注意猪场绿化,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做好清洗、消*工作。
5、降低噪声的影响。
噪声对育肥猪的采食、休息和增重都有不良影响。如果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猪的活动量大增,一部分能量被消耗而影响猪增重,噪声还会引起猪惊恐,降低食欲。
6、圈养密度适当。
圈养密度越大,猪呼吸排出的水汽量越多,粪尿量越大,舍内湿度也越高;舍内有害气体、微生物数量增多,空气卫生状况恶化;猪的争斗次数明显增多,休息时间减少,从而影响猪的健康、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圈养密度虽可提高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但圈养密度太小也是不经济的。另外,当圈养密度相同而每圈养猪头数不同时,肥育效果也不同,每圈头数越多,猪的增重越慢,饲料利用率越低。实践证明,15~60千克的肉猪每头所需面积为0.6~1.0平方米,60千克以上的肥育猪每头需0.9~1.2平方米,每圈头数以10~20头为宜。在我国的北方,由于平均气温低,气候较干燥,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在南方的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湿度大则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7、合理组群。
不同猪种的生活习性不同,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组群时应按猪种分圈饲养,以便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另外,组群时还要考虑猪的个体状况,不能把体重、体质参差不齐的仔猪混群饲养,以免强夺弱食,使猪群生长不整齐。组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相对稳定,在饲养期尽量不再并群,否则,不同群的猪相互咬斗,会影响生长和育肥。
七、工厂化养猪工艺
现代化养猪生产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生长和肥育等生产环节,划分成一定时段,按照全进全出、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对猪群实行分段饲养,进而合理周转,这一整套的生产程序即饲养工艺。
1、三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生长肥育期。它是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猪群调动次数少,猪舍类型不多,节约维修费用,管理较为方便。但仔猪从断奶到出栏划分为一个时段,其营养供应和环境控制等显得较为粗放,不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2、四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它的特点是在三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断奶后的仔猪加保育段(5周)的形式独立出来,待体重达18—20kg以上,再转入生长肥育舍饲养13~15周,体重达90~kg出栏销售。这样便于采取措施满足断奶后的仔猪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但转群增加1次,应激增多,影响猪的生长。
3、五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一妊娠期+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四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单独饲养。空怀种母猪经1~2周的配种期和3周左右的妊娠鉴定期,转入妊娠舍饲养12周,最后l周转入分娩哺乳舍。这种安排有利于断奶母猪的复膘、发情鉴定及配种,而且能防止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之间的争斗引发的流产,也便于根据母猪妊娠后的膘情采取合适饲养方法·,但转群多,应激增加,应预防机械性流产的发生。
4、六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一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期一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五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猪的生长肥育期划分为生长期和肥育期,各饲养7周左右。由于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分成哺乳、保育、生长、肥育四个阶段饲养,可以根据猪的不同阶段特点,最大限度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和环境要求,有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但转群增多,应激增加,影响猪的生长,延长生长肥育期。
5、以场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流程
大型规模化猪场实行“多点式”饲养工艺,养猪生产工艺及猪场布局往往是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有利于防疫和管理,可以避免猪场过于集中给环境控制和废弃物处理带来的负担,但最大的缺点是猪场造价成本很高。
八、猪疫病及防治
生猪疫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规模养殖企业,疫病防治尤为重要。农业部第号公告发布了新版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其中一类猪疫病5种,主要是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二类猪疫病12种,主要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病、猪丹*、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三类猪疫病4种,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
一类猪疫病中,非洲猪瘟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药物,以口蹄疫防治最为重要。
1、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小血管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临床上急性以出血性败血症,慢性以纤维素性肠炎为特征。发病率与死亡率高。
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自从50年代后期广泛应用了兔化弱*疫苗,采取有效措施基本控制了流行,许多地区已无本病发生,但80年代以来,又有抬头趋势。
1.1、临床症状
潜伏期5天(2—21天波动)
1.1.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稽留,皮肤、黏膜发绀、有出血点,与其他急性败血症类似,1—8天病程。
1.1.2、急性型:最常见。
(1)体温41℃—41℃或更高,稽留、畏寒、白细胞数减少。
(2)眼有多量黏性、脓性分泌物,清晨可见两眼粘封。
(3)先便秘,后腹泻,时有呕吐。
(4)皮肤病初充血,紫绀,出血,鼻端、耳、四肢、腹下、会阴等处明显。
(5)公猪包皮积尿、有些仔猪可见神经症状,磨牙、运动障碍,痉挛(病程10—20d)
1.1.3亚急性:较缓和,病程可达30天。
1.1.4慢性型:
(1)消瘦,贫血,衰弱,常伏卧,行走无力,时有轻热,咳嗽,食欲时好时差,便秘与腹泻交替。
(2)有时皮肤出现紫班或结痂,病程天以上(国外分为3期)。
1.1.5温和型:(由低*株引起,是非典型猪瘟,也有划归为慢性型)皮肤无出血,死亡多是幼猪,通过易感猪传代后,*力增强,则引起典型猪瘟症状与病变。
(1)体温一般40℃—41℃,少数41℃以上,鼻干、口渴、减食,尿*。
(2)便秘呈长期性,粪便混有血液、黏液或伪膜。
(3)部分病猪四肢下及腹下呈淤血斑,为“紫斑蹄”、“紫斑症”;
(4)耳朵、尾巴干枯,甚至坏死脱落,称为“干耳病”、“干尾巴”。
(5)口腔咽喉、软腭、扁桃体出现坏死点或溃疡,称为“烂喉病。
(6)发育停滞,后肢瘫痪,行站不稳,部分猪跗关节肿大。
1.1.6、繁殖障碍型(迟发性)
(1)母猪妊娠时感染低*,可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仔,后者有些可存活半年。
(2)先天感染的外观正常仔猪,可终生性病*血症,长期带*。
1.2、猪瘟免疫程序问题
合理免疫程序应该是以能产生坚强免疫力为前提的,同时应该省时,省力,简便易行,易于推广。主要问题是要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现行的免疫程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条件为基础的,还没有一种可以适用于全国所有地区的免疫程序。各种免疫程序都有利弊,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采用。
(1)超前免疫:
(2)春秋普防法:即在春秋两季普遍对所有公母、大小猪一律注射,优点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普遍反映浪费大,效果差。
(3)一次注苗,月月补针法:3月初集中人、物力作一次全面注射,以后每月只对新生及外来仔猪及上次注射时未断奶仔猪补针一次,并剪耳号,进入市场必须剪耳号,效果不错。
(4)在疫区,对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进行超前免疫,60日龄再免:对非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10日龄首免,60日龄再免;在非疫区和高山区采用断奶时一次性免疫(一般45—60天时)。
2、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非洲猪瘟病*ASFV)所引起的猪病,是目前唯一一个虫媒DNA病,可以在软蜱身上感染,但不会对软蜱有任何症状。这个病来自于非洲野猪,所以在非洲清除这个疫病几乎没有可能。
病率通常在40%~85%之间,死亡率因感染的*株不同而有所差异。高致病性*株死亡率可高达90~%;中等致病性*株在成年动物的死亡率在20%~40%之间,在幼年动物的死亡率在70%~80%之间;低致病性*株死亡率在10%~30%之间。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近期国内发生的非洲猪瘟具有高传染、高致死等特点,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和有效药物治疗,以物理隔离预防为主,发病主要以扑杀深埋为措施。
3、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引起的偶蹄兽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
3.1流行病学:(1)传染来源:患病动物和潜伏期动物。(2)传播途径: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粘膜和皮肤。(3)易感动物:以偶蹄兽最为易感,人亦可以感染。(4)特点:猛、快。从一种动物转到另一种动物——周期性
3.2症状及剖检变化
潜伏期:1——7天。(1)水泡形成,体温升高。部位:口腔、蹄、趾间;猪:主要是蹄部,严重的引起跛行。(2)恶性:全身反应较严重。P上升,R上升。(3)出血性肠炎、心肌炎。(4)剖检变化:主要是幼畜,心肌发生虎斑心变化,胃肠粘膜出血性炎症。
3.3防治措施:
(1)原则:“早、快、严、小”
(2)疫情报告。
(3)封锁、隔离。
(4)建立免疫带。
(5)治疗:对症治疗、血清治疗。在猪得口蹄疫期间尽量让猪多休息,在水中加入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减少猪应激;另一个是用一些强心类的药物,主要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跳速度。如果出现水泡,一定要扎破,之后可以采用聚维酮碘类药伤口消*。当然最重要的是最好疫苗防治。一般情况下口蹄疫的疫苗有效时间是60天,但是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达到这个水平,所以一般情况下专业的猪场都会在猪出栏前注射三次口蹄疫疫苗来预防猪口蹄疫,一般四个月左右打一次疫苗!母猪的话,怀孕期间避开产前15天,配种后20天。育肥猪在断奶后49日龄打第一次2ml,70日龄第二次2ml,之后择期再补充注射。
二类猪疫病近几年来对养猪生产危害严重,其防治可参考下文。
1、猪乙型脑炎
该病主要通过蚊蝇传播,夏季多发。公猪主要表现为睾丸炎,性机能减退,精液品质下降;母猪则表现为配种困难、流产、死胎等。除青年母猪以外,其他猪感染后多为亚临床症状,经产母猪血液抗体高,无其他症状。青年母猪的死胎、木乃伊胎的发生率高达40%,新生仔猪死亡率为42%。剖检发现死胎脑积水,胎盘水肿,公猪呈睾丸硬化与阴囊粘连、胸腹积水,浆膜表面有出血斑,淋巴结充血或肝脾有坏死灶。
每年蚊蝇滋生季节前(4月~5月),对后备公母猪和成年公母猪分别接种乙型脑炎弱*疫苗,每头肌肉注射1头份。发病后立即隔离治疗,可用20%磺胺嘧啶钠10毫升~3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或用肌肉注射长效治菌磺(磺胺间甲氧)0.2毫升/千克,每天1次,连用3天~5天。也可选用板蓝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大青叶注射液肌肉注射,连用3天~5天。
2、猪细小病*病
猪细小病*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怀孕母猪(尤其是头胎)发生死产、畸形胎、木乃伊胎、胚胎死亡、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并不表现临诊症状。其他猪感染后也无明显的临诊症状。
本病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有时也呈现流行性(或称为“爆发”),这种爆发多见于畜群初次感染的情况。
2.1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感染各种猪,包括:胚胎、胎猪、仔猪、母猪、家公猪、野公猪。
(2)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猪细小病*的母猪。本病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3)传播途径:仔猪、胚胎、胎猪通过感染病*的母猪垂直感染;公猪、肥育猪和母猪主要是经污染的饲料、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初产母猪的感染多数是经与带*的公猪配种时发生的;鼠类也能传播猪细小病*。(4)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季节。主要是初产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如猪场初产母猪比例较大时,则损失较重。
2.2临诊症状
主要临诊症状是怀孕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怀孕母猪可同时出现流产、死产、木乃伊、产后久配不孕等症状。其他猪感染后无任何明显的临诊症状。妊娠30天内感染(早期):胚胎死亡、死亡的胚胎被吸收使产仔数减少,胚胎死亡率高达80—%。妊娠30—70天之间感染(中期):木乃伊化,有时出现大小不一的死胎,有畸形胎(八字腿、唇裂)、产弱仔、死胎.
2.3防制
(1)引种:与注意隔离检疫(HI抗体低于),不引阳性后备母猪;
(2)留种:不留那些发生有繁殖障碍的幸存者(同一窝猪)作为种用;
(3)配种:适当推迟配种,有利于母猪的免疫力提高,对预防初产母猪的繁殖障碍有一定作用;
(4)疫苗接种:控制感染的重点在于对后备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使之产生免疫力;国内外均研制成功灭活与弱*疫苗;一般后备种猪在6月龄接种一次,配种前3周再接种一次,其它种猪每年2次或配种前3周接种一次;
(5)在污染场,也可采取将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同居或放入老母猪居住过的舍内,使之在配种前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
本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该病首次发生时,由于流产、死产和仔猪死亡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大陆已有本病的报道。
3.1流行病学
本病仅见于猪,其他家畜和动物未见发病。呈地方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不同年龄的猪,其易感性有一定差异,生长猪和育肥猪症状较为温和,母猪和仔猪症状较为严重,对乳猪的致死率可达80%一%。(1)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带*猪。2—14周龄的猪感染病*后都会接触传染,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发现PRRS病*。
(2)传播途径:农场之间猪的移运和空气传播。鸟类、野生动物及运输工具也可传播本病。
(3)影响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病猪群的饲养数量及饲养密度、饲养卫生条件等。如果饲养密度过大,低温、潮湿、阳光不足时本病容易发生。
3.2临诊症状
(1)急性型分为初期、高峰期和末期三个阶段。初期:一般持续1—3周,典型的症状是发热、厌食、嗜睡。母猪的肛温很少超过40℃,个别会高达41℃,生长猪肛温常在40一41℃。5%一50%的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呈渐进性厌食,嗜睡和沉郁是初期的另一特征,并可延续至各个阶段。病猪运动减少,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常侧卧,公猪出现性欲下降。在欧洲和加拿大,约有5%的病猪双耳、外阴、尾部、腹部及口部皮肤发绀。这种发绀往往只存在数小时或数天,极个别还可出现四肢坏死。呼吸系统的表现常为呼吸困难和急促,多发生在幼猪,偶尔在成年猪出现,常表现为快速的腹式呼吸或过度呼吸。高峰期: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死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胎增多,断奶前死亡率增高,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常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使每群年产量降低5%-30%。早产(妊娠—天)率高达5%一30%,进入高峰期约3周,死产数达到高峰。在整个繁殖过程中,死产率可高达35%以上,在高峰中期木乃伊胎可达25%,一般体长都在17cm以上。在高峰期出生并存活的仔猪非常虚弱,尤以早产猪为甚。加之呼吸系统并发症,在妊娠期的后3个月病*很容易穿过胎盘,引起胎儿感染,造成流产、早产、或足月一弱产、死产以及胎儿溶解。尽管妊娠中期的胎儿可能会存在病*复制的一般条件,但给妊j娠中期的母猪接种病*后,并未引起生殖障碍,这可能是由于妊娠中期和晚期的胎盘结构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病*没有能力穿过胎盘或者胎儿还没有产生敏感细胞群。未怀孕的动物如果没有细菌或病*如链球菌或猪流感病*等的继发感染,一般只表现轻微的临诊症状。
3.3防制
(1)阳性场控制措施:早期病畜断奶,分地饲养,生产环节均全进全出。两处或三处饲养:配种、妊娠、分娩在一处,保育与育肥在另一处或两处,各处间距0、5—1km;10日龄断奶转入保育舍,保育舍饲养7周转育成舍(三处饲养时)。(2)保育舍空栏法:所有猪只清出猪舍,用盐水和消*剂(甲醛和苯酚)彻底清洗和消*,封闭空闲14天,再接收仔猪。每批猪清出后均应进行此项工作。(3)免疫接种:对是否需要进行免疫,目前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主要是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欠佳,但弱*苗有恐不安全;国内外已有活、死苗问世,初产母猪在产前四周接种一剂疫苗,经产母猪可在配种前每1-2年补免一次;公猪每窝免一次,仔猪4-6周龄打一剂;(3-4M阳性率达80%)或生产时用一剂,10-19日龄用0.5剂。
4、猪丹*
猪丹*是由猪丹*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
4.1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猪最易感,各种年龄均可感染,但以架子猪发病率最高。其他如牛、羊、马、犬、鼠、家禽及鸟类也能感染发病。人可感染,称为类丹*。
(2)传染源:病猪、带菌猪、病猪内脏(肾、脾、肝)分泌物、排泄物都含菌。另外,在健猪的扁桃体和回盲口处也可发现本菌,其他禽畜、两栖类、爬行类、野生动物也可成为带菌者,另外,也常从鱼、吸血昆虫体内分离到本菌。
(3)传播途径: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也可通过皮肤创伤(特别是人,屠宰工人等),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
(4)流行特点:多发生于夏季,5—8月是流行的高峰期,多发生于架子猪(4—6月龄猪占55.89%)。
4.2症状
潜伏期1—7天(平均3—5天),临床上可分为三型:
(1)急性型:较多见。初期个别猪无症状突然死亡,大多以发热(42—43℃)稽留,寒战,食欲下降,结膜充血,两眼清亮有神,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粟状(后期可能下痢)呼吸迫促,粘膜发绀。耳尖、鼻端、腹、腿内侧皮肤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红斑,指压退色,病程2—4日,病死率达80%—90%。
(2)亚急性型(荨麻疹型):除轻微表现急性败血症症状外,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疹块大小、形状不一,数量不等,菱形多见,可出现于胸、腹、肩、背、四肢等处,色紫红,稍突起,可于数日内消退,自行恢复。
(3)慢性型: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
关节的损害最常见于肘、髋、跗、膝、腕关节,受害关节肿胀,跛行;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慢性心内膜炎型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常无先兆,突然倒地死亡或在宰后检查时发现;也有呈进行性消瘦,喜卧厌走,强行运动时见心率加快,呼吸迫促,听诊有心杂音。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尾部,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革,最后脱落遗留斑痕。
4.3防治
一般性综合检疫措施同猪瘟。平时要防止带菌猪的引入,定期预防注射,以提高猪群抗病力。
发生后及时治疗,猪圈及用具要认真消*、粪便、垫草最好烧毁,病尸要深埋或化制,受威胁猪立即预防注射。
疫苗:我国生产使用的疫苗有:灭活苗、弱*苗、三联苗。
治疗:早期治疗效果好,青霉素(PG)首选,配合高免血清效果更好。
5、猪肺疫
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锁喉风,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为肺、胸膜的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本病是危害养猪业的常见传染病,分布很广,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之后。
5.1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中一种,大小猪均有易感性,小猪和中猪的发病率较高。
病猪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肺脏及各器官,存在于健康猪的呼吸道及肠管中(本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茵),可通过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环境等。
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而传染。带菌猪受寒、感冒、过度疲劳和饲养管理不当时,使抵抗力降低,发生内源性感染。
猪肺疫常为散发性,有时也可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继发于其他传染病之后。
5.2临床症状
潜伏期1—5d。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1)最急性型:呈现败血症症状,即未表现任何症状,突然发病,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体温升高到41C以上,食欲废绝;呼吸高度困难,呈犬坐姿势,伸长头颈,有时可发出喘鸣声,口鼻流出泡沫;粘膜蓝紫色;咽喉部肿胀,有热痛,重者可延至耳根及颈部。后期耳根、颈部及下腹部处皮肤变成蓝紫色,有时可见出血斑。病程1—2d,最后窒息死亡,故又称“锁喉风”。死亡率高达%
(2)急性型:本型最常见,败血症症状较轻,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初期发生干咳,后期转为湿咳,咳时有痛感;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更为困难,呈犬坐姿势,可视粘膜发绀,有鼻汁和脓性眼屎。先便秘后腹泻。后期皮肤有紫斑。病程5—8d、多因窒息死亡。
(3)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病猪持续性的咳嗽,呼吸困难,体温时高时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常发生腹泻,逐渐消瘦,有时关节肿胀,皮肤发生湿疹。病程2周以上,多数发生死亡。
5.3防治
(1)预防: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以增强猪的抵抗力。猪群应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种猪每年春、秋两季各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次,仔猪断奶后注射1次,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5mL。或用猪肺疫、猪丹*二联冻干苗,用2%氢氧化铝稀释后,每头猪肌肉注射2头份。
(2)发病时的扑灭措施:发现病猪,立即隔离,严格消*。进行紧急接种。死猪要无害化处理、探埋或烧毁。
(3)治疗:早期治疗有一定疗效。效果最好的抗生素是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等,但巴氏杆菌可产生抗药性,如果应用某种抗生素后无明显疗效,应立即更换。用环丙沙星按每千克体重lomg,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l一2mg,四环素每千克体重7—15mg,每日2次肌肉注射,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
6、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引起的一些疾病的总称,其中以颌下、咽部、颈部淋巴结的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以链球菌性败血症和链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最高。也可引起多发关节炎,心内膜炎、乳腺炎、皮下脓肿等疾病。
6.1流行病学与症状
(1)败血型:本病主要为L群链球菌,病猪、带菌猪为传染源,一般经口感染,以仔猪发病较多,(发病率10%,病死率60%),架子猪次之,成年猪很少发生。
最急性的突然发病,往往不见症状或仅停食一、两顿,高热(41—42℃以上)腹下有紫红斑。突然死亡(似丹*的败血型)。
急性病程2—4天,体温41—42℃,稽留,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漏(水样),便秘,少数在病后期皮肤(耳尖、四肢末端、腹下)有出血斑点。
慢性型(关节炎型):病中后期主要表现为一肢或多肢关节肿痛,病猪跛行。
(2)脑膜脑炎型:可由多种链球菌(α、β、γ)所引起,多见于4—8周龄以下哺乳或断奶仔猪,也可发生于较大的猪,哺乳仔猪发病常与母猪带菌有关。
病猪体温升高,不食,很快出现CNS紊乱症状,共济失调,后肢摇摆不稳,盲目运动或转圈运动,全身痉挛,眼凝视,最后衰竭,侧卧,四肢不断划动,经30—36h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生长不良,关节肿胀。
(3)淋巴结脓肿:主要由E群链球菌引起,以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为特征。
本病多见于架子猪,传播较缓慢,发病率低,主要经过消化道感染(在妊娠猪阴道、正常幼猪咽部可检出细菌)。病猪脓肿破溃后,脓汁污染饲料、饮水、环境,带菌猪扁桃体容易分离本菌,尤为病愈猪带菌可达半年之久。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常见,其次为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可见局部隆起,触诊硬固,有热、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呼吸,直至脓肿成熟,可自行破溃而自愈。
6.2防制
(1)清除传染源:病猪应进行高温处理,残菜剩羹要煮沸后喂猪,污染环境要彻底消*。
(2)除去感染的因素,防止外伤,新生仔猪要注意脐带无菌结扎和碘酒消*。
(3)接种菌苗:需应用多价苗才可能获得较好效果。我国试制的有两种:AL(OH)3甲醛苗,5ml/头皮下;明矾结晶紫苗:2ml/头皮下。国外还有弱*活菌苗,我国也有。
(4)药物预防:四环素g/吨饲料,喂4—6周后,隔离饲养,可减少脓肿的发生。
(5)治疗:注意早、足和耐药性的问题。一般说,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都可选用。脓肿成熟时,可切开排脓,以3%双氧水或0.1%KMnO4液体冲洗,涂以碘酊或撒上消炎粉,并内服抗菌药物。
7、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该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以鼻甲骨萎缩、鼻部变形及生长发育受阻为主要特征。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传染性坏死性鼻炎、骨软病、猪传染性鼻炎和猪细胞巨化病*感染症相区别。
应作好引进猪的检疫、隔离,淘汰阳性猪。常发区应进行预防接种:妊娠母猪在预产期前2个月和1个月各皮下注射1次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I相菌)油佐剂灭活疫苗或Bb-Pm油佐剂二联灭活疫苗。仔猪用二联苗效果较好,可于1周龄~3周龄,间隔一周连续注射2次。
7.1鼻腔药物消*:对有鼻炎症状的病猪,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清洗。
7.2肌肉注射药物:对有症状者立即隔离,按说明用板蓝根注射液稀释头孢噻呋钠,混匀后肌肉注射,连用7天。对流血不止的病猪,加入维生素K进行肌肉注射。
7.3饲料中添加药物:全群猪饲料中按说明添加头孢噻呋钠喂服,连喂1周。另外,应加强饲养管理。
图5:猪主要疫病
数据来源:网络,建信期货研究中心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38909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建信期货产业研究服务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