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腹部中线旁开四指、肋骨下缘的位置,有一个叫腹哀穴的穴位,按揉此穴可以加速肠胃蠕动。而胃蠕动的变快,不仅能缓解消化不良、便秘等肠胃不适症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对于胃病的预防、治疗来说都很关键。
方法:把手掌放在肋骨下缘,略微外翻,用掌指关节骨头部位沿着肋骨边缘来回摩擦。按摩时最好不要隔着太厚的衣服,否则会影响效果。
肝经的4个保健穴
1、大敦——闭经、痛经、崩漏、月经量多,更年期综合症(肝气郁滞)等;
2、行间——心烦失眠、牙痛、口腔溃疡、舌尖长泡等心火旺症状;
3、太冲——头晕目眩,心慌失眠,爱生闷气、脾气暴躁,月经不调等;
4、中封——精血不足,脚软无力,小便不利等。
在家动一动,打通“长寿三关”,补肾壮阳,气血充盈,预防中风、老年痴呆
在我们身上有3个部位,被称之为长寿三关。打通第一关能补肾壮阳;打通第二关能气血充盈;打通第三关,有利于预防中风、老年痴呆、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等。那么如何才能打通这三关呢?
1、尾闾关
尾闾关位于后腰长强穴上方、腰带下方的两侧,约一个手掌大小的区域。
尾闾关相当于人体的底盘,起着重要的承托作用,如果它的位置发生改变,往往会影响五脏六腑,出现一些气血的紊乱。不仅如此,尾闾关还保护着生殖系统的健康。
然而中老年人尾闾关中的元气会不断减少,我们可以每天从上往下推尾闾关,有助于催生元气,延缓衰老。
2、夹脊关
夹脊关位于以至阳穴为中心约一个手掌大小的区域。它主管气血,如果发生淤堵,容易影响心、肺、胃的血液循环,打通它可以促进气血充盈。
经常低头玩手机,很容易引起后背的疼痛,时间长了,夹脊关就容易堵上。这里有3个动作可以帮我们疏通它。
①开门式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想象面前有一扇门,双手平伸握住门把手向后拉,直到手臂极限,保持5秒,反复5次即可。
②抻背式
双手交叉搭住肩膀,以含胸动作向一侧转身,看脚后跟的位置,再转向另一边,反复做5次。
③拨刀式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左手半握拳,拇指抵住夹脊关。右手扶住脖子,然后低头向一侧转身,转回时抬头朝斜向上方向看,左右轮换做5次。
3、玉枕关
玉枕关位于脑后玉枕穴周围。平时多沿此处向下顺推,有助于缓解头晕、头疼、健忘、中风、老年痴呆等。
或者平躺在床上,双手抱住脖颈,抬腿做蹬踩动作,叫做踏步摇头法,可以同时疏通三关。
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是3个非常重要的部位,打通三关能舒筋活络、缓解疲劳,促进气血通畅,还有利于预防疾病。
健脾养胃,供应和运行气血的源头!只要6个特效穴位
足阳明胃经——健脾养胃,促进人体自我消化
大家都知道胃主消化,把食物消化掉,而且在中医讲胃为后天之本,就是日常的饮食营养都是靠胃来供应。所以,胃是很重要的。但是讲到美容呢,就要从面部来讲,面部气色不好、皮肤容易松弛、容易长痘痘、容易脸色苍白以及气血供应不上,可以从胃经来调整好。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命之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生病没关系,只要能吃便有希望康复。但是假如有一天食欲不振,吃不下去东西,或者是根本就不想吃东西了,事情就难办得多了。当一个人胃气不在,吃不下去东西,营养来源渠道也就中断了。
生活中我们看见过这样一些女孩儿,身材苗条,眉目清秀,但吃得很少,有时候还经常忧郁,晚上睡不着,指责两句就能哭鼻子。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80%都有脾胃问题。
还有些女孩儿吃得很少,突然一下就胖得惊人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中医说,思伤脾。脾胃是彼此相和的,这种感觉与我们常说的肝胆相照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脾伤得太重,就会存湿,湿气一多就会直接阻碍血液的流动速度,当然也就影响了胃气。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忧伤、生气就会出现胃不舒服,有的吃不下去饭,有的玩儿命吃饭,这都是脾胃功能不和谐状态的表现。时间长了,胃部功能就不好了,再严重者就可能会导致脾胃器机紊乱或者胃溃疡,更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或者胃癌。
中医传统医学认为,在人体上共有十二条经脉、八条奇脉,循环运行于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针灸理论正是基于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十二经脉以其主导的脏腑功能为主命名,胃经就是十二经脉中的一条,全称为“足阳明胃经”。胃经是分布在人体正面的一条很重要的经脉。
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是对消化系统来说非常重要的穴位。
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得黑、*。
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
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不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有虚弱、麻痹。
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主要穴位有45个。
其中有这样几个穴位是非常的重要,它们是整个胃部经络上的特效穴位,只要运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技巧就可以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1.厉兑穴
位于人体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厉兑穴”名字的渊源:厉是噩梦的意思,兑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沼泽,厉兑的意思就是掉进了噩梦的沼泽中。所以这个穴位对平时爱做噩梦的人来说特别有意义,对这个穴位施针或按摩,可以缓解每晚噩梦的症状。另外,对于有神经错乱症状的人来说,厉兑穴能够静心安神。
按摩手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攥一攥第二个脚趾,这么一攥,厉兑穴就攥住了,再扭扭脚趾肚,最后用指甲掐脚趾肚。同时把10个脚趾都掐一掐,这对于安眠特别有好处。这样一来,晚上就不爱做噩梦,就该做好梦。
2.内庭穴
内庭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以艾条点燃后对对应脚掌前部的里内庭穴施以温和灸,艾条距皮肤1.5cm,灸至患者感到局部灼热为度。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性腹泻多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而致,表现为肠鸣、泄泻、舌苔垢腻。里内庭为奇穴,艾灸里内庭可振奋脾胃阳气、调理气机、消导积滞、清利湿热,从而恢复肠胃功能,达到止泻效果。内庭穴治疗实火牙痛。
3.陷谷穴
陷谷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
有相当多的孕妇在妊娠后期会出现下肢浮肿,轻度浮肿常常是下午较明显,早晨可消失,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则称为“妊娠水肿”。对于下肢浮肿的孕妇,可让其采用平卧位或下肢略为抬高的体位,然后从足背开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轻柔,手法以按、压、推、摩、轻捏交替混合使用。在按压推揉的过程中,要以陷谷穴为重点。该穴在脚背上第二三趾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按压此处,对颜面浮肿、水肿、足背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
4.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按压解溪穴,反应有局部酸、麻、胀感。同时活动双患肢。解溪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亦可治膝关节炎,对糖尿病、头痛、目疾、精神病也有医疗作用。治疗手腕扭伤最有效的是指压“阳池”。以手腕为中心,往不痛之处弯曲,用拇指一面吐气一面强压10秒钟才放手,如此重复3次。如果是脚脖子的话,指压“解溪”也很有效。指压要领同前,在指压后肿消、痛止。
5.丰隆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丰隆穴的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当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中医讲的痰湿,是指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词,指轰隆打雷,按摩此穴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每天按压1~3分钟。
6.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古今大量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往内按即可;
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最后要说的是,因为我们按摩胃经的主要目的是调节胃肠功能。所以,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按揉穴位了,特别是足三里、天枢这几个重点穴位一定要按到,然后在睡前一个小时左右灸一会儿,灸过喝一小杯水。每天早上7—9点沿着胃经的循行进行敲或者按揉是最好的,这个时间段是胃经经气最旺的时候。
治疗“肩臂疼痛”的五个重要穴位
大肠经在上臂附近治疗肩臂疼痛的五个重要穴位。
1、肘髎穴
: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脊的前缘。
: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揉按肘髎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可预防网球肘。
2、手五里
:在臂部,肘横纹上是3寸,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
:肘臂栾痛。
:手五里位于骨头上,通经活络的作用非常强,尤其能治肩周炎等肩膀上的疾病,按摩时可以圆珠笔端或食指按压,每次3-5分钟。
3、臂臑穴
:在肩部,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痹症,还可以治疗目疾。
:将艾灸条对准臂臑穴,距皮肤2-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对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有辅助疗效;按揉臂臑穴3-5分钟,可以缓解颈、肩部酸痛。
4、肩髃穴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凹陷中。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隐疹等。
:中指与食指并拢,以指腹垂直按压穴位,两肩按摩方法相同,每日早晚按摩左右各1-3分钟,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等疾病。
5、巨骨穴
: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岗之间的凹陷中。
:肩臂挛痛、臂不举
:肩臂拘挛时,可用双侧手的中指指腹揉按患侧巨骨,直至患侧感到热或局部有酸麻感,可缓解症状;常按巨骨穴,可助肩周炎患者上肢上举活动改善。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伤了脏腑功能,也就伤了脏腑的阳气。面对美食,一定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频繁吃夜宵,做到按时进食三餐,每餐进食七、八分饱即可。
出现胃痛或腹泻时,
按摩这些穴位可缓解
大家可以按压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进行缓解。如果怕冷、腹泻、排便颜色浅,可增加艾灸。
中脘穴
定位: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在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具体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这也是常用、有效的一个穴位。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吞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便秘等,此外对一般胃病、胃炎、食欲不振、辅助消化也很有效。
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可以采用以下简单的方法去定义:将自己的手掌竖起,食指、中指与无名指三个手指并拢,这三个手指的宽度基本相当于腹部的2寸宽度。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还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目前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肠麻痹、消化不良、泌尿系统结石、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肾炎、水肿等。
足三里穴
定位:足三里自古以来就是治疗各种疾病以及保健的要穴。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外膝眼在膝盖骨外下方凹陷处。采用以下简单的方法去定义:将自己的手掌竖起,除大拇指外其余的四指并拢,这四指的宽度基本就是3寸。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等消化系统的问题。还有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以及失眠、头晕、膝关节痛等也可用此穴位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腹泻或呕吐比较严重,医院就诊。
春天养背通经络,4招让你远离疾病
春天是阳气升发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提高身体的阳气。那么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情就是,背部的养生。
因为阳气升发,腰部会顺势向背部升腾。而后背连通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如果忽略了背部,就可能出现气血不足、中风等现象。再者,背部有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叫做督脉,是人体重要的阳脉,如果背部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影响身体的阳气。
所以保养好背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背部的奥秘
1、穴位和经络
背部有着身体阳气的总开关,原因在于,背部有一条很重要的经络,叫做督脉,是身体阳脉之海,这个督脉就在脊椎上。
2、背部反射区。
背部有着五脏六腑的反射区,被称为是人体年轻的第二道生命线,所以古人就称:“背部、五脏之附也。
3、背部有膀胱经
人体有12经,其中最大的排*经脉就是膀胱经,位于脊椎的两侧,负责人体内70%的代谢废物和*素的排出,所以背部是很重要的。
背部的保养
1、晒太阳
冬春季节,最适合的就是晒太阳了。冬季阳气内敛,能通过晒太阳等形式来增加阳气。春天阳气升发,太阳积蓄能量,这个时候晒太阳能调动身体的阳气。
虽说冬春季节的太阳不是很火辣,但是还是要注意的,冬天阳光很少的时候,就选择中午的时间段;春天阳光比较大的时候,就选择早上8-9点的阳光、或者下午3点左右的太阳。以阳补阳,也是很不错的噢。
2、滚背部
在地板上垫个垫子,或者选择比较软的床,然后躺下,双腿弯曲贴近小腹,双手抱膝,重心落在背部,,前后摇动,反复滚3-5分钟,滚到北部微微发热的时候,阳气就会自然得发生了。最好就是选择早上滚一滚。
3、夹脊背
夹脊背,最关键就是刺激督脉和膀胱经。
双手交叉向后,掌心外翻,向外,上半身外拱,感觉到后背很紧,也有一点疼,坚持一会儿,然后放松,这种瞬间的紧张和放松,可以激活候备瘀滞的阳气,美食动一动,能够提升自己的阳气,精神每一天。
4、艾灸
艾灸是很常用到的是个辅助养生的工具。如果太阳被叫做天之阳,那么艾灸被称为地之阳。
艾灸补阳同样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艾草本来就属于阳性的东西,还有在燃烧之后,阳性更足。
艾灸后背更有壮腰骨、活经络、行气血、平阴阳等功效。
艾灸背部主要选择的是命门穴、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4个穴位
命门的意思就是生命的门户,就是人的根本,这个穴位是不错的护阳穴位。
取穴方法:命门穴就在肚脐的正后面。脊柱的位置。
身柱穴是身体的擎天柱,受热会促使穴内的气血运转,保健身体。
取穴方法: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肩胛冈高点相持平
风邪入体,这个部位是能很好地报关邪气入侵的。
取穴方法:风门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大椎穴是身体阳气的开关,是一个补阳的大穴。
取穴方法:低头之后,颈椎最高点的正下方,就是大椎穴。
从下往上灸,每个艾灸5-10分钟。需要注意艾灸之后不要马上洗澡需要注意保暖。
总结
春季阳气升发,腰部向背部升腾,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注意。
背部的重要,是因为,背部有重要的督脉、颈椎和反射区。
背部养生,可以通过晒太阳、滚背部、挤背部、艾灸后背四穴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腰酸腿疼,点按合阳穴
如今,不仅上了年纪的人容易腰酸腿疼,白领一族忙了一整天,放松下来也会感到腰腿不适,此时不妨按摩合阳穴。
取穴:找到膝盖背侧的腘(guó)窝,也就是平时俗称为“腿弯儿”的地方,在其横纹的中点处取委中穴,然后在委中穴直下2~3指处即是合阳穴。
具体方法:患者可请家人用力点按合阳穴,使局部出现酸胀感,然后上下按压,直到小腿出现麻感,点按穴位的同时,患者可做轻微晃腰动作,使局部得到放松,缓解腰腿痛。需要提醒大家,点按合阳穴采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叉取穴法,哪边疼就点按对侧的合阳穴,双侧都疼可两边都点按。
人体的“奇穴”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未归属于传统十四经穴,但又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
1、利尿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2.5寸处;即肚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癃闭、淋症、肾炎、腹痛、胃下垂、子宫脱垂。
:直刺0.5-1.0寸,局部酸麻胀痛向下放射。
:治疗尿促留时,用拇指缘按压利尿穴,逐渐加大压力,至一定程度小便畅通无阻,直至尿液完全排出,再停止按压,切勿中途停止用力。
2、提托穴
:位于下腹部,肚脐下三寸(关元穴),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本穴能提托脏腑,治疗胃下垂、肾下垂、睾丸炎、腹痛、腹胀等。
:直刺1.0-1.5寸,留针20-30分钟,局部有酸麻胀痛感;孕妇禁针。
:采用指腹揉按、点按提托穴3-5分钟。
3、气门穴
:在下腹部,肚脐下三寸(关元穴),前正中线旁开3寸处。
: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阴挺、子宫出血。
:直刺0.5-1.0寸,局部有胀痛感。
:大拇指揉按3-5分钟;艾条灸5-10分钟。
人身上藏着5个养生穴窝,失眠、便秘或是腰疼的人,经常按有奇效
随着现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很多人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像是长期失眠、便秘或是腰疼等症状,也成为了困扰人们的常见病症。
但是,你知道吗?在人体的身上藏着5个养生穴窝,若是经常在生活中按压,不仅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而且对于缓解失眠、便秘和腰痛等症状也有奇效!
1.翳风穴
翳风穴也被称为是安眠穴,该穴位位于人体耳垂后方的耳窝凹陷处,该穴位在中医上主要用于治疗耳鸣、齿痛或是口眼歪斜等一系列因风邪引起的疾病。若是在生活中经常按翳风穴,不仅可以防止感冒、缓解晕车等症状,而且对于宁心安神具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提高人体的睡眠质量。
2.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在喉结下方、胸骨凹陷的地方。在中医学上,天突穴主要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气喘、咳嗽等常见的病症。因此,若是在生活中经常按压我们的天突穴,可以有效地宽胸理气,对于缓解咽喉不适或是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3.极泉穴
极泉穴位于我们腋窝中顶点中心经脉处,在中医学上,极泉穴主要可以医治心痛、胸闷或是颈部淋巴结核、腋臭等常见病症。因此,在生活中,若是经常按压我们的极泉穴,可以有效地达到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的效果。不仅如此,经常按压我们极泉穴还可以有效缓解肩周炎,对于哺乳期的女性来讲,经常按压极泉穴还可以促进乳汁的分泌。
4.腰眼穴
腰眼穴位于我们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旁3-4寸左右的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双手向后握拳,放置腰间的位置。在中医学上,腰眼穴主要用于治疗腰痛或是月经不调等症状,因此,在生活中经常按压我们的腰眼穴,可以缓解常见的腰肌劳损或是腰背酸痛的症状,对于调和内脏的功效也具有很好的效果。生活中,长期受到腰痛困扰的朋友,可以尝试着经常按压我们的腰眼穴,对于缓解腰痛具有很好的效果。
5.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我们足底,在足部中间凹陷的地方。在中医学上来讲,涌泉穴可治疗的病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癫痫、便秘或是小便不利等症状。因此,若是长期在生活中受到便秘困扰的朋友,可以试着在生活中经常按压我们的涌泉穴,对于缓解便秘还是会有很好的效果的。不仅如此,若是在生活中经常按压我们的涌泉穴,还可以具有补肾健体的作用,对于治疗失眠或是神经性头痛也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因此,若是在生活中想要养生或是经常受到失眠、便秘和腰痛的朋友,不妨经常在生活中按压我们身上的5个养生穴,在缓解病痛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
人体的“奇穴”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指未归属于传统十四经脉,但又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
1、扁桃体穴
:在颈部,当下颌角直下0.5寸。
:急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
:针尖斜向上扁桃体方向刺0.8-1.2寸,局部酸麻胀痛向咽部放射,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两手拇指揉按双侧扁桃体穴5-10分钟,可缓解扁桃体炎、咽炎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
2、新设穴
:在项部,当第3、4颈椎之间,旁开1.5寸,左右共2穴。
:咽喉肿痛、后头痛、颈项强痛;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枕神经痛、支气管炎。
:直刺0.5-0.8寸;局部酸麻胀痛向后头部放射。
:手拇指点按3-5分钟或艾灸5-10分钟,可治疗颈椎疾病。
3、颈臂穴
:在颈部,锁骨内1/3与外2/3交点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肌腹后缘,左右共2穴。
:上肢麻木、偏瘫。
:沿水平方向直刺0.5-0.8寸。留针20分钟,会有麻电感向上肢远端方向放射。
:用拇指揉按5-10分钟,为治疗上肢麻木的特效穴。
人体的“奇穴”
1、正光穴
:位于眶上缘,眉弓下缘,当攒竹穴与鱼腰穴连线的中点。
:呃逆、眼疾、近视。
:治疗呃逆时,医生两手拇指指尖正对双侧正光穴,以轻到重的力量逐渐加压,局部酸麻胀痛感向头后放射,呃逆即可停止。一般点按3-5分钟即可,重者可长按至10分钟左右;缓解眼疲劳时可随时按摩。
2、上明穴
:眉弓中点垂线,眶上缘下凹陷中。
:各种眼病、近视、复视、白内障、上睑下垂、面瘫等。
:向眶缘直刺0.3-0.5寸。
:用食指指腹揉按上明穴3-5分钟,起到清肝泻火、明目醒神的作用,治疗眼睛各种疾病。
3、外明穴
:位于眼外眦角上3分,眶上缘内方。
:屈光不正,角膜白斑。
:沿着眶上缘内侧壁向内上方刺0.3-0.5寸。
:大拇指或食指指腹轻度力量揉按外明穴1-3分钟,缓解眼疾。
人体的“奇穴”
1、崇骨穴
:位于项不,第6颈椎棘突下。
:咳嗽,气喘、百日咳、落枕、癫痫;现代用于治疗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等。
:斜刺0.5-1.0寸。
:大拇指点按5-10分钟,可以预防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
2、唇里穴
:位于口腔内,下唇粘膜中点,唇外与承浆穴相对。
:口噤、口臭、齿龈肿痛、面颊肿痛。
:直刺0.1-0.3寸;局部酸麻胀痛感向四周放射,一般不灸。
3、颊里穴
:在口腔内侧颊粘膜上,张口,即口角后1寸,与口角相平处取穴。
: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斜刺0.3-0.5寸,局部酸麻胀痛向面部放射;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人体的“奇穴”
奇穴,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奇穴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又称“经外奇穴”,这些奇穴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
1、环中穴
:位于臀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处。
:坐骨神经痛、腰腿膝痛。
:坐骨神经痛特效穴;降血压特效穴;男性前列腺炎、女性阴道炎、尿频等。
:直刺1.5-2.0寸,可灸。
:点按、揉按5-10分钟,每晚一次。
:“腰俞环跳间环中,活络通风并祛风;股膝腰臀麻痛痹,下肢瘫痪亦为功”。
2、里内庭穴
:位于足跖部,第2、3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仰卧,在第2、3趾间,与内庭穴相对处取穴
:惊风、癫痫、胃肠炎。
:直刺0.3-0.5寸,局部酸麻胀痛可向趾尖放射。
:中指指腹揉按3-5分钟,每天2次。
3、女膝穴
:在足后跟,跟骨中央,当跟腱附着部下缘处,左右共加2穴。
:该穴位于足后跟,其外形圆润,恰似女子膝部,故名。
:站立位,足跟上提,在足后跟正中线赤白肉际处,按压有痛感。
:牙龈炎、牙槽脓肿、癫狂、吐泄转筋;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牙周炎、下颌骨髓炎、精神病。
:直刺0.2-0.3寸,局部酸麻胀痛,可放射至足掌。留针20-30分钟。
:艾柱灸3-7壮。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签》:“女膝,奇穴,脚后跟上赤白肉际,针一至二分,灸三至七壮。主治齿槽炎、齿槽脓肿、惊悸癫狂、霍乱转筋。”
人体的“奇穴”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指未归属于十四经脉,又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
1、胰俞穴
:胃脘下俞穴
: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共2穴。
:胃痛、胰腺炎、消渴;现代用于治疗胃炎、胰腺炎、糖尿病。
:直刺0.8-1.0寸。
:指腹揉按3-5分钟,每晚一次。
:用面刮法,刮胰俞穴3-5分钟。
:采用回旋灸法3-5分钟,每天一次。
:胰俞穴是治疗糖尿病的四大金刚穴之一。其他三个穴位是鱼际穴、内庭穴、太溪穴。每晚各揉按这四个穴位3-5分钟,对于糖尿病有很大改善。
2、太阴穴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8寸。胫骨内侧缘。
:脚气。
:直刺0.5-1.0寸,局部酸麻胀痛可向小腿及足底部放射。
:手拇指缘揉按3-5分钟局部酸麻胀痛为宜。
:艾条灸5-10分钟,艾柱灸3-5壮。
3、永红穴
:在手背部,第4.5掌骨基底前凹陷中左右共2穴。
:腰部外伤疼痛、四肢外伤。
:直刺0.3-0.5寸,留针5-10分钟,针感可至手指。
:手拇指缘掐按3-5分钟。
:在此穴位直接刮痧,力求出痧。
中医健康养生之人体小腿部穴位正士穴
正士穴
主要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在足后跟筋的正中央上。
原理及应用发挥:
1.正士穴常配合博球穴倒马并用治背痛效果极好。也可以与正宗及正筋并用成大倒马,加强治疗颈,腰脊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2.正士穴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有效。
3.正士穴能治疗背痛。
董氏奇穴—手食指部奇穴
:董氏奇穴和传统的经络系统不同,董氏奇穴是源于董氏一门针灸学派,系懂氏家传绝学;由于它具有用穴少、见效快的特点,现已广泛流传。董氏奇穴治疗疾病时多以远端取穴为主,即取穴多在四肢,胸腹部穴位仅作刺血。董氏奇穴与前几节讲的经外奇穴亦不相同,经外奇穴是在传统经络系统指导下,未归属于十四经脉的特效穴。
人体手食指部位的董氏奇穴。
1、大间穴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开3分处。
:心悸、心内膜炎、疝气(特效)、膝盖痛、肠炎(特效)。
:5分针,直刺1-2分治疗心脏疾病,直刺2-3分治疗小肠疾病、疝气及膝痛,或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2、小间穴
:食指第一节外上方,大间穴上2分处。
: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等肺系疾病;胸闷、心悸;疝气(特效)、肠炎(特效)。
:直刺0.2-0.寸或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直刺0.1-0.2寸治疗心悸、胸闷;直刺0.2-0.25寸治疗小肠疾病、疝气。
3、浮间
: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2分。
:疝气、尿道炎、牙痛、小肠胀气。
:直刺0.2-0.4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如刺出*水神效。
4、外间
: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2分,两指节距离下1/3处是穴
:疝气、膀胱炎、尿道炎、小肠胀气。
:直刺0.2-0.4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如刺出*水神效。
5、中间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疝气、心悸、膝盖痛、气喘、支气管炎。
:直刺0.2-0.3寸,治气喘、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特效。
:五个穴位的按摩,以大拇指缘掐按为主,每次3-5分钟,每天2次。
:大间、小间、外间、浮间、中间五穴是治疗疝气、肠炎的特效穴,常配合使用。
6、木穴
:食指第一节尺侧,分三等份,取其中央两点就是木穴。
:脾气暴躁、肝火旺盛、胃痛、皮肤瘙痒。
:直刺0.2-0.3寸。
:大拇指缘按压50-次,按压由轻到重,别按别吸鼻子,可止流鼻涕于顷刻间,对迎风流泪、皮肤干裂也有特效。
人体的“奇穴”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未归属于传统十四经脉,但又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
1、浊浴穴
: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左右共2穴。
:胆病、癔症、惊恐。
:针刺3-5分,得气时酸麻感传至胸侧部。
:拇指点按5-10分钟,每晚一次,治疗多恐易惊。
: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
:艾柱灸3-7壮;艾条灸10-15分钟。
:《备急千金要方》云:“胸中胆病,灸浊浴数壮,穴在胆俞外方1寸。”
2、肘椎穴
:位于第2.3腰椎棘突间,近第3腰椎棘突处,左右旁开1寸,共了2穴。
:患者俯卧,垂肘贴身,两肘交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左右各旁开1寸处。
:胃肠炎、霍乱、呕吐下痢。
:直刺3-5分,得气时局部有酸麻胀痛感。
: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
:灸3-7壮或百壮。
:《外台秘要》记载:“华佗疗霍乱已死,上屋唤*者,又以诸疗皆至,而犹不瘥者法:棒病人复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肘尖头,依绳夹背脊骨空中,去脊各1寸,灸之百壮,无不活者。所谓灸肘椎空,囊归,已试数百人,皆灸毕即起坐。佗以此术传其子孙,世世皆秘之不传。”
3、环岗穴
:团岗穴
:在腰骶部,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左右共2穴。
:前列腺炎、膀胱炎、尿潴留。
:直刺0.5-1.0寸,留针30分钟,局部酸麻胀痛可放射至会阴部。
:温和灸5-10分钟;艾柱灸5-7壮。
:《备急千金要方》云:“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岗五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针灸集成》云:“环岗二穴,主大小便不通,灸七壮。”
长期上火可能是肾阴不足!按一按这4个穴位立马补起来
现代人普遍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虽然现在天气寒冷,但是基本都是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办公,除此之外,现代人还喜欢吃辣椒、火锅等的各种温燥之物,即使在寒冷冬季,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内热炽盛的人群。内热伤阴,而这种内热多是我们常说的虚火,多表现为夜晚盗汗、形体消瘦、眼睛干涩、口燥咽干、口舌生疮、五心烦热、失眠烦躁、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症状。这种虚火主要是肾阴不足引起的,阴液不足,难以制约体内的火气,就很容易出现虚火上炎的表现,此时,应以滋补肾阴为主。
一、穴位详解
现在我们就为大家推荐俞教授临床上常用的养阴补肾的特效穴组:太溪穴,照海穴,三阴交,复溜穴。
1、太溪穴
位置:足少阴肾经,在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足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针刺0.3-1寸。
作用:太溪是肾经原穴,可以滋补肾阴,有着功同“六味地*丸”的功效。
2、照海穴
位置:足少阴肾经,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针刺0.3-1寸。
作用: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通阴跷,阴跷主人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
3、三阴交穴
位置:足太阴脾经,在足内侧,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针刺0.3-1寸。
作用:三阴交是足太阴、少阴、厥阴的交会穴,同时对肝、脾、肾起到调节作用,而这三条经络与人体的气血生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为经血之源。
4、复溜穴
位置:足少阴肾经,在足内侧,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针刺0.3-1寸。作用:复溜穴,具有补肾滋阴、利水消肿之功效,能够有效的改善肾功能,并解除肾功能失常所致的各种症状。所以一旦出现水肿腹胀,虽然看上去是膀胱经的问题,但是揉膀胱经不会起到什么效果,这时候必须要揉复溜穴,使淤血重新流动起来,这样就达到了消肿的目的。
太溪穴、照海穴、复溜穴都在肾经上可以直接起治疗作用,调补肾经。三阴交虽在脾经上都确实足三阴经的交会,可以同时调节脾经和肝经的气血。且太溪穴,是肾经原穴,直接调整肾经的作用更强。而照海穴通阴跷脉,还能调节奇经的气血,将奇经中的气血引进肾经中。复溜穴,为肾经经穴,可以协同太溪脉调节肾经。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