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
TUhjnbcbe - 2021/3/9 8:45:00

热门报告:全球精准医学领域十大热门行研报告盘点

-年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最新报告:下一代癌症诊断技术及全球市场

全球新冠检测市场报告:全球新冠检测市场高达亿!

导读

病原学诊断始终是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一系列鉴别诊断,然后针对这些进行检测,通常一项检测只能对应一种病原体,而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etagenomicsnextgenerationsequencing,以下简称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能覆盖更广范围的病原体。本专家共识就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范围、样本采集、分析解读和诊断效能等方面进行证据总结和意见推荐。

一、证据强度和证据质量的分级定义

证据强度:A为强烈推荐;B为推荐,但其他替代方案也可接受;C为推荐强度低,寻求替代方案;D为从不推荐。证据质量:Ⅰ为证据来自随机对照试验,Ⅱ为证据来自非随机对照试验,Ⅲ为证据仅来自专家意见。

二、二代测序的临床需求与应用范围(一)背景及概述

推荐意见1:若怀疑细菌、真菌、DNA病*、寄生虫、不典型病原体感染且需进行二代测序检测时,建议采用DNA检测;若怀疑RNA病*感染时,则建议采用RNA检测(A,Ⅱ)。

推荐意见2:对于临床疑似感染的病重、病危或免疫抑制、免疫缺陷患者,建议在完善传统实验室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同时,采集疑似感染部位的标本进行二代测序(B,Ⅱ)。

二代测序检测能覆盖较大范围的病原体,病*、细菌、真菌、寄生虫都能被同时检测,不论临床样本培养成功与否,只要含有可检测到的DNA或RNA即可[1,2,3,4,5,6]。从接收样本至完成数据分析,二代测序的周转时间根据测序技术、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已有报道为6h至7d不等(平均48h)[7,8]。

二代测序在感染性疾病诊断领域中的优势在于其能检测到其他传统手段无法检测到的病原体。因此,二代测序可能在应用于临床疑难杂症或免疫抑制患者时有更大意义。另外,二代测序也被报道可用于"排除"检测,即检测阴性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但前提条件是测序覆盖度足够高,能确保样本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被检测出来[1]。二代测序的其他潜在应用还包括病原体的耐药基因检测、医院感染控制的监测,以及社区传染性疾病暴发的监测,但这些应用通常需要极高的覆盖深度[9]。

从传统培养转向分子生物学诊断需要临床医师及临床微生物学家的思维转变。传统的微生物学是建立在体外分离培养的基础上,而实际上许多环境中或人体的致病微生物难以被培养,或许只能通过二代测序才能被发现[4]。所以临床医师及临床微生物学家很有必要熟悉这个新工具,知晓其优势和局限性。

目前,尚鲜见针对二代测序结果解读的规范,包括序列数阈值,以及灵敏性、特异性评估的统一临床标准等。就像所有其他新技术,在解释数据和报告数据方面仍有很大的困难与挑战[10]。如能进一步规范二代测序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就可给予临床实践非常重要的线索和信息,协助临床诊断。

(二)二代测序的适用范围1.二代测序在临床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适用范围

推荐意见3:对于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的患者,如有条件,推荐在抽取脑脊液时同步留取2mL脑脊液标本保存于-16~20℃冰箱。在完成常规生物化学检查和培养之后,若3d内未获得明确的病原学依据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推荐对留存的脑脊液标本进行二代测序检测。若未留存标本,可重新采集标本(A,Ⅱ)。

推荐意见4: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病*感染的患者,如有条件,推荐在抽取脑脊液时同步留取2mL脑脊液标本保存于-16~20℃冰箱。在传统PCR分子检测(包括多重探针分子PCR方法)后若未能获得明确的病原学依据,推荐对留存的脑脊液标本进行二代测序检测。若未留存标本,可重新采集标本(A,Ⅱ)。

推荐意见5:对于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需要随访病原学证据的患者,可首选二代测序进行检测(A,Ⅱ)。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发热(体温38℃)、头痛、脑膜刺激征、呕吐、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意识改变或嗜睡、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脑脊液中蛋白质水平升高和(或)葡萄糖水平降低、脑成像显示感染的改变。

目前,在常见病原体之外,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已成功检测到多种新发及少见病原体,如羊布鲁菌、星状病*、热带假丝酵母、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等[8]。对于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二代测序检测罕见、少见病原体的能力可显著提高患者病原学确诊的概率。在一项针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队列研究中,二代测序被证实可提高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11]。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展的临床动态监测,主要以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脑脊液培养为指导。在某些情况下的特异性免疫试验如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间接监测病原体的载量情况。由于二代测序可检测病原体及其匹配的序列数,所以能直接并结合宿主内标背景值半定量地显示病原菌载量的动态变化[12]。

对于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在完成常规生物化学检查和培养之后,若仍未获得明确的病原学依据,建议将二代测序作为二线首选检测手段。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病*感染的患者,在传统PCR检测后若未能获得明确的病原学依据,建议将二代测序作为二线首选检测手段。对于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需要随访病原学证据的患者,可首选二代测序进行检测。

2.二代测序在临床疑似血流感染中的适用范围

推荐意见6:对于怀疑血流感染的患者,如有条件,推荐在抽取血培养标本时同步留取2mL血标本,分离血浆后保存于-16~20℃冰箱,血培养3d未报阳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时,推荐对留存血标本进行二代测序检测。若未留存标本,可重新采集标本(A,Ⅱ)。

推荐意见7:对于怀疑继发性血流感染的患者,在原发感染灶的病原学检测为阴性或因各种因素无法送检合适标本的情况下,可考虑将血标本的二代测序检测作为二线检测方法(B,Ⅲ)。

血流感染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寄生虫等)入侵血流所引起的感染。除单纯性血流感染外,血流感染还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复杂性感染。血流感染可为原发性,亦可继发于局灶性感染。应注意的是,只要患者具有器官功能障碍且合并任何类型的感染均可诊断为脓*症,因而脓*症患者并不一定存在血流感染。血流感染的典型症状主要为畏寒、寒战、发热和*血症的症状,此外尚包括原发感染灶及迁徙性感染灶的临床表现。部分血流感染患者还具有某些危险因素,包括近期的有创操作史、血管内植入物和吸*史等。血流感染患者常有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CRP及ESR升高等实验室检查异常现象,但此类异常缺乏特异性。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还常有降钙素原水平显著升高的现象。

血流感染的非选择性二代测序检测范围涵盖细菌、真菌、病*(鼻病*、腺病*、CMV等)、不典型病原体(柯克斯体、巴尔通体等)。由于大部分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如疟原虫)、部分病*(如疱疹病*)]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所以推荐将DNA二代测序作为血流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仅在不能排除RNA病*感染(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病*性肺炎等)时推荐进行RNA测序[13]。

目前,由于缺乏抗感染治疗对二代测序诊断性能影响的高等级研究,所以在血流感染中二代测序检测的最佳时间窗仍未确定。研究提示,二代测序在患者起病后1~2周的时间内仍可保持高于培养的阳性率,但其仍可随时间推移下降[13]。此外,血培养与血二代测序存在优势互补的情况。故目前推荐在患者起病后尽快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如有条件,可在采取血培养标本的同时留取血液标本保存于-16~20℃环境,以备后续的二代测序检测。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进行血二代测序作为补充检测仍有较大价值。

3.二代测序在临床疑似局灶性感染中的适用范围

推荐意见8:对于怀疑局灶性感染的患者,在对局灶部位完成常规的生物化学、培养或PCR检测后,若未能获取病原学诊断结果,推荐将二代测序作为二线首选检测手段(B,Ⅱ)。

局灶性感染是除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外,以局部组织出现感染性症状如红、肿、热、痛、扪及波动感、有脓液渗出为表现的一类疾病。部分局灶性感染可通过辅助检查手段,如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侵袭性检查(内镜、穿刺等),发现疑似感染性病灶(组织或积液),伴或不伴炎症相关指标升高等[14]。

局灶性感染的主要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可伴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疲劳、体质量减轻、胃肠道症状等。特定感染可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可表现为红、肿、热、痛,严重者可见脓液渗出;关节腔感染可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关节腔内积聚大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或脓性渗出液,关节囊膨胀、按压有波动感、运动障碍等;尿路感染可有较为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眼部感染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眼睑痉挛,结膜水肿、充血,结膜囊的*色分泌物增多、玻璃体混浊等。严重者或伴全身*血症的症状,如发热、寒战,甚至休克等。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二代测序可提高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眼内感染、尿路感染、浆膜腔感染、其他组织感染中的病原学检测能力[15,16,17],二代测序在局灶性感染标本中的较高灵敏性可能与局灶性感染标本中的致病病原体相对载量较高有关。在组织感染方面,对创伤弧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均有较强的诊断价值[18,19]。在眼部感染中,除了对常见的病*、细菌、真菌性眼内炎有诊断价值以外,还对不常见的病原体如弓形虫、棘阿米巴、风疹病*、隐球菌等感染有较强的提示作用[20,21,22]。在尿路感染中,研究显示其可用于耐药细菌的检测[23]。

4.二代测序在临床疑似呼吸道感染中的适用范围

推荐意见9: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若3d内未通过传统实验室检查获得明确的病原学依据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推荐留取呼吸道标本进行二代测序检测(A,Ⅱ)。

推荐意见10:对于高度怀疑病*性肺炎且病情持续进展的患者,可先完善呼吸道病*多重PCR检测,若为阴性,再行二代测序检测,并应同时进行核酸RNA反转录(A,Ⅱ)。

临床上当患者出现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泪、流涕等鼻咽部卡他症状,以及咽痛等;下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发热、咳痰、气急、哮鸣、胸部不适、胸痛、咯血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寒战等;体征上存在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急促、发绀、咽部黏膜红肿、口腔疱疹、溃疡、扁桃体肿大、有肺实变体征或听诊发现双肺有干湿啰音等;实验室检查见血白细胞计数偏高、炎性因子偏高;影像学检查见肺部炎症表现。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均需考虑呼吸道感染。当免疫抑制人群或住院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更需考虑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可能。当有肺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出现病情急性加重时,也应考虑是否存在感染诱发因素。

根据二代测序原理,可对包括呼吸道定植菌群和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同时进行检测。可在24~72h内鉴定标本中可能存在的常规方法无法鉴定的罕见病原体、病*等。并可对多重感染进行鉴定[1,24]。

目前,二代测序成本仍较高,商业化的二代测序检测产品基于成本的考虑,其相对固定的数据覆盖度(如20M特异性序列)对不同类型呼吸道临床样本的灵敏度低于荧光PCR等传统分子检测方法。因此,其不能替代传统检测方法(除非加大测序覆盖度使其灵敏度大于传统分子检测方法),而是应作为传统方法无法明确感染病原体时的补充。对于普通呼吸道感染,先完善传统方法的检测;若无法明确且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时,可将二代测序作为首选检测手段。对于高度怀疑病*性肺炎的患者,如在病*高发季节急性起病、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病情进展快,可先完善呼吸道病*多重PCR检测以及培养等;若为阴性,再行二代测序检测,并应同时进行核酸RNA反转录。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或病情危重,在送检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的同时,应尽快行呼吸道标本(尽量靠近病灶)二代测序检测,以尽早明确罕见病原体或混合感染。

三、二代测序的流程与质量控制

推荐意见11:采集样本送检二代测序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A,Ⅱ)。

推荐意见12:样本应直接从患者感染部位的体液或组织中进行采集(A,Ⅱ)。

推荐意见13:当患者存在感染表现但病情危重或不能耐受有创操作时,可考虑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送检(B,Ⅱ)。

推荐意见14:实验室在充分保障生物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建立完整的核酸检测流程(样本采集,样本前处理/核酸抽提及文库建立,质量控制及生物信息分析,二代测序结果的实验室判读)(A,Ⅲ)。

推荐意见15:每批次实验中都应包括内参照、阴性对照品和阳性对照品。每批次实验均需严格评估是否存在操作或环境带来的污染。单个样本测序数据量特异性序列片段数建议不低于2×条(即20M特异性序列数),此外建议测序序列读长不少于单端50bp(A,Ⅲ)。

推荐意见16: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建议采用临床应用级别的数据库,审慎使用公共数据库(A,Ⅲ)。

推荐意见17:建议二代测序检测病原体的报告应涵盖该批次实验中的内参照、阴性对照品和阳性对照品结果,并记录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如单个样本数据量、序列读长,以及相关的质控参数(A,Ⅲ)。

(一)样本采集

针对患者感染部位的不同,采集的样本类型主要包括静脉血、脑脊液、痰液、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腹水、组织、咽拭子、局灶穿刺物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样本采集需遵循以下原则:①对于无菌体液,如静脉血、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需按照严格的无菌操作采集样本,采集前对局部或周围皮肤进行消*处理,消*液需与皮肤作用一定时间,待皮肤干燥后再取样,一般收集第2管标本送检。采集的样本须置于无菌容器内。②对于有菌部位的样本,如痰液、肺泡灌洗液、咽拭子等,应标明样本的采集部位,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引入该部位的正常菌群,以免干扰后续检测结果。

采集的样本应尽量选取感染部位的体液或组织,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若感染部位的样本采集难度较大,可选择外周血液标本,但有可能会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5]。

所有采集的感染部位样本均应及时送检。标本远距离运输需采用冷链运输,并保证无菌原则。应严格遵守相应测序厂商的运输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尽可能避免冻融环节。对于不能及时送检的样本,应按照前述各个标本的相应要求进行保存[26]。

(二)样本前处理/核酸抽提及文库建立

不同样本类型均来源于疑似感染部位,具有潜在的感染性,在样本处理前需进行灭活处理。对于痰液样本,由于本身黏性较高,为方便后续实验操作,灭活后还需进行液化处理;对于血液样本,需根据实际检测需求决定是否离心进行血浆分离;对于组织样本,为提高核酸提取效率,需预先将其切碎后进行操作。

所有的检测样本均来自人体的不同部位,因此在样本中本身就包含了大量人源细胞(或人源基因组/转录组成分),而且不同类型的样本中人源细胞(或人源基因组/转录组成分)含量也不一致,为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性,在不影响样本中病原体含量的前提下,可通过差异离心法或过滤等选择性地去除部分人源细胞(或人源基因组/转录组成分)。

不同部位的样本经过处理后都要进行核酸提取,核酸的质量是决定二代测序成功的关键,因此不同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核酸检测流程,通过测定核酸的完整性或降解程度,制订合格样本的标准。此外,文库制备流程对核酸样本有严格要求,需对每次提取的核酸样本进行定量检测,以确保核酸量满足后续实验要求。针对不同样本类型对提取的核酸进行文库制备,文库制备流程一般包括核酸片段化、末端修复、标签接头连接和PCR文库等。

提取试剂盒及全流程中各种试剂的选择,都应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工程菌和环境污染微生物的核酸残留信息,以及对检测所造成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采取无菌流程,污染防控对标本结果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每批次实验中都应包括内参照、阴性对照品和阳性对照品,以评估每批次样本中是否存在操作或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检测流程是否存在异常。

(三)质量控制及生物信息分析

质量控制体系应包含多个质量控制点,依次为样本运输温控、提取浓度与纯度、出库浓度、文库片段分布、下机总数据量、测序质量(Q20、Q30比率)等,分别监控运输温度、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下机数据可靠性等方面,任何不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的检测都应及时终止,重新检测,或在无法重新检测的情况下可提供预警,以供临床参考。

全流程的质量控制标准应包含但不限于如下几项:①每批次实验中都应包括内参照、阴性对照品和阳性对照品。②在缺乏有效的人源宿主去除步骤的情况下,建议单个标本测序数据量特异性序列片段数不低于2×条(即20M特异性序列数)。③为确保序列比对的准确性,避免因同源错配导致的序列比对错误,建议测序序列单端读长不少于50bp。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二代测序仪也可进行双端测序,但双端测序所花费的经济成本及时间均高于单端测序,所以不在临床标本感染病原体检测中作为首要推荐。推荐采用临床应用级别的数据库,对临床病原体的不同种、不同型别有满足需求的区分度。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应有统一标准,以自动化为主,以人工纠错为辅,不应带有过多的人工判读成分。建议二代测序检测报告应涵盖该批次实验中的内参照、阴性对照品和阳性对照品结果,并记录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如测序质量、单个样本数据量、序列读长、检出病原微生物序列数、相对丰度等。

(四)二代测序结果的实验室判读推荐

目前,不同的测序平台其二代测序病原体检测的判读阈值可能不同,但是应建议将下列标准用于所有二代测序病原体检测流程。满足"(三)质量控制及生物信息分析"中质量控制标准的下机数据,在进入分析解读流程后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剔除试剂、环境、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流程中引入的假阳性病原体信息,将样本中含有的病原体核酸信息真实地呈现给临床。②原则上报告病原体信息应准确到种(检出序列数极少或极高相似度的病原体复合群除外),同时应包含相应的属信息。③建议根据病原体出现的频度和临床致病性等信息,将临床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