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养猪知识
TUhjnbcbe - 2021/3/15 9:26:00
白癫治疗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61208/5109462.html
暖棚养猪常见病的防治-塑料暖棚养猪常见疾病防治(一)

(一)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带*猪是传染源,通过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门户是扁桃体,后进入血液循环。此病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l.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10天.(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2)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42℃,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3)慢性型病情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2.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胧粘膜、心外膜、胸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肾呈土*色,表面散有小红点(如麻雀蛋),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盲瓣口、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3.防治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主要是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猪,可用抗血清治疗。(二)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引起的主要以口、蹄病变为主的传染病。本病系人猪共患疾病。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蹄部,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红肿、微热、敏感性增高等症状,不久渐渐形成充满灰色或灰*色水疱。水疱逐渐融合达蚕豆大小,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的糜烂,如无细菌感染,1周左右可结痂愈合。病猪鼻镜、乳房也常见到水疱破裂后形成的烂斑,口腔粘膜形成水疱、溃疡。剖检可见心肌炎、心肌纵切面有虎斑纹、胃肠炎。患病猪大多呈良性经过,哺乳仔猪病死率较高。2.防治制定综合的预防措施,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鉴定*型,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并严格消*,病猪及同群猪扑杀,焚烧或深埋处理。受威胁区普遍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三)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全群的部分猪突然发病,此后全群先后感染发病,出现体温升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常因猪嗜血杆菌或巴氏杆菌混合感染而病情加重。
  1.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短,突然发病,迅速传遍全群。病猪体温高达40.5℃~41.5℃,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咳嗽,呼吸加决,呈明显腹式呼吸,眼、鼻流出分泌物,触摸肌肉有疼痛感,不愿走动。病程短,3~7天即可恢复,病死率较低,一般在5%以下。2.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被覆粘液;病情稍重的病例可见肺充血、水肿、气肿,或见支气管肺炎和胸膜炎;胃肠卡他性炎症,肺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水肿。3.防治①猪舍铺垫干草,定期用3%~5%火碱水消*。②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取暖保温,加强饲养管理。③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对猪接种2次,免疫期可达8个月。④对于发病的猪紧急接种猪流感疫苗,或者使用猪用干扰素加敏感的药物防止继发感染。⑤对于重症病猪用青霉素万单位、链霉素毫克、病*灵10毫升、安乃近20毫升,再添加适量的地塞米松,一次性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也可以采用按体重计算用药量,但要注意适当增加剂量。⑥对已经发生继发感染的猪,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⑦饲料中可添加0.2%庆大霉素原粉和病*灵原粉,拌料饲喂7天。⑧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注重补充水、盐类和维生素,促进疾病康复。
  (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本病曾称猪蓝耳病、猪神秘病等,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性传染病。特点是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仔体弱,有的仔猪于生后几天死亡。各种年龄的猪表现呼吸道症状,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病*性疫病之一。1.临床症状母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咳嗽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初生和哺乳期仔猪表现快速、困难的呼吸,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仔猪病死率明显增高(4O%~80%)。少数感染母猪表现暂时性的体温升高(39.6℃~40℃),个别病猪的双耳、腹侧及外阴皮肤呈现一过性的青紫色或紫斑块。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现象。2.病理变化最常见的病变是局限性间质性肺炎,可见胸腔积存清亮液体,肾周围脂肪、皮下、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3.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的防治方法,控制其流行的关键是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通常繁殖障碍过程要持续2~4个月,此后母猪将会产生对该病的免疫力。①必须从无此病种猪场引入母猪或公猪,最好进行血清学检查,阴性者方可引入,引人后仍需隔离检疫3~4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②采取按猪龄隔离饲养,最好是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这是减少该病发生最好的饲养管理措施。③及时清洗和消*猪舍,保持猪舍、饲喂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

(五)仔猪*痢仔猪*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发生在出生后几小时到1周以内(以1~3日龄最为常见)的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剧烈腹泻,排出*色或*白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脱水为特征。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带菌母猪的粪便污染自身的皮肤与乳头后,仔猪吮乳或故母猪皮肤时进入肠道引起发病。腹泻仔猪由粪便排出大量细菌,污染外界环境,通过水、饲料和用具传染给其他母猪,成为新的传染源。无季节性,一般在猪场一次流行后,经久不断,只是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所下降,一般不会自行消失.1.临床症状仔猪在出生时体况正常,于12小时后,一窝仔猪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生腹泻,粪便为*色糨糊状,含有凝乳片。捕捉时,由于挣扎和鸣叫时常由肛门冒出稀粪,机体迅速消瘦、脱水、死亡。2.病理变化死亡仔猪脱水干瘦,皮肤皱缩,肛门裂开,周围粘有*色粪便,显著的变化是胃肠道粘膜上皮的变性和坏死。胃膨胀,胃内充满酸臭和凝乳块,胃底部粘膜潮红,部分病例有出血斑块,表面有多量粘液覆盖。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膨胀,肠壁变薄,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色、*白色稀薄内容物,有时混有血液、凝乳块和气泡,其他肠段也出现气体,粘膜上皮脱落,绒毛袒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多汁。
  3.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清洁卫生,及时清粪,保持猪床干燥,定期消*,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拭乳头和乳房,并挤掉乳头中的少量乳汁,使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2)菌苗预防选用大肠杆菌K88,、K99、P、F41四价菌苗,初产母猪产前4周、前2周各接种1次,经产母猪于产前2周接种1次。
  (3)微生态疗法现在生产的微生态制剂有一定疗效。最常用的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国内近几年在猪腹泻防治上已有多种微生态制剂上市,如调痢生()、促菌生等,在吃奶前喂服,使有益菌在肠道暂时定殖,消耗氧气,促进厌氧菌的生长,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与恢复,可有效地防治腹泻。应注意的是微生态制剂不能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4)药物治疗土霉素、磺胺类(复方新诺明)、氟呱酸等均为敏感药物。但是,由于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大肠杆菌对其普遍产生了较大的耐药性,有些菌株能同时耐受多种药物。因此,为了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建议每隔一段时间(1年或半年)进行l次大肠杆菌药敏试验调查,掌握细菌药敏状态的变化,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治疗时尽量联合用药,或2~3个月轮换用药,既可提高疗效,还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补液可灌服口服补液盐或通过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
  (六)仔猪白痢
  病原体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胞、不形成荚膜的短杆菌。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常用消*药和消*方法即可达到消*目的。
  本病主要发生于7~30日龄仔猪。此病菌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当猪舍卫生不好,环境污染,温度等条件骤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造成仔猪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发病。此病高度传染,一窝小猪中有1头腹泻,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很快传播。1.临床症状腹泻,排白色、糊状、腥臭昧稀便,肛门周围被稀便污染,喜欢钻进垫草里卧睡,慢慢消瘦而死亡。病死率的高低与饲养管理及治疗情况有直接关系。2.病理变化主要是卡他性胃肠炎。身体消瘦,脱水,皮肤苍白,肛门及尾根部粘着灰白色带腥臭的粪便。主要病变位于胃与小肠部分,胃内有少量凝乳块,粘膜充血、出血、水肿,肠壁菲薄,灰白色半透明,肠粘膜易剥脱,肠内有大量气体与少量灰白色或*白色腥臭粪便。3.防治①与仔猪*痢相似,治疗的同时可以用收敛药物,可交巢穴注射抗生素。②对怀孕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③产房的清洁、温暖和干燥特别重要,要使新生仔猪从免疫良好的母猪上吸取足够的初乳。
  (七)猪水肿病
  本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素引起,多发生于断奶后仔猪,常呈地方性流行。又称猪胃肠水肿病或猪大肠杆菌肠*血症。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为特征。该病在临床上虽然发病率低,但病死率较高,有些病例常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如不做好预防和及时治疗,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病与一般传染病不同,有时突然一窝仔猪发病,病程短,病死率高,有时同窝仅有1~2头发病,其他仔猪轻微或无症状;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多发于春秋两季,以断奶后不久、营养良好的肥胖仔猪发病较多;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般不会广泛传播,只是某些猪场和某些窝个别发生,一般发病率不超过20﹪,但近年来,据临床统计有上升趋势,发病率可高达35%。1.临昧症状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病猪眼睑、头部、下领间发生水肿,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水肿。病初出现兴奋不安,共济失调,倒地抽搐,四肢呈划水状,转圈、痉挛等神经症状;后期卧地不起,骚动不安,嗜睡或昏迷,叫声嘶哑,眼睑剧烈肿胀,四肢及两耳发紫。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张口呼吸,最后衰竭死亡。2.病理变化典型的变化在胃壁与肠系膜。胃水肿最常见于大弯部,有时发生于责门部并扩展至食管部与胃底部,有时可见散在的局部性水肿。肠系膜水肿多见于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水肿液量多且透明,切开呈胶冻状。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个别病例可见到心肌变性(呈现灰*色斑纹)和大脑水肿,胸、腹腔积液。3.防治①迅速改变单一的饲料,停喂蛋白质过高的浓缩饲料,增加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②常消*,经常冲洗圈舍,保持清洁卫生。③防止饲料应激,仔猪断奶前后要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并要做到限量饲喂,饲料中适当掺入青饲料及麸皮,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断奶前1周及断奶后2周给仔猪每头肌注2毫升组织胺蛋白,效果较佳。④早期应用盐类泻剂,如硫酸镁或硫酸钠10~15克口服,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神经症状时,可用50%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或20%甘露醇注射液50~毫升或25%山梨醇注射液50~毫升静脉注射。⑤用药开食后,可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和益生素,以促进其消化功能的恢复和调节新陈代谢。

八)猪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的水样腹泻和高病死率(通常%)为特征。虽然不同年龄的猪对该病*均易感染,但5周龄以上者病死率很低。当病*侵入猪场后,常常很快感染所有年龄的猪,尤其是冬天。大多数猪发生不同程度的厌食、呕吐和腹泻。哺乳仔猪最为严重,随年龄增长,病死率逐渐下降。哺乳母猪常表现厌食和无乳。猪只即使自然获得免疫力及被动免疫已经有一定的抗体水平,但由于强*攻击,仍可发病。1.临床症状潜伏期短,一般为18小时至3天。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呈*色、绿色或白色,含有凝乳块。仔猪随着腹泻体温下降,迅速脱水和消瘦,病程短,2~7天死亡。个别仔猪痊愈后发育停滞,生长受阻。成年猪仅出现食欲不振或轻微的腹泻。2.防治①采取对症治疗以减轻脱水、酸中*和防止并发感染,加强护理,提供良好的环境。②用传染性胃肠炎弱*冻千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妊娠母猪产前20~30天注射2毫升;初生仔猪0.5毫升,体重10~50千克猪注射1毫升;50千克以上猪注射2毫升,免疫期半年。③如果发生了传染性胃肠炎,首先要确认发病群。如果是生长猪群,要严格进行隔离管理,做好其他猪舍的消*和保温措施,尤其是产仔舍和母猪舍的管理一定要加强。如果是空怀和妊娠母猪群,采用投喂病料(已感染猪的肠组织)方法,使母猪尽快感染,康复后并产生抗体,控制本病进入产房。如果在产房发生,仔猪和母猪均有发生,此为最严重疫情。采取措施为:2周后产仔母猪接触病料,以便于产生自然免疫力;2周以内产仔母猪,要提供好的环境条件和设施,加强管理,注意保温,提供无贼风、干燥环境,提供充足饮水和营养液。④生长猪、后备公母猪、种公母猪均无需治疗。⑤对发病仔猪可提供32℃、无贼风、干燥温暖环境;提供干净饮水,提供电解质,如糖盐水等;减少饥饿,防止脱水,预防酸中*;仔猪腹腔补液和链霉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九)仔猪副伤寒
  本病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及肺炎。1.临床症状(l)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体温升高(41℃~42℃),食欲减退、寒战、呕吐,常堆叠一起病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淡*色或灰绿色,恶臭,有时出血,病后期腹部、耳及四肢皮肤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斑点。病猪呼吸困难,体温下降,一般经2~6天死亡。(2)慢性型(结肠炎型)此型常见,与肠型猪瘟相似,病猪扎堆、寒战,眼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呈灰绿色、恶臭,混有血液。病猪消瘦、常呈现收腹上吊,弓背,尖叫,似有腹痛症状。腹部皮肤上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病猪咳嗽,体温升高。病程2~3周或更长,未死的以后发育不良或复发。
  2.防治①初乳对肠道细菌感染有显著的保护力,充足的初乳,合理及早补料,促进消化器官发育有利于预防本病发生。②对本病常发地区或猪场,进行免疫注射或以口服菌苗方法预防。③发病后,将病猪隔离治疗,被污染的猪舍彻底消*。耐过的猪应隔离育肥或予以淘汰。病死的猪禁止食用,严防中*。对未发病的猪,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克,或磺胺二甲嘧啶克,混匀饲喂,有预防作用。治疗药物可选用敌菌净,每千克体重1片,口服;喹乙醇,每千克体重1片,口服。
  (十)猪痢疾
  猪痢疾是由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腹泻病,主要发生在猪的生长发育期间,多由被病原污染的饲料或污水引起,病猪表现为血样痢疾。1.临床症状大多数猪最初出现*色到灰色的软便。体温升高(40℃以上),感染后几个小时到几天,粪便中出现大量粘液,并带有血块,随着腹泻进一步发展,可见到鲜血和白色粘液纤维素性渗出碎片。病猪弓背、腹痛,长期腹泻造成脱水,逐渐消瘦、虚弱,运动失调和衰竭。
  2.治疗特效药是痢菌净、杆菌肽、庆大霉素等。
  (十一)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末和春初气候骤变、长途运输时多发,尤其是塑料薄膜扣棚过早,舍内湿度过大、空气流通不良时常诱发本病。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而传播,也可以通过配种传播。该菌能使各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感染而发病,但以2~5月龄猪最易发生。
  1.临床症状急性型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一般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咳嗽、气喘,流鼻涕,呈犬坐式呼吸,尿呈*红色,临死前口、鼻流出大量带有泡沫的血样粘性分泌物,少数发病3~5天衰竭而死亡,大多数可耐过。耐过者两耳、胸腹部和四肢皮肤出现紫色血斑,继而全身皮肤出现紫斑。
  2.病理变化主要病变是鼻腔、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带有泡沫的血样粘性渗出液;肺门淋巴结肿大、充血;双侧肺心叶与尖叶有胰样变化,急性炎症有广泛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胸膜粗糙,甚至整个肺与胸膜粘连;肝、脾肿大出血;小肠瞰气,肠腔中有淡*色稀粪。
  3.防治①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隔离观察、饲养和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菌株高度敏感的药物防治。病死猪均须经严格消*后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②对全场猪舍、猪体、饲槽、用具和场地用0.4%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喷雾消*,每天1次,连续7天。③对未发病的猪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菌苗进行紧急免疫注射。但应选用与当地菌株型相符的菌苗,有条件的可用患病猪的病料自制灭活菌苗接种,效果较佳。④保持圈舍卫生,减少有害气体对猪只呼吸系统的损害,调整饲养密度,气候骤变时,注意圈舍的保暖和通风等措施是控制和预防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⑤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一般连用3~5天,每隔10天再用1个疗程。但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以免产生抗药性。

十二)猪气喘病
  本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猪群中可造成地方性流行,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种母猪感染后,也可传给后代,导致后代不能作为种用。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的病死率不高,但在流行的初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引起继发性感染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不同品系、年龄、性别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在寒冷的冬天和冷热多变的季节发病较多。不良的饲养管理和极差的卫生条件会降低猪只的抵抗能力,易于发生本病。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本病一旦传入猪群中,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很难彻底扑灭。1.临床症状体温变化不大,咳嗽次数逐渐增多,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发生呼吸困难,表现为明显的腹式犬坐式呼吸,急促而有力,严重的张口喘气,像拉风箱似的,有喘鸣音,此时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或废绝,消瘦,皮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病程可持续2~3个月以上。常由于抵抗力降低而并发肺炎,这是造成气喘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小母猪、怀孕和哺乳母猪,则容易发生急性型气喘病,症状与上述相似。有少数病猪发病初期体温稍有升高,病程较短,1周左右,常因衰竭和窒息而死亡,病死率较高。2.病理变化主要在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肺的尖叶和心叶呈对称性、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常于尖叶、心叶、中间叶下垂部和隔叶前部下缘,出现淡红色或浅紫色呈虾肉样病变,肺门、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切面灰白色。随着病情发展,上述肺叶部分呈现不同程度的肉变,肉变区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明显。其他内脏一般无明显变化。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如猪流感、猪肺疫和猪肺寄生虫病等引起的混合感染。
  3.防治①预防和消灭气喘病主要在于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应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给种猪和新生仔猪接种猪气喘病弱*疫苗或灭活疫苗,以提高猪群免疫力。②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加强消*,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控制本病有着重要的作用。③在严格消*下剖腹取胎,仔猪在严格隔离条件下人工哺乳,培育和建立无特定病原(SPF)猪群,以新培育的健康母猪取代原来的母猪;也可采取用X光透视留种等方法,逐步使猪场变成无气喘病的健康猪场。④用土霉素油制剂注射,即土霉素25克加入植物油(如花生油等)毫升,均匀混合,在颈、背两侧深部肌内分点轮流注射,小猪2毫升,中猪5毫升,大猪8毫升,每隔3天1次,5次为一疗程,重症猪可进行2~3个疗程,并用氨茶碱0.5~1克肌内注射,有较好疗效。⑤林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万单位肌注,每天2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进行2~3个疗程。也可用泰妙灵(泰乐菌素)15毫克/千克体重连续注射3天,有良好的效果。⑥每吨饲料中添加50~克金霉素饲喂,可预防猪气喘病,或在每吨饲料中加入克林可霉素,连续使用3周有一定效果。⑦由于蛔虫幼虫经肺移行,会加重病情,所以配合应用驱虫药物对控制本病有一定意义。
  (十三)猪细小病*病
  猪细小病*病是由猪细小病*引起的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胎儿和胚胎的感染和死亡,而母体通常并不表现临床症状。细小病*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中存活数月之久,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
  1.临床症状猪群暴发此病时,母猪常发生屡配不孕、窝产仔数减少、木乃伊胎、难产等临床表现。在妊娠早期(3O~50天)感染时,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胎。妊娠后期(60~70天)感染时,由于胎儿已有免疫能力,能够抵抗病*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长期带*。2.病理变化无明显病变或仅见子宫内膜轻度的炎症,胎盘有钙化现象;受感染胎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出现木乃伊胎、畸形胎、溶解的腐黑胎儿;感染胎儿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及脱水病变。
  3.防治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进带*猪。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在污染的猪场可采用疫苗接种或让猪自然感染产生免疫力,推迟初配日龄等方法。
  (十四)乙型脑炎
  本病是由蚊、壁虱等节肢动物传播的侵害人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性疾病。主要是怀孕母猪发生各种形式的繁殖障碍。本病是由蚊子传播的,所以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并且猪与猪之间不会传染。具有明显的散发性和循环免疫特征。
  1.临床症状潜伏期几天或十几天以上。病猪偶尔有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白色粘液,多数不表现临床症状,个别呈关节病症状。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为木乃伊胎。由于病*侵害公猪的生殖器官,形成攀丸水肿,所以常造成公猪终生不能配种。
  2.防治首先防止蚊子滋生,其次在夏季到来之前对青年公、母猪间隔2~3周预防注射乙型脑炎疫苗2次。

(十五)猪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人猪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子宫、阴道排出的分泌物、胎衣和流产胎儿中,其他组织较少,各种年龄猪都有易感性。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生殖道和皮肤粘膜、消化道,常由交配时感染。可引起母猪流产、不孕,公猪攀丸炎,是严重危害种猪生产的一种疾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1.临床症状病猪通常在妊娠中后期流产,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病猪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发生阴道炎或子宫炎,阴道流出粘液性或粘脓性腥臭分泌物,排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极少出现木乃伊胎,流产后常伴有体温升高。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性欲减退,失去配种能力。病猪有时可见关节炎、跋行或后躯麻痹,在皮下各处形成脓肿,呈消耗性慢性经过。2.病理变化流产胎儿皮下、肌间有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腔、腹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胎衣水肿、充血、出血,流产母猪子宫粘膜上有多个*白色、芝麻粒大小的坏死结节。3.防治①对母猪群应定期采血进行血清学检验,可用平板凝集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敏感度高,发现可疑阳性猪进行血清补体结合反应检验,若为阳性,立即隔离,及早处理。
  ②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经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可投入生产群使用。③加强消*工作,保持猪舍卫生清洁,如果猪群发生流产,应立即隔离流产母猪,经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者应及时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以及阴道分泌物做消*处理后再销毁,已污染的环境要进行彻底消*。④经检疫阴性的猪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冻干菌苗进行免疫接种。
  (十六)猪丹*
  本病是由猪丹*杆菌感染引起。该菌可分为A~F6个型,其中A、B型具有致病性,急性败血症型为A型菌感染,荨麻疹型和关节炎型等为B型菌感染。该菌自然界分布较广且抵抗力较强,但对某些化学消*药物敏感,如1%漂白粉液、1%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均可在5~15分钟杀死病菌。此病传染途径有4种:一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猪吃了病猪的排泄物(粪、尿)或病猪血液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二是皮肤的创伤处接触到丹*杆菌;三是内源性感染;四是吸血昆虫吸了病猪的血液而带给了健康猪,从而造成了病菌传播。
  1.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症型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高热(41℃~42℃)。耳、颈部、腹部和四肢内面皮肤有红紫色斑,妊娠母猪流产。胃、小肠粘膜炎性肿胀和有小出血斑点。急性脾肿胀,肝、肾呈现混浊性肿胀,出血。肺水肿,腹腔和心内膜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心内外膜出血。(2)竿麻疹型主要在颈部、胸背部、外腿部,有时全身皮肤产生一些菱形或圆形(较少)的界限明显的暗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在斑点的表面继而产生水疱,水疱干燥后形成厚厚的痂皮,最后痂皮脱落。
  (3)慢性型主要是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多在二尖瓣,有时在三尖瓣、半月瓣,常引起循环障碍,肺、肝、脾淤血及胸水。另外,有些病猪关节肿胀,僵硬,在关节腔内可见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储留,滑液膜有绒毛样增生等。2.防治此病菌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主要发病诱因是闷热,所以一定要注意舍内通风换气,定期预防接种猪丹*弱*菌苗或灭活菌苗。发生疫情时认真消*,隔离病猪,单独饲养。治疗本病的首选药是青霉素,并可加大剂量,每千克体重8万单位,肌内或静脉注射,每天3次。
  (十七)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本病的主要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嗜血杆菌和绿脓杆菌等是本病的继发病原。病猪先出现严重的打喷嚏,有奸声,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鼻甲骨萎缩和鼻中隔歪曲,有时还伴随着上领变短和扭曲等症状。病死率低,此病普遍发生在集约化养猪场中。1.临床症状生后l周仔猪首先出现严重的打喷嚏,鼻塞不通。随病程的发展,出现上领变短或扭曲。感染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不高,鼻甲骨萎缩。2.病理变化本病早期可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最具有特征的病变是鼻甲骨姜缩,特别是鼻甲骨的下卷曲受损害最常见;鼻甲骨上下卷曲及鼻中隔失去原有的形状,弯曲或萎缩。3.防治①用抗生素类药物早期预防可以降低此病的发生率,一般在出生后第三天、第七天和第十四天时给仔猪注射四环素或断奶仔猪在饲料中加抗生素,连喂几周,可以预防此病。②注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菌苗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③管理上做到全进全出,良好的卫生条件也能消除病因。
  (十八)猪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是感染猪、牛、羊、鸡等多种畜禽和人类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呈隐性感染,可造成猪体质衰弱,繁殖能力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在某些情况下,可呈急性暴发。病猪以发热、贫血、溶血性*疽、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和虚弱为特征。各种年龄的猪、羊、牛均可感染发病,对养殖业的危害很大。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季多发,但冬季也可见到。断奶仔猪互相斗殴、过度拥挤、圈舍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都可导致该病的急性发作。
  1.临床症状潜伏期为6~10天。临床上贫血的严重程度与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力以及机体的生理和营养状况有关。病程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型,厌食,反应迟钝,不愿活动。随后可见鼻腔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苍白、*染。粪便初期干硬并带有粘液和粘膜,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廓、尾部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给,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多见于断奶仔猪,尤其是阉割后几周内的仔猪。母猪急性感染时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多数因产前应激而诱发。慢性型病猪出现渐进性衰弱,消瘦,皮肤苍白、*染,易继发感染导致死亡。母猪感染会出现繁殖功能下降、不发情、受胎率低或流产、产弱仔等现象。
  2.病理变化典型的*疸性贫血为附红细胞体病死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剖检可见粘膜、皮肤苍白,血液稀薄,脾脏肿大,淋巴结水肿,腹水,胸腔积水,心包积水。
  3.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给予全价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不良应激。②引入无病猪和引种时要注意检疫,避免传人本病。同时必须控制疥螨、虱、蚊、蟀等寄生虫;注射针头等外科器械应严格消*,防止机械性传播病原。③发病猪用四环素、土霉素和血虫净等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十九)先天性震颤先天性震颤主要是由病*引起,仔猪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是很少见到的,肌肉抖动、步态蹄珊等震颤症状也可由多种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和*素引起。由于妊娠母猪应用敌百虫或感染猪瘟病*、日本脑炎病*及伪狂犬病病*后,其新生仔猪也可发生震颤。另外,先天性营养缺乏和遗传病也可表现震颤。本病感染母猪后在妊娠期间不表现临床症状,只有在产出的同窝仔猪中表现出震颤。本病只垂直传播。受感染的母猪在初次产下震颤仔猪后,以后随胎次增加逐渐减轻。1.临床症状母猪没有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仔猪在出生时表现最严重。有时在症状消失前4~5天,震颤变得越来越剧烈,猪体虚弱,尔后开始缓解。有些震颤剧烈,不能吃奶而死亡。幸存下来的大部分3周内震颤消失。2.防治目前无治疗药物,只能在淘汰公、母猪方面做工作。
  (二十)跛行病
  1.营养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的跛行
  (l)临床症状营养缺乏症或营养失调主要是由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钙、磷不足以及锰、铜等元素缺乏引起的。另外,维生素D、维生素Bl、维生素B2、维生素A等缺乏也会引起跛行。多发生于刚断奶的仔猪、妊娠后期母猪、生长迅速的育肥猪。维生素D缺乏时,除发生与钙、磷比例失调相同的症状外,也常出现四肢踱行,严重时出现关节肿大,步态不稳,强直性痉挛、麻痹、瘫痪等。(2)防治饲料中要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尤其保持钙、磷比例平衡,钙、磷比例保持在l~1.5:1。饲料中要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要充足,同时饲料中B族维生素也要有保证,因B族维生素是减少猪破行的一种具有较好效果的营养素。此外,经常给猪喂些晒干苜蓿、红色(*色)沙粘土等,有助于防止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2.风湿性跛行(1)临床症状本病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全身肌肉组织发炎、萎缩的疾病。促使本病发生的因素为潮湿、寒冷、运动不足及饲料的急剧改变等。本病多突然发生,一般先从后肢开始,逐渐扩大到腰部乃至全身。病猪多喜卧,驱赶时可勉强走动,踱行可随运动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局部疼痛也逐渐缓解。体温、呼吸、脉搏基本正常,食欲减退。
  (2)防治水杨酸钠注射液10~20毫升,静脉或肌内注射;安乃近或安痛定注射液10~20毫升,肌内注射;2.5%醋酸可的松注射液5~10毫升(一般加等量的0.25%~1﹪盐酸普鲁卡因),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4毫升(一般加80万~万单位青霉素)做关节腔内注射(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可取得一定疗效。
  (二十一)疥螨病
  猪疥螨为猪皮肤病中最普遍和危害较重的一种,由猪穿孔疥螨虫潜入皮肤所引起的病症。疥螨感染的严重性根据猪群的健康状况而定。如果猪群的健康状态良好,则疥螨的存在危害不大;但是一旦猪群有其他疾病侵扰,疥螨病的危害程度可加重。虽然管理不良与疥螨虫感染的关系密切,但疥螨虫在管理良好的状况下也能发生。严重的疥螨病不但影响增重而且可造成猪只应激,容易染上其他疾病。1.临床症状本病是由螨虫寄生于猪的表皮深层而引起的一种以剧痒为特征的传染病。先发生于猪的眼圈、颜面、鼻部和耳基部颈侧,尔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患部皮屑和被毛脱落,皮肤潮红,可见有渗出液结成的痴皮。严重的患部皮肤出现皱褶或龟裂,食欲不振,消瘦。疥螨虫可在显微镜下检查皮肤碎屑中找到,特别是耳部刮皮。疥螨病容易辨认,当猪群都有疹痒而无斑疹现象时,常是疥螨虫感染的征兆。
  2.防治有效控制猪疥螨病要做到定期驱虫和圈舍消*,妊娠母猪驱虫后才可转入分婚舍,断奶仔猪驱虫后再合圈;新引进猪只驱虫后再入舍;公猪群1年2次驱虫。①l%~2%硫化钾溶液药浴。治疗必须是全舍猪只或整圈猪只同时处理。相隔10天重复l次最佳。②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按说明书剂量,隔7~10天后重复注射。③0.﹪倍特(澳氰菊酯)溶液涂擦患部,1周后再重复1次。④0.5%螨净(嘧啶基硫代磷酸盐)乳剂涂擦患部,l周后再重复1次。⑤1%敌百虫水溶液或0.05%辛硫磷乳液洗擦患部,l周后再重复1次。⑥烟叶或烟梗1份,加水20份,浸泡24小时,再煮1小时后涂擦患部,1周后再重复1次。
  (二十二)直肠脱
  1.临床症状本病是指连接肛门的直肠,一部分脱出肛门之外,又叫脱肛。主要病因是患猪“中气下陷”而导致的。可观察到病猪频频努责,有排粪姿势。直肠脱出物呈圆筒状下垂,初期粘膜颜色鲜红,然后淤血水肿,暗红紫色,表面污秽不洁,甚至出血、糜烂、坏死。病重的猪吃食减少,排粪困难。
  2.防治①提高舍内温度,防止猪舍潮湿及腹泻或便秘。②用温热的0.1%~0.2写高锰酸钾溶液、10﹪高渗食盐水、1%~2%明矾水清洗脱出的直肠,以针头刺破水肿的粘膜,挤出水肿液,将坏死的粘膜和水肿粘膜剪去,注意不要剪破直肠粘膜的肌层和浆膜。用药液清洗,送回肛门内,肛门荷包缝合或结节缝合2针。③脱出的肠管如坏死、穿孔,可手术切除。清洗术部、消*、麻醉,于肛门处正常肠管上,用消*的2根长封闭针,呈“十”字形穿过固定肠管,在固定针后2厘米处切除脱出的肠管,结扎止血,于环行的两层肠管断端行全层结节缝合、粘膜内翻缝合,涂抹碘甘油或青霉素粉,拔出固定针,将肠管还纳肛门内。可用2%利多卡因行尾、荐椎硬膜外腔麻醉,以防止努责。术后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1
查看完整版本: 养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