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秘笈」旨在分享各位妇产科医生在临床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由于主客观条件差异,文章发布仅作为经验分享,不作为临床标准,请各位老师参照执行。
作者:余加林、赵晓东、郭杨杨、何书娟
所在单位:广东省深圳大学附属学院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ifficiencydisease,PID)是指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缺陷引起的免疫反应缺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虽然PID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但是又具有共同特征:反复发生慢性、难治性感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致死及致残率高等。目前,关于PID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资料,国外报道有明显症状的PID可高达1/活产婴,尚未包括通常无症状的选择性IgA缺陷、甘露糖凝集素缺陷等轻型免疫缺陷,且很多患儿常在婴幼儿时期夭折,因此实际发病率应更高。而我国仅有极少部分PID患儿得到确诊,尚无确切的资料显示我国PID患儿的发病率,如按国外的发病率推算,我国应有存活PID患儿数万例,但实际临床诊断者可能不足1/10,采用分子手段(蛋白质或基因水平)明确的病例更微乎其微[1]。PID患儿因其反复感染的特点,尤其常见于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故绝大部分患儿就诊于呼吸科和消化内科,而非免疫专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使得误诊、漏诊及延误治疗的情况突出。而另一方面,免疫重建时间与患儿预后密切相关,有相关报道显示,对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若在生后3个月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存活率接95%,而生后3个月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存活率下降至76%;不仅仅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及慢性肉芽肿病的预后也与免疫重建的时间密切相关[2]。对3月龄内婴儿进行PID的临床识别及筛查,是PID得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将对降低其病死率及改善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1、PID概述1.1PID的分类
自年发现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agammaglobulinemia,XLA)以来,目前已发现的PID临床表型超过种,其中超过种已经明确分子遗传学基础[3-4]。参照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ImmunologicalSocieties,IUIS)关于PID的分类标准,将PID分为九大类[3]:(1)联合免疫缺陷病;(2)有典型临床表现的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3)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4)免疫调节失衡性疾病;(5)先天性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6)固有免疫缺陷;(7)自身炎症反应性疾病;(8)补体缺陷;(9)拟表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2PID的早期预警症状
在年由JeffreyModel基金会根据临床研究提出了10条PID预警症状[5],即:(1)1年内发生≥8次耳部感染;(2)1年内发生≥2次严重鼻窦感染;(3)口服抗生素治疗2个月以上无明显疗效;(4)1年内患过≥2次肺炎;(5)婴儿期生长发育迟滞;(6)反复深部组织或脏器脓肿;(7)持续性鹅口疮或皮肤真菌感染;(8)需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才能清除感染;(9)超过2次深层感染(败血症);(10)PID家族史。其中,对于新生儿期患儿最具有提示意义的是PID家族史。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有学者发现上述十大预警症状主要针对的是具有抗体缺陷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并不能完全识别所有具有PID潜在可能的患儿,且绝大多数严重的PID患儿在生后早期已出现临床表现,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接近半数PID有家族史,因此家族中曾有因感染死于婴幼儿时期者或有反复感染者是诊断3月龄内婴儿PID的重要线索。约有30%的SCID患儿的家长卡介苗接种后发生分枝杆菌播散性感染。Roxo-Junior等[11]研究表明,有严重甚至致命性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家族史是早期诊断SCID或其他严重PID的重要预警信号。X连锁PID更为明显,通常可问及母系男性早年夭折史,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PID家族史则很难有阳性发现。一旦发现家族中有可疑为PID患儿,则应进行家谱调查。但该PID患儿也可能是基因突变的开始者,家族中并无类似患者。同时还应了解家族中是否有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患者,以帮助评估诊断该患儿病情。
1.3.4 体格检查
患有PID的3月龄内婴儿感染严重或反复发作,故可出现营养不良,轻-中度贫血,体重下降或不增,发育迟缓,肝脾大,还可能存在皮肤疖肿、瘢痕、口腔炎、牙周炎和鹅口疮等感染证据。医院发病年龄3个月的例PID中,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是皮疹,占27.52%(41例),其次是肝脏肿大(24.83%,37例),出血倾向35例(23.49%),脾脏肿大25例(16.78%),湿疹24例(12.62%),
浅表淋巴结肿大16例(10.74%),营养发育落后7例(4.70%),其中WAS综合征以皮肤出疹性改变(包括皮疹和湿疹)及出血倾向为突出表现[8]。B细胞缺乏者的周围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和淋巴结变小或缺如。Omenn综合征、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儿全身淋巴结肿大[10]。另外,当新生儿及小婴儿出现营养不良、贫血、体重不增或下降及鹅口疮等感染相关证据时也应考虑PID,对临床表现及病史提示PID的患儿体格检查时则应注意这些体征。
1.3.5 初步筛查
当临床怀疑PID时,可根据其病史、体征及家族史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进行初步筛查。美国PID信息中心推荐的4项实验室筛查步骤:(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血清IgG、IgM、IgA定量(与年龄相配);(2)特异性抗体反应(白喉、破伤风)及肺炎疫苗注射反应(接种前后比较,3岁儿童);(3)IgG亚类分析;(4)补体筛查(CH50、C3、C4、AH50)、酶(ADA、PNP)、吞噬细胞功能(标记、移动、吞噬)、NK细胞*性、抗新抗原的抗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和基因学分析[12]。因此在3月龄内婴儿PID诊断中的初步筛查可归纳如下。(1)B细胞缺陷:初筛可选择IgG、IgM、
IgA水平、同族凝集素、嗜异凝集素、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IgG亚类水平、侧位X线片咽部腺样体影。由于新生儿年龄特点,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水平多有生理性低下,此非怀疑PID线索,需在2~3岁后复查确定。另外,进一步检查可选择外周血成熟B细胞计数(CD19或CD20)早期发现抗体缺陷。(2)T细胞缺陷:初筛可选择外周淋巴细胞
计数及形态、胸部X线片胸腺影、迟发皮肤超敏反应。进一步检查可选择T细胞亚群计数(CD3、CD4、CD8)、丝裂原增殖反应或淋巴细胞培养、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染色体分析。(3)吞噬细胞缺陷:初筛可选择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唑氮兰试验、呼吸风暴试验。进一步检查可选择化学发光试验、特殊形态学、移动和趋化性、吞噬功能测定、杀菌功能测定等。(4)补体缺陷:初筛可选择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及C3、C4水平。进一步检查包括调理素测定、各补体成分测定、补体活化成分测定、同种异体分析等。另外,流式细胞术诊断PID具有需血量小,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等特点,特别适用于PID的初步筛查,若T细胞、B细胞减少和NK细胞减少,则应考虑T细胞、B细胞和T细胞缺陷、B细胞联合缺陷。
目前流式细胞术在辅助诊断PID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1)细胞表型测定:可用于筛查以抗体缺陷为主的体液免疫缺陷如XLA和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
目前大多数PID可通过对致病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得以确诊,因此基因分析对于PID的确诊非常重要。而随着部分PID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的逐渐明确,基于功能学或蛋白质水平的快速诊断手段已成为现实,为部分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而不能等待基因诊断的患儿提供了有效的快速诊断手段,有利于尽早促成免疫重建。
2、3月龄内婴儿常见PID的诊断思路2.1WAS
WAS是由WAS蛋白基因突变所致的单基因遗传病。由于该病起病早,临床表现突出,因此易引起家属重视,以致对该病的诊断相对较早,故临床相对常见。医院年7月至年4月收治的发病年龄3个月的例PID患儿中WAS最多见,且多有阳性家族史,占45.71%(16/35)[8]。临床上若遇到出现反复感染、湿疹或皮疹、出血倾向的3月龄内婴儿,且实验室检查以血小板减少为主,尤其是男性患儿,应高度怀疑WAS相关疾病。此时可采用WAS蛋白流式细胞术快速诊断,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表达WAS蛋白,则能确定WAS的诊断,可在基因分析确诊之前积极准备造血干细胞移植。
2.2SCID
SCID是以T细胞生长和/或功能缺陷为共同特征的PID。根据B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的不同缺陷,SCID可以主要分为4类:T-B-NK-、T-B-NK+、T-B+NK-及T-B+NK+等[16]。患儿出生时基本正常,但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发生反复严重感染,且常为致死性,反复感染还易导致生长发育落后。因此在临床上若遇到生后不久即发生发热、肺炎、接种卡介苗后出现异常反应、慢性腹泻、口腔慢性霉菌感染的患儿,体查时需注意有无皮疹、营养不良及肝脾肿大,采集病史时应详细询问有无接种卡介苗后出现严重分枝杆菌播散的家族史,对于这类患儿应警惕SCID,可选择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对该病进行初步筛查,若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3×/L,需对其进一步进行免疫学检测和基因分析。还可运用TRECs对SCID进行新生儿筛查,对初步筛选的SCID阳性病例进行确诊,以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提高患儿的存活率。
2.3CGD
CGD是先天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的典型疾病,由基因突变导致吞噬细胞清除微生物功能丧失而反复发生严重细菌、真菌感染及肉芽肿形成[17]。若在临床中遇到病史中有反复脓肿、肉芽肿形成、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感染的患儿,体查时应注意卡介苗接种部位卡瘢直径是否大于10mm,有无生长发育落后及肝脾肿大,进一步询问有无新生儿期家族史,对于此类患儿应警惕CGD,可选择四氮唑蓝试验或呼吸风暴试验进行初步筛查。近年来流式细胞术也逐渐取代四氮唑蓝试验,以用于CGD的筛查。若四氮唑蓝试验或呼吸风暴试验为异常(低于对照的5%),应怀疑CGD,可进一步行吞噬功能测定及基因突变分析明确。
2.4DiGeorge综合征
DiGeorge综合征是典型的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由胸腺发育不全所致。根据胸腺发育程度,有各种不同阶段的T细胞系统免疫缺陷。稍有T细胞功能者称为部分性DiGeorge综合征。若在临床中遇到具有以下表现的3月龄内婴儿应怀疑DiGeorge综合征:(1)特殊型面貌,如眼间距增宽、下颌过小、耳位低、上唇人中变短等;(2)先天性心血管异常,尤其是大血管及房室间隔,如主动脉弓或心室中隔缺损、法乐四联症、肺动脉闭锁等;(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导致的低钙血症,在出生24~48h发生手足搐搦;(4)新生儿后期容易反复性发生肺炎、口腔霉菌感染、腹泻等感染表现;(5)多数患儿有尿路畸形和肾孟积水[18]。该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降低,胸片可表现为胸腺影缺如。对于怀疑该病的患儿,可运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筛查。进一步可选择T细胞亚群计数及染色体分析等检查明确诊断。
2.5IPEX综合征
IPEX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系统遗传疾病,在年PID分类中,该病被归类于免疫
调节失衡大类中的自身免疫综合征[19]。该病是由人类FOXP3基因突变所致[20]。年研究发现FOXP3基因是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该因子的突变将导致Treg的发育缺陷或功能失调,引起严重的系统性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未经过正规治疗的患儿大多在2岁以内死亡,但多项研究均提示及早的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9]。因此,我们应对这种罕见的免
疫失调性疾病做到早期识别,提高患儿的生存率。IPEX综合征常具有早发顽固性腹泻、多发内分泌病、特应性皮炎、自身免疫现象及生长发育落后等临床特征,其中肠病是该病患儿最一致的表现。因此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初拟的PID早期识别线索的专家共识中提出,对于婴儿期出现顽固性腹泻(有或无明确的病原体)伴生长障碍应怀疑IPEX综合征[21]。本诊断方案建议在临床中对于以下表现的小婴儿及时行免疫学初(1)早至新生儿期出现顽固性腹泻伴生长发育落后;(2)内分泌疾病如1型糖尿病、甲状腺炎;(3)皮炎:湿疹最为常见,也可见新生儿红皮病及牛皮癣样皮疹等;(4)自身免疫病或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炎、肾炎、血浆IgE和炎性细胞因子升高等。
总之,临床医生应掌握PID的临床特征及预警症状,临床诊断应结合病史及家族史,按疾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进行考虑,然后可先运用简单、廉价的血液检测有目的地进行初步筛查,再应用免疫学检测和基因分析手段进一步明确诊断。只有临床医生对3月龄内婴儿PID的认知不断提高,使PID得到尽早的诊断,早期对其进行干预,才能改善此类疾病的预后,提高PID患儿的存活率。
专家介绍
余加林
博士、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医院儿科及新生儿科主任,曾任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前新生儿学术带头人及中心主任、中华围产学分会前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顾问、创建重庆市围产专委会并两任主任委员、重庆市儿科专委会新生儿学组组长、重庆市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儿科药学杂志》、《重庆医学》、《小儿急救医学》及《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等编委。
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先后去香港中医院、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任访问学者。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新生儿医师奖,重庆医科大学年度人物,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排第1),三等奖4次,首届妇幼健康科技成果奖。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2次、4次优秀硕士论文称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及CSCD收录论文篇。参编书14部,获专利7项。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生24名、硕士生98名。
[参 考 文 献]
[1]赵晓东.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3(21):-.
[2]陈同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6(11):-.
[3]PicardC,Al-HerzW,BousfihaA,etal.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anupdateontheclassificationfromtheInternationalUnionofImmunologicalSocietiesExpertCommitteeforprimaryimmunodeficiency[J].JClinImmunol,,35(8):-.
[4]BousfihaAA,JeddaneL,ElHafidiN,etal.FirstreportontheMoroccanregistryofprimaryimmunodeficiencies:15yearsofexperience(-)[J].JClin-Immunol,,34(4):-.
[5]CooperMA,PommeringTL,KorányiK.Primaryimmunodeficiencies[J].AmFamPhysician,,68(10):-
.
[6]Carneiro-SampaioM,JacobCM,LeoneCR.Aproposalofwarningsignsforprimaryimmunode?cienciesinthefirstyearoflife[J].PediatrAllergyImmunol,,22(3):-.
[7]吴俊峰,赵晓东.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早期识别[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6(11):-.
[8]何书娟.发病年龄3个月婴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例临床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9]罗晓波,安云飞,赵晓东.X-连锁多内分泌腺病、肠病伴免疫失调综合征1例分子与临床特征研究[J].免疫学杂志,,29(5):-.
[10]杨锡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和治疗[J].广东医学,,31(1):3-5.
[11]Roxo-JuniorP,SilvaJ,AndreaM.Afamilyhistoryofser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