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等级评审时评审员一定提问的问题医生篇
TUhjnbcbe - 2021/3/29 18:08:00

医生:

1.手卫生:都什么时候应该洗手或进行手消*?洗手合格的标准是怎样的?

两前三后

接触患者前、接触清洁物品或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的周围环境后

洗手与卫生手消*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剂消*双手代替洗手。

手消*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清*,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外科手消*,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2.目前病区内有哪些患者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答:根据各科室具体情况,掌握本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基本情况

3.什么叫多重耐药菌?您院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哪几种?您院有哪些多重耐药菌防控制度?病人如果报告有多重耐药菌,你们怎么处理?

答:1、多重耐药菌: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β-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

2、我院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产ESBLS-大肠埃希菌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MRSA等

3、相关制度(见附件)

一、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治措施培训制度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4.发生锐器伤如何报告?发生锐器伤后首先应该做什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

答: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

挤血: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使部分血液排出;

冲洗:流动水充分冲洗;

消*:用碘伏或酒精消*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

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

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报告1:科室主任或护士长;

报告2:院感科,填报职业暴露登记表,科主任签字后报感控科,评估、检测、心理疏导等。节假日报总值班转感控科科长。

5.什么情况下应采集血培养标本?

血培养采血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3.0×10∧9/L(正常粒细胞三叶核居多,如果双叶核或杆状核增多说明感染中*症状,可以通过末梢血涂片发现

4.皮肤黏膜出血

5.昏迷

6.多器官衰竭

7.血压降低

8.C反应蛋白升高

9.降钙素原升高简单讲一下降钙素原的应用

10.突然发生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6.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指征及用法?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定义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注:1.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而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Ⅰ、Ⅱ、Ⅲ类,其Ⅰ类与本指导原则中Ⅰ类同,Ⅱ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Ⅱ、Ⅲ类,Ⅲ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Ⅳ类。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2.病案首页0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附录3。

(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四)给药方案

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7.自然咳痰法采集痰培养标本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答:

自然咳痰法: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漱口,不要刷牙,立即从下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塑料痰盒中。痰量少或无痰的患者可采取雾化吸入加温至45℃的10%NaCl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对于咳痰量少的幼儿,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使其咳嗽,待咳嗽后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标本。

8.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角度,对术前皮肤准备有什么要求?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消*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范围。

手术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做好洗手和外科手消*。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术前0.5—1小时使用抗菌药物、正确备皮—当日、不剃毛、清洗、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等)

9.怀疑手术部位感染时,采集微生物标本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1).对开放性病灶的采集:如眼结膜脓性分泌物、扁桃体、外耳道、手术后切口、导管治疗感染、瘘管内脓液、生殖道分泌物等均属于开放性病灶。应先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表面污染菌,去除旧的分泌物,用灭菌拭子采集病灶深部的分泌物,最好取感染部位下的组织送检。

2)骨和关节感染血行感染最常见。需送抽吸物或组织活检标本同时应采集2-3套血培养,送的组织无论大小,我们有各种规格的组织研磨器,把组织研碎打入血培养瓶,这样组织中间的细菌也会释放出来。但怀疑丝状真菌感染时请注明,因为丝状真菌菌丝会被破坏。我们只切成小块接种。

3)闭锁性脓肿:如淋巴脓肿、肺脓肿、肝脓肿、腹腔脓肿、盆腔脓肿等,对封闭的脓肿常采用穿刺或引流的的方法采样,应在用药前采集,应注意脓液的气味、性状、颜色注意厌氧菌存在的可能。最好床旁接种,如不能,请及时送检。因为厌氧菌可能会在运输途中死亡。不能及时送检应应用输送培养基。

4)引流液标本采集:必须在更换新的引流管时采集

10.医院感染暴发?如何报告?

答:1、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2、处理流程临床科室发现3例及以上院感病例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立即到病房核查,在确认暴发时立即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隔离病人加强消*,同时查找感染源及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3、报告

口头报告:临床科室发现3医院感染病例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3例以上确诊病例时,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卫生行*部门,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书面报告:经核查确诊后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递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置情况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11.医院感染率是多少?医院感染是什么?主要的病原体是什么?医院感染的依据是什么?怎样上报?

答:请各科室根据感控科每月下发的质量汇总情况,掌握本科室具体情况,掌握院感诊断标准,诊断不清的,经科内院感管理小组讨论,确定后通过院感软件上报感控科。

1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哪些?(卫生部的四个技术指南之一)

气管插管:如无禁忌,患者应采用床头抬高30-45度体位,且尽可能采用无创通气;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重复使用的呼吸机管道、雾化器须灭菌或高水平消*。呼吸机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对危重病人须注意口腔卫生,实施正确的口腔护理。(半卧位、手卫生、口腔护理、无菌操作、尽早拔管等)

1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哪些?(卫生部的四个技术指南之一)

采用连续密封的尿液引流系统;悬垂集尿袋并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冲洗膀胱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限制导尿管留置时间、插入时使用无菌技术、保持密闭引流、尿常规定期(1周)送检等)

14.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卫生部的四个技术指南之一)

血管内置管:开展血管内置管的使用、维护及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培训;保持插管部位清洁,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敷贴;血管导管的三通锁闭阀要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每日评估,及时撤管。(留置导管术时采用大手术铺巾、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则等)

15.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小组是怎么进行活动的?活动的内容都有什么?小组成员都有哪些同志?医院感染?。

质控活动的进行(每月一次)医护协同(质控组成员)。

一、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半卧位、手卫生、口腔护理、无菌操作、尽早拔管等)、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术时采用大手术铺巾、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则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限制导尿管留置时间、插入时使用无菌技术、保持密闭引流、尿常规定期(1周)送检等)、手术部位感染(术前0.5—1小时使用抗菌药物、正确备皮—当日、不剃毛、清洗、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等)、透析相关感染(无菌操作、手卫生、皮肤消*)等。对以上感染采取措施积极预防与控制。

二、手卫生:规范洗手,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抓手卫生两前三后的落实,定期调查依从性,算依从率,做好分析)。

三、多重耐药菌株的控制措施:发现、报告、登记、消*隔离、规范治疗。

四、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报告、登记、聚集病例的发现、报告、规范治疗(依据病原微生物送检结果)。

五、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分级、手术切口分类、病原微生物送检。

六、无菌操作正确执行监督(如换药、各种穿刺等)。

七、职业防护。

八、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九、消*隔离制度的落实

16.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核对清单和“拔管指征评估单”由谁来填写?

管床医师

一、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耐药菌并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医院感染报告卡报控制科。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存在多重耐药菌的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上,医院感染控制科。

3、医院感染控制科:医院内网上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接到微生物实验室报告后填写《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登记表》及《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个案表》,到临床科室进行调查、反馈,将报告表填写完整,并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和感控护士(护士长)应积极配合。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医院手卫生制度》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剂。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

10、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处理。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三)监督、处罚

感染控制科按照检验科报的《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登记表》上的情况到科室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个案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请科室负责人签名。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调查,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科室不执行MDRO控制措施的,由感染控制科按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处罚,没有认真落实MDRO医院感染暴发,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治措施培训制度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工作,使全院医护人员都掌握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多重耐药菌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强化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控意识,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防控相关国内外新观点、新方法,制定全院在职人员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制度如下:

一、培训范围:各临床、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工勤人员、保洁人员

二、培训实行签到,值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培训的有科主任负责培训。

三、由感控办与微生物实验室联合负责培训与考核。

四、内容:

1.各临床、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培训多重耐药菌控制相关法律、法规、指南、标准;感染危险因素,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相关的消*、隔离方法、防控措施。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消*隔离、手卫生、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2.工勤人员、保洁人员

培训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所处环境的消*、清洁流程、医疗废物处置、手卫生知识、个人防护的相关知识的培训。

五、培训方法:科内培训,集中观看视频,院感科、微生物实验室分专业集中培训等。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1.在医院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多重耐药菌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指导全院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

2.针对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审议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3.研究、协调解决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拟定多部门对细菌耐药情况的防控对策和联合干预措施。

4.组织对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多重耐药菌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和防控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组织开展多重耐药菌管理专项治理。

5.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研究持续改进措施。

6.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保持信息通报渠道畅通,定期通报多重耐药菌形势和防控工作状况。

二、联席会议的组成

联席会议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组员: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药械科、医教科、护理部、ICU、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儿科负责人。

三、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机构

联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负责了解、掌握并通报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状况,分析研究多重耐药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向联席会议提出对策建议,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

四、多重耐药菌管理——各部门分工

1.微生物室负责检到多重耐药菌即报临床科室和院感科;

2.院感科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病人消*隔离措施;

3.临床科室逐条落实消*隔离措施,科室质控小组和院感科检查落实情况。

4.微生物室每季度将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械科;

5.药械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6.院感科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有检验科、药械科、医教科、临床科室等多部门参加的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席会议,各部门通报相关信息,对存在问题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做到持续改进。

附:联席会议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王文正

成员:吴学英刘玲尹英杰周淑芳李志超

张铭(徐慧彦)田红丽李建霞安玉才陈红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等级评审时评审员一定提问的问题医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