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大师周楣声撰写的经典艾灸书籍《灸绳》一直处于断货状态,很多灸友想买都买不到。据潇湘君所知,《灸绳》原为青岛出版社出版,自从周老去世后,因为版权问题,至今没有再版。为了让手头没这本书的灸友学习艾灸大师周楣声的艾灸心法,潇湘君将陆续选登部分章节,以飨读者。下面是第五章第二节——
自传统以至近代的各种灸法,可以说是形形色色,花样繁多。但由于它们自身特点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不同,而机体的反应状况也就不能相同。因而在各种灸法之间,既是各有所长,也是各有所短。虽然对于同一疾病,采用不同的灸法都能获效,但是对于不同的疾病,只有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灸法,才能恰到好处。这就是说不同灸法在其自身特点的特定范围内,则是对于不同疾病而有着不同的作用。因之在使用某种灸法时,必须掌握其不同特性与机体对这种特性所作出的反应特点,才能合理使用,而发挥其最好的效果。
在我们所要讨论的灸法之中,主要是以艾为灸材的灸疗方法,而不是光电法或以其他物质为热源的灸法,就可用以显示传统灸法的特点与特性。即或是如此,而由此所产生的变法又实在太多,诚难逐一比较和说明,只能按照其作用方式与为人所习知与常用者,分为直接灸、间接灸与温和灸三大类,分别扼要列叙于下,挂漏之处,自属必然,旨在隅举,难望详备也。另外,还对个人经多年研制与被人窃取的“热流喷灸法”,也简要作了介绍,供参考选用。
一、直接灸
主要是对准孔穴,用艾火直接烧灼,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也可以短暂作用而收效,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一)化脓灸
由于在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亦称瘢痕灸。这是最早与最古的灸法,后世的各种方法,都是由此派生和衍进而来的。取穴以背腹腰股等肌肉丰厚与隐蔽之处为宜,特别是背部的各个俞穴与反应穴更宜首先入选。取穴不宜太多,以1穴为最好,如两穴同取最好左右对称,最多不宜超过3穴。
1.艾炷。这是直接灸的关键材料,可以预先做成大小不同的艾炷备用,但不如随做随用为好,必须上小下大,上尖下平,方可易于安放和点燃。根据取穴的部位,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尖之间,食指要向上,拇指要向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尖在左手拇食指尖之间,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球,压缩成为上尖下平,立体三角形之棱形艾炷。随做随用,至为简便。
2.用火。灸处皮肤可略涂一点凡士林,使艾炷不易滚落,以烧完一炷为一壮。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间断法。待艾炷燃烧熄灭后,吹去残火,再重新点燃一壮,不易出现感传。
(2)连续法。不待艾炷燃烧至尽,当其将灭未灭之际,即在余烬上,再加添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每可出现感传。
(3)补泻法。包括疾徐强弱法和疾徐开阖法。疾徐强弱法;这是传统的艾灸补泻法,《灵枢·背腧》早已有过说明,即“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传是“及”与“布”的意思,也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使气传布及艾,使其燃烧旺盛之意,这是疾火与强火,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这就叫泻火;若任其自灭,是徐火与弱火,能使阳气深入,这叫补火。这就是强刺激具有泻的功能;弱刺激具有补的作用。如咽喉与腮颊肿胀,用小艾炷直接灸耳尖或少商,可以立即显示泻的功能,尿频便溏,用温和灸关元或气海,每多缓慢收功,而具有补的意义。这种疾强为泻,徐弱为补的作用,亦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之义也。根据这种疾徐快慢的补泻原则,在针刺手法上,古人早就有许多灵活多变的针刺方法。在灸法方面相应的也有许多变法。
疾徐开阖法:出针后疾按针孔与不按针孔,这是针刺开阖补泻的常规,在直接灸的补泻上也得到应用,杨继洲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此即在艾炷自灭之后,再加按压,以增强补的作用,后世又有灸后贴膏药之法,如张景岳及吴亦鼎等人皆有推荐。即“凡用火补者毋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药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若欲泻者疾吹其火,令火速灭,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此即以徐火灸毕之后,当即贴膏药者为补;疾火灸毕之后,待灸疮溃发,再行贴膏药为泻。这也是属于开阖补泻的应用。
3.减痛。直接灸的烧灼痛是病人最为畏惧的第一关。至于疼痛在针灸作用中的利弊,还难作定论。但至少说疼痛也是针灸作用中一个有效环节,是属于良性刺激,与病理的疼痛有着根本的悬殊。但病人往往不能忍受故必须极力减轻,以完成灸疗的作用量,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疼痛最剧,此时可用手拍打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或在灸处附近抓搔以分散其注意力。有人先用局麻,在穴位上作浸润麻醉,但常不必要。一般只有在第一壮为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了。
4.壮数。古人以燃艾一炷谓之一壮,以之作为施灸的作用量的标准和依据,但对施灸作用量来说,无论为间断法、连续法或补泻法,首次均是以造成Ⅲ°烧伤,使灸处皮肤变为焦黑,四周皮肤向内收缩,出现车轮状皱纹为准,古人有几壮或以年为壮之说,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直接化脓灸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造成灸疮,只要造成灸疮,作用量已经到达,则不论是壮数多少,作用都是一致的。又有数十壮,数百壮,以至千壮与三报之说。所谓报,乃是重复与加强之意,而在同一孔穴之上,反复施灸与前后相催,而不必更换他穴。也有经验证明,在同一孔穴之上,可以连续灸数百壮而不焦腐,这乃是生活着的人体与死亡的尸体区别所在,作者曾经治疗过1例长达二十余年之久的背部溃疡,用比拇指头还大的艾炷,每次灸二十余壮,共连续十次,溃疡壁方见脱落,而患处周围之健康组织并未被烧焦,可见古人数百壮与千壮之说,是可以分次与一次应用的。
对于“壮”的解释,历来多数人认为是强壮与少壮之意,误认为艾灸能增长人之元气,而使人少壮也。这是不正确的,“壮”是“创”与“灼”的意思,一壮就是对人体进行一烧灼,与给以一次创伤,在“灸针探源赋”中已有考证和说明。
5.灸疮。直接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故直接化脓灸的发挥,灸疮是居于重要地位。以下几个环节,应当重视。
灸后保护:待灸壮完毕后,揩净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待5~7天后,焦痂开始浮动脱落,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敷料,疮口周围用酒精或盐水棉球揩净,仍用干敷料覆盖。如需继续在原处用原法加强焦痂尚未脱落时,则疼痛每极轻微,如焦痂已经脱落再行直接烧灼,痛感每不能忍受。可在疮面上放一姜片或蒜片,在直接灸基础上再用间接灸。灸后仍用干敷料覆盖保护。
促使发作:如果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古人称为“灸疮不发”,往往收效不大或无效。《资生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发,其病不愈。”古法有用葱煨,热熨,或用补气益血方剂。但终嫌费事。[明]高武云:“予尝灸三里各七壮,过数日不发再各灸二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各灸二壮遂发,亦在人以意取之,若顺其自然则终不发矣。此人事所以当尽也。”即如遇灸疮不发,可在原处再加添数壮。此法最为简捷可用。
清洗止痛:在灸疮发作后,偶可见有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古法常用鲜柏白皮,鲜柳白皮,当归,薤白,生地,*芩,竹叶等药,选取一二味,煎汤熏洗。可参阅《外台》卷二十九疗灸疮及火疮诸方。
观察瘢痕:灸疮愈合后所形成之瘢痕,也是观察疗效的一种标志,如果瘢痕起坚硬疙瘩或是呈现紫暗颜色,是说明病根未除,还要继续在原处施灸。如果瘢痕颜色灰白,平坦柔软,就已达到治疗的要求。《外台》卷十八日:“候灸疮差后,瘢色赤白,乎复如本,则风*尽矣。若颜色青黑者,风*未尽,仍灸勿止。”古人在这方面早已有过观察和说明。
适应症与效果:举凡全身各个系统之陈年痼疾与药物难以为力的病症几乎皆可包罗,如神经系统之头风,偏头风,中风及脑炎后遗症,癫痫,以及震颤麻痹等;呼吸系统之肺痨,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等;消化系统之溃疡病,慢性胃炎,肠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心血管系统之心肌炎,心内膜炎,冠心病与脉管炎等;泌尿系统之肾衰,肾炎等;四肢及运动系统之肌萎缩,无力,骨髓炎及关节病等;以及五官科病之青光眼,雀目及其他眼底病,耳鸣,耳聋,耳源性眩晕,慢性鼻炎、鼻渊等。用之得当,均可收奇效、显效与有效的不同效果。有的病例可立即生效,如感传及于患处,各种症状即可轻减。但大多患者当时可无任何反应。等待灸疮发作,焦痂脱落,分泌物增加时,效果为最好,待5~6周后,灸疮开始干燥,效果也就有所减弱,如症状仍然存在,可在原处反复加强,持之以恒,以图巩固。
(二)麦粒灸
是用麦粒大小之艾炷,作用于身体之特殊敏感点及相应部位,虽是属于直接灸,但不引起化脓与形成灸疮,具有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有轻微灼伤或起泡,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不遗瘢痕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1.取材与操作方法。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之三棱形艾炷(方法见上),安放在预先选好的部位,为了防止艾炷滚落,可以在灸处抹一点油类物品,使之粘着。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燃烧将尽时,每有清脆之爆炸声,将艾炷余烬抛出。灸至第2壮时,即不发生爆炸。一般2~3壮即可,灸处皮肤略呈*褐色,可涂一点冰片油以防止起泡。第2次如仍在原处应用,每多疼痛,效果亦大减,故必须略行更换位置,但也不要超出太远。
2.选穴与适应范围。小艾炷直接灸,对各种痛症与一般的急性炎症,效果明显,每可立即生效,不象化脓灸的收效是缓慢而持续。因此它的功效亦不是稳定而持久,故只能用于急症和轻症,对一些陈年痼疾就不能与急症相比。选穴远近同取与远近分取均可。
(1)远道取穴以身体末稍部位为主。如耳尖,历来均以耳尖作为对目疾与偏头痛的常用穴,对其他方面似乎未被重视。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到几乎对全身各个系统与多种疾病均可应用,是麦粒灸与后述之快速点灸法的常规与必取穴之一。现按照其效果之快慢与大小,依次列举如下。对全身备部的扭挫伤,特以下肢之扭挫伤与血肿更为有效,远非其他方法所可相比;多种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炎症,不仅只限于急性结合膜炎,举凡扁桃体炎,腮腺炎,各种脓肿及蜂窠织炎等,其效果毫不亚于各种抗菌素而尤过之;消化道病诸如胃炎、肠炎、菌痢、胃脘痛,肠绞痛,肝炎与肝区疼痛,莫不包罗在内;心血管病,如心律不齐,急性心衰,以及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头痛等,较之药物如速效救心丸收效更为迅速;呼吸系病如外感咳嗽,急性气管炎,以及支气管肺炎等,对于大叶性肺炎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如肾绞痛,尿道炎,睾丸炎等,效果均皆优异;手术后疼痛预防与控制感染,其作用更不可忽视;关节及运动系病,急性病例效果亦佳,对慢性病例效果则不太理想。以上的各种病症均是用之有效的,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特殊作用,有待继续观察。
再如十二井,指头是人身最灵敏的敏感点,所谓十井与十宣,从所获得的感传规律及临床效果来看,其作用基本是一致的。而且外侧爪甲角与内侧爪甲角其功用亦大体相同,以咽喉与腮颊肿痛来说,取大指内外侧爪甲角皆可有效,故大指甲角既有内侧之少商,也有甲根这中商与甲角外侧老商之说。为了应用上的习惯与解说上的便利,故把十二井的选穴方法与适应症分别予以说明如下:
①表里同取:少商与商阳同取,可以清利头目、消肿止痛,对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及目赤肿痛等,可立即生效;中冲与关冲同取,可以清营止渴,泻火除烦,适用于高热烦渴,息粗尿赤,以及尿道灼热与刺痛诸症;少冲与少泽同取,可以守神泄热,清解上焦,对面赤面热,口舌糜烂,以及腮颊肿痛等尽皆适宜;隐白与厉兑同取,以消胀宽中,止呕降逆,对呕吐反胃有显效;大敦(中趾尖新大敦)足窍阴同取,以安眠镇惊,祛风止痛,对头痛肋痛,*梦不宁,以及崩漏下血等为习用;至阴与小趾内侧甲角同取,可以引气潜阳,通闭利尿,对头目眩晕与手术后之尿潴留,每能立即解除。
②上下同取:少商与隐白同取,可以安心宁神,止咳平喘;商阳与厉兑同取,可以安中止痢、兼可清利头目;中冲与新大敦同取,可以舒肝降逆,活络祛风,对头痛口苦,睾丸肿大等,确可灸(针)到病除;关冲与足窍阴同取,可以解郁泄热,益气祛风,对偏头痛及耳鸣耳聋诸症,采用尤多;少冲与至阴同取,可以交通心肾,宁神安眠,对夜卧不宁,烦躁多梦者自不可忽视。
以上仅是指手足指尖的常规配穴法而言,其他还有各人不同的经验配穴法,如少商与老商,少冲和少泽,四穴同取,对流行性腮腺炎是百发百中一次即愈,对急性结膜炎等也有显效,决无例外,其他不能具述。故灸针选穴,既要吸取与吸收别人的经验,也要建立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方可左右逢源,应付裕如。
(2)就近取穴,可以按以下四种方法进行:
①以患处中心为主。某一病患如有其中心位置与中心症结所在,进行各种各样的针对性处理,每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胆绞痛,对胆囊压痛点着灸,每能立即缓解。各种痈疽疖肿,在其中心部位烧灼,更是常用和习用。对此不必赘述。
②以患处之周围为主。中医外科在痈疽疖肿的治法上,常应用“围药”,促使炎症局限。我们在灸法当中,也常应用“围灸”,其目的与作用也是相同的。即在患处周围用小艾炷间隔适当距离围成一圈,然后同时点火。这样可使红肿范围当即缩小,起到顿挫病势与防止扩散的作用。此法尚未见有报道。
⑧以患处周围之痛点为主。在某些局部病当中,周围均可出现压痛或触痛,但分布决不是匀称的,有轻有重与特别敏感的不同,而特别敏感与压触痛明显处,在《疡医大全》上称为病根,也就是着灸的最佳处所,今人尚未广泛应用。
④以病变扩散方向为主。在外科的疔痈疖肿中,常见沿所属淋巴管向前扩散,出现红筋、红线等症状。针刺的方法是在红筋末端挑破出血,以阻止其进行。艾灸同样也不例外,也可当其末端小艾炷烧灼,其功有过之而无不及。如红筋已开始逐步向后回缩,可再在其末端逐次灸之,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有如上述,可见麦粒灸的功用广泛,方法灵活,足可补瘢痕灸之不及,但操作也未免费事费时.特以儿童不易合作。因此也有待发展和改进。后述之“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法”正是在这方面所迈出的第一步。
(三)灯火灸
亦即民间所常用的打灯火法,由于是直接用火急速烧灼,自应属于直接灸范畴。
1.取材与操作方法。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对准孔穴一触即去。第一下同麦粒灸一样,每有清脆之爆炸声,第二下在原处即不再发生声响。手法必须纯熟,每遗有轻微的烫伤。
2.选穴及适应范围。基本与麦粒灸相同,在躯干及胸腹亦多应用,多用于小儿,如初生儿抽风用十三灯火法,往往能获奇效。古方有歌曰:“三朝七日眼边*,便是脐风肝受伤,灯火十三能起死,回春只此是仙方。”初生儿抽风,古谓之脐风,认为是断脐时感受风邪所致,可在脐周围点灼八处,手足拇指四处,大椎一处,共十三处而称为十三灯火。亦可酌加肝俞与筋缩等穴,而不必拘泥于十三也。
(四)桑枝灸
古人曾强调桑榆等八木之火不能用之于灸,桑枝本具有祛风活血,通关节,舒筋骨之功,在古医籍中均十分重视,因此在八木之火中,也应分别对待。
1.取材与操作方法。取干燥桑枝,或将桑木劈成细片,分三种用法:
(1)点灼:将桑枝点燃,直对患处及孔穴上点之,以点一次为一壮,这也就是桑枝直接灸。
(2)点熏:将较粗桑枝点燃,对患处就近熏之,这也就是以桑伎作为温和灸。
(3)片熏:用于桑木劈成细片,扎成小把,点燃吹灭,就患处熏之。《本草纲目》对此有载。
2.选穴及适应范围。如用点灼或点熏,则以就近取穴为主。如用片熏则以患处为主。对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阴疮,臁疮,瘰疬,恶疮久不愈,以及痈疽发背不起发者皆可用之。
(五)焠灸(火针)
古称火针为焠针,与直接灸有着相同与近似的作用机制和适应范围,故特列入灸法之内,而称为焠灸。
1.历史渊源。火针是传统有效的融合灸针于一炉的治疗方法,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具体的应用,当首推《灵枢·经筋》对经筋病“燔针劫刺,以痛为腧”的论述。人类由于掌握了火,才能发展到灸疗,掌握了冶炼技术才能制造出金属针。由于灸的作用是以热灼为主,针的作用是以刺入为主,两者的自身特点虽有不同,其作用机制则是十分相近。如果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联合应用,自然就可起到双重作用增强其功效。这在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金属针的基础上,出现了燔针,火针,煨针,焠针,烧针与温针等名称不同而作用相近的灸针联合法,这就使灸针疗法更为丰富多采,各有所宜。
2.与直接灸的关系。直接灸与火针的功效所在,都是由人为所造成的一种烧灼伤,是由急剧强烈的刺激、再延续为温和持续的刺激所产生的效果。对许多急性病症也可当时收效,但其最大效果的出现,则是在针孔与灸疮化脓分泌物增加之高峰,故对慢性病更为相宜。等到分泌减少与疮口愈合时,病症每可痊愈或减轻。因为不论是火针还是直接灸,当首次的强烈刺激除去或停止后,其续发的创伤也是一种刺激,只要创口一天不愈合,其作用也就一天不停止。而常针(古称气针)的刺激除去以后,由此所产生的反应也就很快减弱与消失。故功效不能持久。《聚英》曰:“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盖以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若气针微细,一出其针,针孔即闭,风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针。若风寒湿三气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痈,针假火力,故功效胜于气针也。破痈坚结积瘿瘤等,皆以火针猛烈可用。”因此火针与直接灸的主要特点是作用持久,刺激均衡,对于慢性病特别相宜。故可以认为火针是直接灸的变法而称为焠灸。
3.工具与操作方法。旧式火针是将粗长铁针夹在箸头上,用棉花蘸植物油卷在针头上,点燃烧红,然后迅速抹去棉花,向患处直接刺入,有时竟能深入7~8厘米,令人胆战心惊,故《聚英》说:“火针甚难,须有屠儿心,刽子手,方可行针……切忌太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动,但消息取中也。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人,勿令惊心。”此法现时自然不能应用,因而出现了不少的改进方法,以下是个人所常用者,安全简便,可为患者所接受。
取血管钳1把,大小不拘,火酒灯1台,办公用大头针数枚即可,安排好病人的体位,选定孔穴,皮肤及工具无消*要求,将大头针在火酒灯上烧红,对准孔穴刺入,分点刺与按刺两种。
(1)点刺法:垂直刺入,深约1~2毫米,每穴可点3~5下,可呈∴或÷形,各点之间距离不要太远,只是不互相重叠,一点即去,不要久停,点入时可冒出一缕白烟,并可嗅到人肉的气味,但痛感并不剧烈,取穴可以多至10个以上,适用于一般病种,这是常规的刺法,也是麦粒灸的改进。
(2)按刺法:针刺入穴,约深2~3毫米,用力下按(不是使针深入),不要放松腕力,可停留10~20秒钟出针。灼痛增强,针感可向远处传导,常用于瘫痪及剧痛难忍之时,一般只取2~3穴,最多也不超过4穴。如症状未曾缓解,可在原处再重复一次。
4.选穴与适应范围。除颜面,手足指及动脉应手诸穴外,全身各部皆可取用,特以头部诸穴,在瘫痪诸疾中为必取。在直接灸的取穴常以1~2穴为宜,而在火针取穴可以多至3~5个以上。对新病久病,轻重缓急,各种症候均皆适宜,特以高热神昏,瘫痪癫痫,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等危症重症,更为有效。曾经救治1例42℃高热狂燥之患者,为之按刺大椎,第一针神定,第二针神清,第三针高热立即下降至39℃,未用任何药物,6小时后降至正常。
(六)发泡灸
是采用刺激性较强之中草药,直接敷贴于孔穴之上,促使局部皮肤充血渗出形成水泡,而达到治疗上的要求。故亦属直接灸的范围。
1.取材与操作。最常用的为大蒜泥或片,其他刺激性较强的如斑蟊,白芥子,以及甘遂,大戟,芫花等,皆可单独应用或配伍应用。而麝香在古方中为必备,由于药源缺乏,价格昂贵,故目前已多不用。将选用之药物(一种或数种)捣和成泥,根据不同病种与选穴部位,捏成大小相应的小药饼,揩净皮肤,将药饼贴在穴上,外用胶布封严即可。
2.选穴及适应范围。凡在肌肉丰厚之处,皆可选穴敷贴,特以背部最为相宜。胸腹及四肢各穴亦可入选。适应范围亦较广,新病小恙,陈疴痼疾,皆可应用。新病如疟疾可贴内关或大椎.外感可贴风门或肺俞;泄泻可贴命门或水分;目赤肿痛可贴太阳或光明;痈疽疖肿可贴至阳或灵台;急性肝炎可选贴肝俞,胆俞,期门,章门,以及清冷渊等皆是。老病如支气管哮喘可贴四华或膏肓;呕吐冷痛可贴中脘或至阳;肝脾肿大可贴章门或痞根。凡此等等,不难以例其余。
3.作用量与效果。可以依照敷贴时问的长短,作为作用量的说明。在贴药后,一般均可出现水泡,但因所用的药物和皮肤的抵抗力不一,故水泡出现之时间亦颇不相等。有的是在1小时左右,有的可延迟至3~4小时。在新病当水泡形成之后,即可将发泡剂去掉,外用干敷料覆盖,水泡最好任其自然吸收。因为水泡的压力也是延长刺激的一种方法。可以不遗瘢痕,仅有色素沉着,不久自退。在老病可以延长其刺激,待2~3天后,再除去发泡剂,局部再按常规用干敷料覆盖,灸疮愈合后,常遗有褐色瘢痕。对新病的效果迅速准确,常可一次收效。对老病如反复敷贴,作用也能巩固。如目前广泛应用的哮喘敷贴法即为例证。
二、间接灸
就是隔物灸。这是减轻直接灸的烧灼痛,避免瘢痕形成与配合药物作用以增强灸效,是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的一种灸法。是直接灸的发展和进步。取材极为广泛,使灸法的内容更为丰富多采。按照所隔物品的种类,大致可分为隔虫、隔药、隔布与隔纸数种,分别说明如下:
(一)隔虫法
虫类也是药物,乃是血肉有情之物,较之草木之品更为有效。
蟾蜍灸:将蟾蜍活剥取皮贴于患处,再用大艾炷灸之。适用于恶疮肿块及剧痛难忍诸症。
2.全蝎灸:蝎入药有用尾者,有用梢者,全用者谓之全蝎,今称全虫。干虫研末,调和成饼用之。可以搜风活络,用于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诸症。
3.蜈蚣灸:取千蜈蚣研和调成饼用之。与全蝎功用大体相同。
4.蜣螂灸:取蜣螂(干鲜均可)捣和成饼,垫于穴上灸之。治一切恶疮疗*,消肿排脓。
5.地鳖虫灸:方法同上,因其善于行瘀活血,破积攻坚,故多用瘰疬及腹中肿块诸症。
6.僵蚕灸:方法同上,用于恶疮肿*,疔肿拔根,咳喘风痰,瘰疬结核等症。
7.蝼蛄灸:方法同上,可以消水肿,利小便。
8.蛴螬灸:将活虫剪去两头,取中段安在患处灸之。用以消肿散结,去痛排脓。《疡医大全》对此有载。
9.露蜂房灸:蜂房用*泥包裹,煅存性,加适量面粉调和成饼,当疮上灸之。用于恶疮,附骨疽,疮口不合,瘘孔不收诸症。
10。五倍子灸:将五倍子炒研蜜调成饼,于疮上灸之。消肿*,收疮口。
(二)隔药法
这是为人所熟知与熟用的隔物灸法。草木药物较之虫类药物,品种更为丰富,例举数则如下:
1.生姜灸:以老姜为佳,姜片厚薄以所取部位而定。主要适用于寒痰咳喘,呕逆反胃,冷痢腹痛,及关节风湿疼痛。并可解表发汗。
2.附片灸:可将附片用酒或醋浸软再用,以培元固本,益气兴阳。
3.大蒜灸:以独头大蒜切片为佳。散痈肿恶疮,去寒湿泻痢,功用甚多,对蛇虫蜇伤,用之较好。
4。葱叶灸:取鲜葱一握,用线分段结紧,再切成半寸高之葱束,安于穴位上用大艾炷灸之,既可通脉行气,又可避免烧伤。用于外感无汗,头痛发热,小便不通,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等症。葱叶与葱白均可捣烂用之。
5.韭叶灸:内服韭汁佐以姜汁。外用韭叶,捣烂敷在上脘或巨阙处,用大艾炷灸之,治噎膈反胃。
6.芥子灸:捣烂做成饼用之,可以豁痰利膈,温中散寒,消肿行瘀。对腰肾冷痛亦佳。
7.菔子灸:莱菔子捣烂,醋调成饼,敷在病处灸之。消肿定痛甚效。更可用以消食除胀,下气定喘,止咳除痰。
8.蓖麻仁灸:据载将蓖麻仁捣烂,敷在劳宫穴上治口,左灸左,右灸左。亦可直对患处软坚散结。
9.风仙花灸,风仙花具有软坚散结,舒筋利骨之功,渗透力甚强,能染指甲,故名透骨草,子名急性子,功用相仿。对关节强直,结积肿块,花子均可用以施灸。
10.槐皮灸:鲜槐剥取内层白皮,衬在患处灸之,对皮肤麻木,效果较好。
(三)隔布法
这是指雷火针而言,古代的雷火针或是太乙神针,以及阳燧锭等,处方虽不尽相同,但不外是以乳香,没药,丁香,细辛,硫*,雄*,川乌,草乌与麝香等药为末,和以艾绒,搓成长条点燃,衬以红布,在孔穴上着力按压,藉药力、热力与压力的多种作用而收到治疗效果。如以今天的艾条灸来说,用作悬垂烘烤就是温和灸,衬布按压就是雷火针。由于雷火针的压力作用,就可使热力易于深入,因而它的效果也较之温和灸或他种间接灸有所提高。这和针刺一样,在针刺手法上用力推顶的压力作用,乃是催气行气的主要条件之一。也可能由于这种压力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才称之为针而不叫做灸。但由此所产生的烧灼痛,常是难以忍受,烫伤自然难免,所以目前应用较少,但其功效则不可忽视。
(四)隔纸法
这是在雷火针与阳燧锭的基础上,改制成的一种新的灸具和灸法,称为“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法”。把雷火针的隔布法改为隔纸法,操作方法、作用与效果,以及适应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虽不能代替其他各种灸法,但执各种灸法之牛耳,则毫无愧色。现将其有关内容列叙于下:
1.药笔成分:人造麝香、肉桂、丁香、牙皂、乳香、没药、阿魏、川乌、草乌、冰片、硫*、松香、细辛、白芷、蟾酥等名贵中药及适量的精制艾绒,加入甘草浸膏,拌和压缩成长条有如笔的形状而成。保持干燥,不能受潮。
2.药纸作用:为了保护皮肤,同时更能增强药效,特制成专用药纸,与药笔配套应用。使点灸后皮肤不变色,不起泡,能保持效应2~6小时。待过1~2天后,点灸处可出现褐色焦皮,数日后焦皮脱落,不遗瘢痕。如果在点灸后涂抹一点冰片油,可以防止褐色痴皮的产生。
3.使用方法:药纸平铺在孔穴上,涂有药粉的一面贴近皮肤,无药粉的一面向外。将笔点燃,对准孔穴中心及其周围快速点灸3~4下,每点灸一次略行更换位置,不宜重叠。手法应轻重适中,不能将药纸烧焦烧穿,有蚊咬样轻微疼痛。手法过轻达不到治疗要求,太重如出现水泡时,涂一点龙胆紫即可。水泡虽略有不适,但每可提高疗效。用后将药笔插入所附的玻管中灭火。每支可应用10次以上。
4.取穴要点:可按近取与远取分别或同时进行。如近取已经有效,就可不必再行远取,远取有效也不必再行近取。也可远近同取以增强疗效。近取是在患处及其附近进行点灼,可在患处周围点灼l~2圈,也可针对患处中心及其痛点进行点灼,或是根据患处大小进行片灼。远取是循经选取要穴或反应穴点灼;或是沿经作线状点灼。因此一次治疗可用十余穴或数十穴,可以根据当时的有效或无效,随时更换穴组,这是其他针灸方法所不能相比的。例如头痛可以取大椎、头维与太阳诸穴,如头痛尚未能得到控制,可以马上改取合谷、太冲与手足三里等,再不效可以立即点灼头足窍阴,以及关冲与少泽等穴。更可参照“麦粒灸”的方法选穴施治。以上这些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最多也不能超过5分钟。
5.适应范围:凡属灸针的适应症,也就是点灸笔的适应症。对全身各个部位与各个系统的疾病均可适用。特别是对多种痛症与多种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炎症,以及多种热性传染性疾病,均可收显。
6.效果与优点:点灸笔是由雷火针发展而来的。按照古法所制成之雷火针,约如今时艾条之粗细,直径约在1.5厘米以上,由其所产生的灸疮,令人烦恼和不适。而“万应点灸笔仅有3—4毫米之粗细,即或造成烫伤也是很轻微的。雷火针古法均用红布衬垫,仅是减轻疼痛与灼伤,而点灸笔所衬垫之药纸,可以起到保护皮肤与增强药效的双重作用。雷火针或是直接灸,每次只能取1~2穴,最多也只能有3~4穴,而点灸笔一次能取数十穴,故效果迅速鲜明,每可在数秒钟内生效,如超过5分钟尚未生效者,则以无效或失败论。对急性病的效果最为明显优异,与其他灸针方法一样,也有一个回升过程与趋势,即在症状被控制与消失后不久(一般在4~6小时),症状又见再燃,决不能认为是一次即可收全功。这一点特别重要,必须对病人解说清楚,以免发生误解与产生怀疑。对陈年痼疾来说,不应单独依赖快速点灸,而应与其他各种灸法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三、温和灸
也就是艾条灸,这是目前最通行的一种灸法,由于温和灸不会造成灸疮。温和舒适,所以得到普遍地应用与欢迎。常用的大致有以下两法:
(一)手持移动法
即点燃艾条,手持对准孔穴或患处,移动熏烤,而有上下移动之雀啄及左右移动之回旋诸名,这仅能收到灸疗的部分效果,实未能发挥灸疗的最佳功效,因为手持艾条移动施灸,总是或高或低.或左或右,决难使热力均衡,作用集中和时间持久。“灸”字本来是从火从久,时间必须延长,作用才能发挥,手持移动,极易疲劳,总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结束操作.难以达到要求,这就是目前灸法未能充分显示其功效的原因所在。
(二)工具支持法
很早以来,广大灸法工作者就研制了各种各样的温灸器,有手持的有带系的,目的均是为了克服直接灸的烧灼痛与手持法的疲劳而创用的.但均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此不能具述。个人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设计成一种“灸架”,投入生产后,已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和应用。虽不能尽如人意,但也可聊慰我心,特介绍如
1.结构说明:
(1)顶管。内部夹有弹簧片,可以上下移动,并适用于粗细不同的艾条;
(2)支架。是支持艾条的主体,便于清除灰烬,利于通风助燃;
(3)防护网。是防止艾火脱落发生烫伤的.如旋开底座将其去除,反可使火力增强;
(4)底袢。是固定支架的重要部分,防止损坏;
(5)橡皮带。用以固定底袢,长短各一,随宜取用;
(6)灭火管。用以熄灭燃烧剩余的艾条。
2.使用方法:
(1)选定部位(头面四肢躯干全身各处均可选用),必须首先系好橡皮带(双股)。绕身一周系紧。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使用本法的关键。
(2)将艾条烧旺。插入灸架之顶孔中。对准选定孔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器身与皮肤垂直。
(3)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宜,温度太小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对胸腹及四肢诸穴,可以嘱咐病人自行调节。
(4)在燃烧十余分钟后,架内有灰烬积存,可使热力受阻,宜勤加清除,并应保持架内清洁。
(5)灸后皮肤如出现潮红,停灸后自会消失,即或发生水泡。可以刺破涂一点龙胆紫即可,不必更换他穴。在多次对同一孔穴着灸后。可以形成一层黑色痂皮,效果并不减弱。
(6)施灸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反应情况及病情决定。一般在新病或局限性病变。必须等待感应过程完善(感应规律另述)方可停,待3—4小时后再灸;对某些陈年痼疾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感应过程不明显者,每次施灸1~2小时,每天以两次为宜。
(7)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3.主要优点:
(1)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度均衡,调节随意,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而延长,故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与出现灸感规律的三个基本时期。
(2)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安全简便,可以对同一孔穴重复使用与对几个病人同时施灸。
(3)病人体位不受限制,可以在室内自由活动或工作。更可指导病人长期自灸,免于每日就诊、减轻医生与病人的双重负担。
(4)城乡皆宜,医院及门诊单位均可应用。更可随身携带,作为慢性及老年病人的保健工具。
4.选穴与效果:
(1)全身皆无禁灸之处,除手足指因不便安放外,头面、四肢、胸腹、腰背无不相宜。取穴常以1穴为准,最多也不超过2穴。
(2)具有艾条灸与温灸器的双重作用,症不论轻重,病不论久新,凡属灸之所宜与针之不足者,均可应用。如果说“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法”是以治疗急性病与新病见长,则本法对慢性病与老病白应列为首选。两者配合得宜,则在临床上将是无往而不利。
(3)由于作用集中,时间持久,故感传作用较之手法运针大大提高,当局部热量储积达一定程度时,在无需手法协助的情况下,感传即逐步发生而向患处移行。故掌握灸具的使用方法与观察其感传规律,这也是研究经络学说的一种简易工具与途径。
四、热流喷灸(多功能压力针灸法)
(一)构思与创用经过
鉴于直接灸痛苦较大,而日渐湮没,间接灸同样会造成皮肤损伤,取材也并不十分应手。温和灸则热量耗散太多,效果自不能充分发挥。而针则是作用于一点而缺少热效应。如能将灸的作用,由片集合成点,使药汽流直对孔穴及患处喷射,成为“热流喷灸”,使灸的作用变成为一种汽热针,作用自然就大不一样。这也将是灸与针在作用方式上的革命!故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多方寻求与探索新的针灸方法与工具,尽管条件艰苦,还是获得了第一手丰富的素材,本书《灸例》中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
记得第一次在试验这一设想时,是用一个废罐头空壳,装上两个通气口,一孔入气,一孔出气,各安装上一个细竹管用口吹气助燃,当初次试用尝到甜头后,越吹越有劲,但终因体力难支,无法坚持,后来几经周折,终于找来了一个牙科医生用过破旧皮老虎,又多方求人修复,用脚踏鼓风代替口吹,使效果得到飞跃地提高。取得不少新的收获与发现,为了能试制出可以应用的“药汽发生器”,又挖空心思,东求张良,西拜韩信,终难试制出一具可以应用的模型。为了能找出一个可以代替皮老虎的空气压缩装置——鼓风机,用养鱼的汽泵来代替,经过了大约十个年头的摸索,雏型方告实现。
当第一代样品实现之后,研制者仍然在摸索前进,在原有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构思,使之既能针又能灸功能多样的集针灸作用于一体的——“多功能压力针灸仪”(至今未正式应用)。
(二)基本结构
1.药汽发生器:是一个带有电热加温的密闭容器,有三个管道开口:
(1)第一个开口,连接压缩风泵,连续向药汽发生器内送风。
(2)第二个开口,将药汽发生器内的热气引出,通过不同的喷头,作用于相应部位。
(3)第三个开口,连接加压皮球,向器内注气加压。
2.压缩风泵:向器内送风助燃与加压;
3.药饼:根据不同病种选用相应的药饼(处方附后);
4.不同形状的喷头:根据作用部位选用。
(三)使用方法
将药饼放入药汽发生器内,通电加温,待器内热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打开风泵向器内送风加压,待喷头处的热汽流的温度适宜时,即可用于治疗。
(四)适应范围
通过特制的喷头,可以应用于以下各个方面:
1.耳灸:将药汽通过管道的喷头,引向两侧或一侧耳道,这是作用最大的主要用途之一,耳道是大脑通向外界的天然孔道,直接向耳道注汽,对大脑神经与血管之功能其作用自可断言。举凡脑血管与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均可包罗在内。通过高级神经功能的提高,与脑血管功能的改善,对全身多种疾病均将发生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这是一块禁区,也是一块正待开发的处女地,其前景是无限的。
2.肛灸:将药汽注入肠腔,对肠道诸病皆可发生作用,特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直接承受治疗作用。
3.阴道炎:药汽流可以直接作用阴道壁及子宫颈,对阴道瘙痒与宫颈糜烂等症已经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4.常规灸:作为常规在体表的任一部位与任一孔穴施灸,其功效如与旧法相比,优劣自不待言。
药饼处方
I号灸饼:药物如川草乌,羌独活,蜈蚣,全蝎,苍术,细辛,荜菝,丁香,乳香,没药,威灵仙,急性子等。可以祛风定痛,活血舒筋。对各种陈年痹症,颇为相宜。
Ⅱ号灸饼:药物如地鳖虫,僵蚕,三棱、莪术、青皮、皂刺、川芎、红花、摈榔、露蜂房、五倍子等。可以行瘀活血,破积攻坚,消肿散结。用于各种痞块,瘰疬阴疽,恶疮瘘孔,自可有效。
Ⅲ号灸饼:药物如白芥子、紫苏子、生半夏、苍白术、干姜、肉桂、附片,茴香、丁香等。可以止咳降气,快膈宽中。用于心腹冷痛,寒痰久喘,吞酸反胃等症。自可补方剂之不足。
Ⅳ号灸饼:药物如肉桂、附片、*芪、韭子,硫*、*参、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九香虫、阳起石等。可以益气壮阳,强心复脉。用于心阳不振,下元亏损,腰腿乏力,易劳多汗,以及遗精早泄与阳萎诸症。
《灸绳》第五章第一节,戳此阅读
边走边读叹天下只提供靠谱的健康资讯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