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护师基础测试题
TUhjnbcbe - 2021/3/31 11:16:00

宣肺散寒,化饮止咳。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9克麻*12克生姜12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3克大枣7枚半夏9克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分三次温服。

方中麻*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用法]麻*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方证]1.麻*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漉漉,咽喉不利或疼痛者。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于者。[现代应用]1.以喉中痰鸣漉漉、哮鸣、喘鸣为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哮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脓肿、腺病*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空洞型肺结核等。2.其他如白喉、扁桃体炎、滤泡性咽炎、口腔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结核性胸膜炎等也可运用本方。[经验参考]

“喉中水鸡声’’是本方应用的特征,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此症。从名医的经验来看,似乎都以此方证为必见。如曹颖甫治冯仕觉,白去年初冬始病咳逆。倚息,吐涎沫,白以为痰饮。诊得两脉浮弦而大,舌苔腻,喘息时胸部作水鸡之声,肺气不得舒畅当无可疑。昔人以麻*为定喘要药,便以射干麻*汤加远志、桔梗,数剂而愈(《经方实验录》)。刘渡舟先生治疗周某,咳喘多年,至深秋及冬令之时始作。发时咳吐白色泡沫痰,喉中气鸣作响,甚则不能平卧,面色黑,舌苔白滑,脉沉弦。处方:麻*10g,射干10g,紫菀6g,款冬花6g,半夏12g,生姜12g,五味子3g,细辛6g,大枣7枚。同时记载—王姓男子。亦久患喘促,冬季寒冷时发作尤为严重。晨起漱口时常呕吐痰涎盈碗,清稀如鸡子白,夜卧则喉中漉漉作响,口干,两眼周围出现黑圈。舌质淡胖,昔白润,脉沉弦而滑。用射千麻*汤加干姜、甘草,一剂喘咳减轻,呕吐止。将方中干姜加至6g(原用3g),二剂而安(《经方临证指南》)。

吴考榘先生治疗土某,咳叶涎沫,甚或气喘,胸有痰声,冬天易作,已有多年,近来人春未解.有时腹痛,便不易解。舌苔微腻,脉息弦滑,与《金匮》射千麻*汤加味,处方:射干,净麻*,洗半夏,细辛,五味子,炙紫菀,炙冬花,鲜生姜,川厚朴,全栝楼。三剂,咳喘都减,腹痛亦因便解而平。同时治周女,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遇寒即作,已有多年。脉息微弦,舌苔微腻,乃感寒引及伏饮泛滥,治节为病。与射干麻*汤合苏葶法。处方:射干,净麻*,细辛,五味子,洗半夏,炙紫菀,炙冬花,苏子,鲜生姜,红枣,葶苈子。一剂即减,陶剂痊愈。“喉中水鸡声”,曹颖甫认为是“呼吸之气引胸膈之水痰出纳喉间,故喉中如水鸡声,格格而不能止”。其实,喉中水鸡声是一种形象比喻,其真正日的无非是提示呼吸道狭窄和分泌物增多而已。麻*可解除呼吸道痉挛,射干能减少呼吸道分泌。除了上述的典型方证外,历代医家们都对本方的活用作厂不同程度的发挥。如叶天士治疗一肺痿病人,5月自北方到南方,湿蒸受热,夜坐而又着凉。初起寒热,本属轻邪。某医竟用滚痰丸下夺,致使表邪闭结不出。肺痿音哑喉瘪,咽物艰难。仿徐之才轻可去实,用有气无味之药。处方:炙麻*,射干,囫囵滑石,连皮杏仁,大力子,蝉衣,生甘草(《叶天士医案精华》)。丁甘仁先生治疗闻某,因外感风寒,袭于肺胃,膏粱厚味,酿成痰浊,血瘀凝滞,雍结肺叶之间,至成肺痈。是以咳嗽气粗,痰秽如脓,胁痛难于转侧,振寒发热,舌苔白厚而腻,脉象浮紧而滑。病来涌急,非猛剂不为功。急仿《金匮》射干麻*汤合皂荚丸,一以散发表邪,一以荡涤痰浊。处方:嫩射干,净麻*,嫩紫菀,甜葶苈,苦桔梗,光杏仁,象贝母,生甘草,生苡仁,冬瓜子,川郁金,皂荚末(蜜丸,吞服)。二诊时,汗出寒热已解,咳嗽亦减轻,而痰浊腥秽依然,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小溲短赤,苔腻,脉滑数,胶粘之痰浊,蕴蓄之瘀湿,结于肺叶之间,一时难以肃清,宜制小其剂,蠲化痰浊,清肃肺气,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处方:嫩射干,炙紫苑,生甘草,生苡仁,冬瓜仁,桃仁泥,光杏仁,嫩前胡,净蝉衣,象贝母.橘红,橘络,桔梗(《了侨仁医案》)。于氏还治一肺胀病人,虚满而咳喘。因肺为至高之位,位主上焦,职司清肃,寒客于肺,肺气壅塞,清肃之令,不得下行。先哲云:“喘咳之为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肺仑之实喘,拟温肺散寒.射干麻*汤加减。如属寒包热者,则川麻杏石甘汤治之。处方:净麻此,嫩射干,仙半夏,炙冬花,栝楼皮,清水炒枇杷叶,桑白皮,薄橘红,川贝母.牛甘草,光杏{:(《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第一辑》)。《类聚方广义》载用射干麻*汤治疗久咳不止,或产:后喘咳颈项生痰病,累累如贯珠者,去细辛、五味子倍射干,加皂角子有效。本方是宣肺下气,化痰除饮的方剂,在结构和功效上与小青龙汤相似,都能治疗寒饮射肺的咳喘,痰多、色清、质稀,倚息不能平卧。但相对来讲,小青龙汤外寒内饮皆偏重,以邪实为主;射干麻*汤则内饮较重,且病势相对来讲缓和一些,属病实人虚。小青龙汤由于水饮肆虐,故变证繁多,上下侵扰。而本方却属痰饮阻肺,症状较局限于咽喉、气管和肺部。尽管这样,二者的区分还是很难的。从药证上来看,本方射干、紫菀、冬花都有利咽散结、下气宣肺的功效,只是寒温不同而已。本方所适用的患者,平素就多见咽喉不利、肿痛或感冒前鼻咽热燥等射干药证;和舌红唇暗、咳嗽、水肿、不易出汗等麻*体质。而小青龙汤中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可以温肺散寒、解表平冲。所以对于发热、恶寒、胃寒、胃痛、肺寒吐涎+心悸或肢体疼痛等证,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本方中之麻*、射干两味药,就如同小柴胡汤中的柴、芩一般,有相反相成之功。所以为方中主药。笔者常用射干、麻*、细辛、半夏、连翘、马勃、僵蚕治疗外感表证而咽痛明显者。紫菀、冬花这一药对,无论在经方中,还是现代配方中,都是常用的组合。《卫生易简方》单用紫菀治疗“肺伤咳嗽”,《千金要方》两味药同用治疗“三十年咳”,从这些记载来看,这两味药是有补肺、润肺作用的。所以《千金方》中的杏仁煎、射干煎、款冬煎等都是以这一药对为基础加减而成。以药测证,射干麻*汤证应该还见到鼻咽干燥.胸胁支满、痰稠色*、咳唾脓血、眩冒心悸、气短痿蹶或咳则遗泻等证。另外,《千金》补帅汤即由本方加味而成,由于该方具有散寒化饮、和益肺气、平咳喘的良好疗效,临床对于一些表证不太明显,但却久咳不愈的年老患者,疗效颇显。方为;射干、麻*、紫菀、冬花、干姜、五味、细辛、桂心、杏仁、半夏、甘草、人参、苏子、桑白皮,水煎,日三夜二服。原书主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ml,不能食饮。[原文点睛]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七篇第六条)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大枣七枚。[注论精选]张路玉: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风寒入肺之一验,故于小青龙方中,除桂心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而加射干、紫菀、款冬、大枣。专以麻*细辛发表、射干五味下气、款冬紫菀润燥、半夏生姜开痰,四法萃于一片,分解其邪,大枣运行脾津和药性也(《张氏医通》)。

胡希恕: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的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相同,而侧重于上气痰呜者(《经方传真》)。浅山宗伯:本方用于后世之哮喘。水鸡声占—,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射干、紫菀、冬花利肺气;合麻*、细辛、生姜之发散;与半夏之降逆,五味子之收敛,大枣之安中,而成一方之妙用。比西洋合炼之制药,.较胜多矣。故恩师和田曰:本方用于急性肺炎,大势解后,有妙效(《勿误药室方函口诀》)。高学山:此即前小青龙,并越婢汤之兼证也。小青龙汤为肾中水寒之气上犯,越婢汤为胃中燥热之气上蒸。本方足手太阴阴阳两虚,合子母而两吸之。遂令水土之邪,交并于清虚,肾中浊阴,胃中浊阳,双起而乘之,而成稠粘*滞之痰。呼吸激之,则有声矣。此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之应也。盖因手太阴之阴阳两虚,故以凌冬弩芽,从大寒中生具生阳之气之款冬花,挑动其阳神;以润软柔宛,而善于补血之紫菀,深滋其津液;因肾家之浊阴上泛,故以细辛、五味子温敛下焦;因胃家热气上侵,用半夏、麻*降散中焦;射干多节,而性尤专于祛湿,故以名汤,是取其走肺,开拓其痰气之意明矣;再加辛甘发散之姜枣为佐,则肾胃之逆下消,肺中之满外泄。其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有不帖然自静者乎。此比前小青龙条无躁证,故去干姜。尤风因,故去桂芍及石膏尔(《高注金匮要略》)。

射干麻*汤应用体会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射干麻*汤组成:射干三两,麻*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约合现代的25克),半夏半升(约合现代的65克),大枣七枚。

咳而上气,是咳嗽与气逆而喘,此喘鸣声像是喉中有一种水鸡鸣叫的声音,如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较严重咳嗽气喘病人的喉中痰鸣声,是痰阻气道,痰气相击造成的。射干麻*汤临床上主要用于外寒内饮的“寒咳”,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等,特别适用于痰气互结,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喘急,排痰困难,喉中痰鸣较为明显的病证,这个方子对于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较重,饮重于寒,或没有表证的咳嗽痰喘都可以应用。

射干麻*汤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款冬花、生姜、大枣而成。方中射干消寒痰,散结气,降逆气而主咳逆上气。射干配伍麻*主要是温化寒痰所致的气逆咳喘,消除咳而上气,痰气互结而产生的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半夏、细辛温化寒饮,涤痰降逆气。紫菀、款冬花为《神农本草经》的中品,温而不热,润而不燥,寒热皆宜,是温化寒痰常用的对药,紫菀化痰力强,款冬花止咳力胜,紫菀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款冬花顺肺中之气,又清肺中之血,二者常相须为用。用生姜在于宣散表邪,散水气,因为去掉桂枝以后,生姜还有一定的发散外邪作用,同时也能散水气。五味子酸收肺气,收敛麻*、细辛之过散,大枣安中扶正,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平喘、散寒之功。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1岁零8个月。年10月20日初诊。半月前,患者受凉感冒发热,肌注退热针2天,热退后出现咳嗽,继之喘息,喉中有痰鸣声,不吃饭,阵阵哭闹不安,在医院诊为喘息型支气管炎,静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细辛脑7天,效不明显。诊见:精神差,阵阵咳嗽、喘息,夜间咳嗽、喉中痰喘较重,无发热,纳差,无汗,二便可,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腻滑,望食指络脉浮露暗红,未超过风关。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喘鸣音和痰鸣音。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兼太阴痰饮上逆之证。方拟射干麻*汤加味:射干6克,炙麻*6克,细辛3克,冬花6克,清半夏6克,紫菀6克,五味子6克,茯苓6克,干姜6克,红枣3枚(掰),生姜6克。3剂,日1剂,水煎取汁1日分数次服完。

二诊:咳嗽、喘息痰鸣明显减轻,欲食,哭闹明显减轻,继服2剂,痊愈。

按:本案患儿因外感治之不当,表证未罢,里又停饮,泛而为痰,寒饮郁肺,痰阻气道而为诸症。故方拟射干麻*汤解表散寒,降逆化痰止咳。加茯苓“主胸胁逆气”(《神农本草经》),以加强化痰饮、降逆气之功。加干姜是因为患儿夜间咳痰喘较重,又不欲饮食,为阳虚饮重之象,干姜既能温中阳,又能温上焦肺阳而散寒化饮,加之使寒饮化,不致上逆则咳喘止。由于小儿喂药困难,可以想办法频频喂服,一天之中能将1剂药服完就可以达到目的。

射干麻*汤方治疗多年顽咳医案

射干麻*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原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一般认为外寒内饮,寒饮伏肺是本方证病机所在。《方函口诀》云:“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因此咳嗽气逆喘促,喉中痰声辘辘是方证识别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小青龙汤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异同比较分析。根据方证对应的药证原则可知,前者主要含有射干、紫菀、款冬花,因此肺气上逆证症状较为突出,如咳喘气逆,喉中痰鸣等;后者含有麻*、桂枝、白芍等,因此风寒束表证症状较为突出,如恶寒,鼻塞,流清涕,头痛,后背疼痛僵硬等。两者均含有麻*、细辛、五味子、半夏这四味药,因此两者都有“寒咳”症状,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如手掌大等。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对两者之间的鉴别关键作了点评,“以上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此其大较也”。南京中医药大学*煌教授将小青龙汤的典型指征归纳概括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即清涕滂沱,咳痰清稀量多。笔者也发现,只要能在两者之间准确鉴别,治疗寒饮伏肺证的咳喘往往收效迅速。

兹举射干麻*汤治疗多年顽咳医案一则。

仇某,女,56岁。年2月18日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冬季出现咳嗽,咳白黏痰,之后每年冬季发作,油烟刺激后加重,严重时呼吸困难,喉间痰声辘辘,曾在当地卫生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予解痉、祛痰等治疗(药用氨茶碱、盐酸氨溴索)后咳喘痰鸣缓解不理想,寒冷、油烟刺激后频繁复发。近2月来因咳喘加重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胸闷憋气,咳喘气急,咳白黏痰,咳声重浊憋闷,吸冷气、油烟,进食呛咳后明显加重,喉间痰鸣音较重,咳甚时头胀头痛,胃口、睡眠尚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脉沉。

因患者无鼻塞清涕、后背僵硬不适,故考虑头胀头痛为咳嗽剧烈所致,并非风寒束表证,从而排除小青龙汤证。患者呼吸困难,喉间痰声辘辘,咳嗽,咳白黏痰,冬季发作,油烟刺激后加重,这是典型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因此断定为射干麻*汤证。中医诊断:喘证(寒饮伏肺,肺气不降)。治以温肺散寒,化饮止咳。拟射干麻*汤原方。处方:射干10克,生麻*6克,半夏12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生姜小鸡蛋大,红枣5枚(切开)。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1日二诊:患者服上方1剂后咳喘明显减轻,3剂服完咳喘、闷憋、痰鸣、头痛诸症悉除,疗效之迅速大出患者意料,遂停药。嘱咐患者自备数剂汤药于家中,病情复发后随即服用。之后寒冷、油烟刺激后也未再发,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云:“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即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如《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亦咳矣。”《医学心悟》亦指出:“肺体属金,襞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痰热)等病变。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至于肺脏自病的咳嗽则多为因虚致实。

咳嗽辨证当分外感内伤,外感新病属于邪实,治应祛邪利肺;内伤久病多属邪实正虚,治应去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须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一症,大家多以宣肺化痰治之。但久咳不愈者,实令医者棘手。笔者认为,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的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久咳多与脾肾二脏气机不利有关,中焦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蕴而生痰;下焦摄纳失司,水气上逆犯肺均可令人久咳。在治疗久咳时,除应用宣肺降气,化痰止咳法以外,还需佐以调理脾肾之品。

故用麻*、射干辛开苦降,桑白皮、桔梗宣泄并用。辅以炙紫莞、炙冬花润肺化痰,沙参、麦门冬养阴清肺。佐以生苡仁、冬瓜子、车前子上清肺热化痰,下利肠胃之湿以降逆。全方共奏宣肺降逆,化痰止咳之功。在门诊治病运用时,疗效深受病人称赞。

射干麻*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治疗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发作咳喘,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内源性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极为相似。笔者临床体会:以该方为主加减治疗寒饮型咳喘,在改善咳、痰、喘,控制感染等方面疗效可靠。该方以射干、麻*配伍,宣肺利咽,降逆平喘;细辛配伍生姜,辛温发散风寒,针对肾之邪实,细辛入少阴温逐饮邪;合五味子同入肾脏固敛逆气,镇咳平喘,散中有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与异丙肾上腺素有相似的作用,可显著松弛支气管痉挛及抗组胺,也有不少实验和临床证实麻*、细辛、五味子协同平喘,因而能减缓以至消除喉中痰喘哮鸣;紫菀、款冬花、半夏温润降逆,化痰涤饮;大枣和中顾护胃气;全方宣肺散寒,化饮降逆,消痰利咽,通过整体调整来治疗寒饮型咳喘,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剂量使用细辛可抑制呼吸中枢,对肾脏有一定的*副作用,慢性肾病患者服用较大剂量的细辛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临床对慢性肾病患者一定要掌握好细辛的用量。麻*的作用是发汗解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碱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而使心跳加快,故麻*的用量不可过大。另据现代药理研究用五味子油(10~15)g/kg给小鼠灌胃,10~60min后出现呼吸困难,运动减少;小鼠口服其种子挥发油0.28g/kg后,呈抑制状态,呼吸困难,共济失调,1~3h全部死亡。mg/(kg·次·d)灌胃连续30d,对小鼠的生长、血红蛋白量和主要脏器的组织状态均未见明显的影响,可见五味子*性与其剂量相平行,故临床应用五味子要严格控制药量及用药时间[1]

中医认为,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失于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关于喘证的病因,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中包括了由寒痰郁肺引起“呼吸之息,不得宣畅”的喘证。关于寒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感寒邪,客于脏腑或者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而生内寒,或两者兼而有之,影响脏腑对水液的气化,使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以致水液停聚而产生痰饮。寒邪与痰饮交阻,肺气壅滞,故见胁肋胀满,肺气上逆,故见喘促,痰阻气道,气触其痰,故见喉中痰鸣如水鸡声。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曰:“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水鸡,即青蛙,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声不绝,有如蛙鸣。这两句话所描述的即临床所见的喘证症状。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方用射干麻*汤。该方由共9味药组成。射干消痰开结,麻*宣肺平喘,生姜、细辛散寒行水,紫菀、冬花、半夏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安中,调和诸药。

2验案举例患者,女,51岁,因“突发呼吸困难半小时”急诊收入我科住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入院当时给予琥珀氢化可的松、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及其余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后,病情迅速缓解,喘促停止。患者自诉平素长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晨起胸闷、咳嗽、咯痰,半小时内能自行缓解,近日有受凉病史。入院第二日起,每日晨起胸闷不适、咳嗽、咯痰、微喘,痰液色白质稀。根据中医四诊,患者面色淡白,形体偏胖,畏寒喜近衣被,无汗,发作时胸闷不适、咳嗽、咯痰、喘促,咳吐白色泡沫痰,痰液清稀易咯出,受凉后症状加重,甚则呼吸困难,唇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微渴,不喜饮,舌淡苔白,脉沉细,属中医诊断的喘证。患者面色淡白,形体偏胖,畏寒喜近衣被为素体阳虚,肌体失于温煦的表现,阳虚气化不利,故产生痰饮,平素亦见胸闷、咳嗽、咯痰,加之近日外感寒邪,客于脏腑,内外合邪,更致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痰饮更生,寒邪与痰饮交阻,肺气壅滞,气机失调,血脉不畅,故见呼吸困难,唇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咳痰清稀。口微渴,不喜饮,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寒邪与痰饮内停的表现,故辨证为寒痰郁肺。治宜宣肺散寒,降逆化痰。方用射干麻*汤加减,具体如下:射干15g,麻*15g,生姜15g,细辛3g,紫菀15g,冬花15g,五味子15g,半夏15g,大枣30g,陈皮15g,茯苓15g,苏子15g,白芥子15g,莱菔子15g,上数味药水煎服,水量以刚好淹没药物为度,开后15min取药,每次口服ml,1日3次。服上方后第一日,患者即感晨起胸闷,气促症状明显减轻,咯痰量减少,服上方后第二日,晨起胸闷、气促、咯痰症状消失。继续住院治疗3日后出院,出院后予口服β受体激动剂及少量糖皮质激素吸入维持。按语: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其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或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与中医学中所描述的突然发生的呼吸急促,喉中如水鸡声,甚则唇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缓解时一如常人的症状如出一辙,亦即中医学中的喘证,故可按喘证辨证论治。其中以喘而胸满,倚息不能平卧,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兼有面唇青紫,畏寒,舌苔白滑,脉沉细为表现者属寒痰郁肺证型,治当温化痰饮,降气平喘。射干麻*汤中以生姜、细辛温化痰饮,射干麻*降气平喘,方中其余药物能降气化痰、收敛肺气,故适用于寒痰郁肺之喘证。上述验案中加入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意在增加燥湿化痰,降气快膈之功效。


  [临床经验]许先生经方医案系列--射干麻*汤案、发表温肺法

刘某,女,53岁,初诊日期:9年9月12日。主诉:呼吸困难3周。3周前因受凉引起呼吸困难,伴咳嗽,无痰吐出而有痰声,多次服中西药收效不佳,刻下仍喘咳,咽痒,有汗不渴,尿*而少,大便不干。听诊双肺无哮鸣音,舌黯淡苔白润,脉沉弦。此阳虚鼓动无力、痰饮伏肺而喘也。射干麻*汤去五味子加附子:射干20,麻*30,生姜60,大枣20,细辛30,款冬花20,紫菀20,制半夏20,制附片50先煎。3付煎服,喘咳咽痒诸症均愈。按:《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该方对寒饮犯肺的喘、咳、哮均有效。本例病人体质弱,喘咳时可闻及痰声而不能将痰吐出。舌黯淡苔白润脉沉弦而阳虚寒饮可知,《金匮》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便软不渴而无热可知。尿*而少,为阳虚气化不利、寒饮郁遏所致,切莫误认为里热。射干麻*汤去五味子以发表温肺化饮,加附片50克以扶阳散寒、鼓动阳气温化痰饮,切合病机,3付痊愈。又按:本案属发表温肺法。《灵枢·五邪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临床上常见因外感风寒而出现喘咳者,因此,发表温肺法是治疗寒邪犯肺或风寒束表、寒痰阻肺所致喘咳的一大类治法,这类经方较多,有麻*汤、麻*加术汤、桂枝麻*各半汤、小青龙汤、射干麻*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若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者可选麻*细辛附子汤化裁,若素有痰饮伏肺而感受外邪致喘者,可选温化痰饮名方苓桂术甘汤合用三拗汤化裁,或径直用小青龙汤原方原量。

小青龙汤射干麻*汤和厚朴麻*汤之异同

这三张方皆可用于咳喘病的治疗,那么如何区别使用呢?从这三张方子的药物组成不难发现:麻*,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是其共有的,按照经方医学的思路,这五味药应该是这三张方的方根!或者我们也可以将这五味药理解为三张方子的基础方.小青龙汤乃是由上述的基础方再加桂枝白芍甘草而成,谱即桂枝汤合麻*汤去杏仁再加姜辛味夏而成,治外感风寒而内挟寒饮而表现为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满,或喘(40)以及咳而微喘,发热不渴者.(41)射干麻*汤则是基础方干姜换作生姜,再加射干紫菀冬花大枣而成,,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此方中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则尤长于清痰泻火以利咽喉,,其病机亦为外邪内饮而致咳逆,,从上述小青龙汤证之或然证那么的多来看,彼方的病变范围乃是以水饮蕴肺而又为外寒束之为主而波及于胃汤等处,故其见症多端,而此方证则局限于呼吸道或者说是咽喉部位,其内饮的程度没有小青龙证的那么严重,所以去干姜之温阳以化饮,此处之咳逆上气的程度要比小青龙汤证明显,而喉中水鸡声的描述正是为了点出其咳逆上气的严重程度了.那么为何这里要选用生姜呢?笔者以为应该是为了利用生姜的散,,与方中的麻*有协同作用.加用射干,之苦寒乃是在于消除咽喉局部之炎症,此炎症是由于外感寒邪束遏内饮纠葛不解所致,而其郁结又未至于引起烦躁的程度,故不用加石膏的方法.换句话说,,这里的热还是一种局部的现象,只需要麻*生姜之辛以散之,稍佐射干之苦寒可避免过用辛温而导致的炎症扩散.且生姜与大枣相伍更有扶正调中之妙.厚朴麻*汤则是基础方加厚朴杏仁石膏小麦而成,主治咳而脉浮者,(亦即小青龙加石膏汤去桂芍加朴杏而成),去桂芍之偏于走表,加朴杏之善治喘满而偏于走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该是此时的病变趋势渐由表而偏重于里的缘故,更辅以大量这浮小麦以养心气而扶正气,和前二方一样,本方一样适应于外邪内饮所致之咳喘逆满,与前二方的不同之处是:本方所治更偏重于喘满者,另外本方中用有石膏,故可推测当有烦躁等热象的存在..以上三方中,麻*的用量在9--12克之间,而五味子的用量则在12--14克之间,,我想这绝非偶然的现象.

《伤寒论》:小青龙汤

麻*(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若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9克;微利,去麻*,加荛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加杏仁(去皮、尖)9克。

方中麻*、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伤寒论》

射干麻*汤

射干9克麻*12克生姜12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3克大枣7枚半夏9克

宣肺散寒,化饮止咳。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分三次温服。

方中麻*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汤

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厚朴9克麻*12克石膏9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6克

治咳而脉浮者。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毫升,温服毫升,一日三次。

《金匮要略》卷上

经方临证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护师基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