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容易误诊漏诊的儿童疾病
TUhjnbcbe - 2021/4/14 15:58:00

儿童容易误诊、漏诊的常见疾病有哪些?误诊、漏诊的原因是什么?在临床中,疾病误诊、漏诊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疾病症状不典型、未行相关的辅助检查或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结果且未进行合理的鉴别诊断等。本文针对基层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对容易误诊、漏诊的儿童常见疾病进行总结,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建议。

急性感染性喉炎


  急性感染性喉炎为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以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白天症状轻,夜间入睡后加重。喉梗阻患者若不及时抢救,可窒息死亡。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常见于婴幼儿。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一、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是否发热,而对孩子已经很明显的呼吸困难却视而不见,不能给医生问诊提供正确答复。此外,喉炎早期(起病1~3天)咳嗽常常并不突出,导致医生在接诊过程中没有机会听到患儿咳嗽,如果这时没有提示性提问,如孩子是否咳嗽、是否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就可能错过早期诊断、治疗的机会。


  二、痉挛性喉梗阻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可有呼吸困难、被憋醒等现象,医院后症状却很轻,几乎无咳嗽和呼吸困难。如仅发现发热症状及查体咽部充血较突出,就容易忽视喉炎这一更危险的问题。

建议


  一、对喉炎、喉梗阻、会厌炎、咽后壁脓肿、支气管异物等呼吸道危险情况随时保持警惕,即使认为患儿不是以此来诊,也最好让能配合的患儿咳嗽一声,根据其声音特征为诊断提供依据。


  二、进行必要的提示性询问,即使找不到线索,也需要告知家属疾病的可变性及重点观察症状。


  三、喉炎与很多病*感染性疾病一样,常常在当地集中发病。

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起病急,常以高热、恶寒开始,继而出现胸痛、咳嗽、咯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并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该病的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以大叶性肺炎为代表的细菌性肺炎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患者就医的时间有关。

具体表现:

一、常常只有低热或中度热,且较易控制。

二、症状相对较轻,个别患者血常规化验正常,患者精神较好。

三、咳嗽轻微,常常只是如清嗓子样的轻咳嗽,胸痛也不明显。

四、肺部体征较轻。听诊几乎正常但胸片却提示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与诊室环境嘈杂、患儿哭闹或查体水平等因素有关。

建议


  一、较大学龄期儿童出现发热,应该建议其进行血常规检查。


  二、大叶性肺炎患儿的咳嗽也可以很轻微。如果临床见到发热的学龄期患儿,有间发或阵发、被迫的清嗓样轻咳(更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患者),应警惕大叶性肺炎的可能。


  三、大叶性肺炎与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样,常出现小范围流行。如果已经接诊明确的大叶性肺炎,应在近期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


  四、对高危年龄发热的儿童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性问诊,要强调哪怕很轻微的咳嗽也属于咳嗽症状,避免漏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有自限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人类疱疹病*的抗体等。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临床症状过多或过少时,最易误诊,但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仍多于50%。另外,部分家属常难以接受另外采血做血细胞形态分析。血细胞形态检查化验需要的时间较长,不像血常规只要几分钟就可拿到结果,这也是阻碍医生与家属在初次不愿选择该检查的原因。

建议


  一、对于被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患儿,如治疗三五天效果不好,除了考虑细菌耐药以外,也要考虑门诊是否误诊,进一步扩大检查范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在重点考虑之列。


  二、对于发热住院的患儿,因现在的机查血常规不能很好地发现白细胞形态,血细胞形态分析(如没有该机器时只能人工镜检)应该被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其他感染性疾病一样,有一定的流行特性,常常集中发病,如果近期临床有诊断明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则在近期更应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警惕。


  四、个别患者可能不发热,不能因此放松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化脓性扁桃体炎

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高热、咽痛症状明显,吞咽时尤甚,可导致患儿拒食。检查可见患儿咽部充血,肿大的扁桃体上面有*白色脓点或脓苔。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极易误诊或漏诊,如常见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可有以下一组临床表现或不典型症状:


  一、大多数为5~12岁的孩子,起病急,常常表现为突然发病。


  二、常伴随有很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且常常是首发的和唯一的症状(可以不伴发热),临床上常称其为“胃肠型扁桃体炎”,此时也可因此诊断为“急性胃炎”“细菌性肠炎”“肠痉挛”等。


  三、阳性体征少,半数以上咽部检查可见到充血肿大的扁桃体,但有时充血也可不明显。对于不发热的患者,咽部查体常被忽略,尤其是那些只表现有腹痛而无发热、呕吐的孩子,常见到只诊断为“肠痉挛”的。


  四、血常规多有明显的血象变化,其中中性粒细胞增高更应得到重视,但也可见到血常规正常者。

建议


  重视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及胃肠道表现。虽然呕吐、腹痛的消化道症状要首先考虑消化道的感染,但也应该想到消化系统外疾病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可能。


  跟3岁以下的婴幼儿相比,5岁以上的大龄儿童更容易配合医生的查体。扁桃体作为易引发儿童感染、发热的重要部位,应该引起基层医师的注意。急诊患儿可以先进行重点查体,如认真查看患儿的咽部、颈淋巴结;进行心肺听诊、腹部的触诊;查看下肢皮肤是否有出血点以及足底的巴氏征检查等。如果有时间,鼓励基层医师用系统的查体代替重点查体,会减少很多误诊的概率。

急性阑尾炎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6~12岁为发病高峰,1岁以下发病率低。其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发热等,腹部查体有固定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儿童发病率虽较成人低,但病情比成人严重。阑尾穿孔率及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率高,甚至致死,应该引起基层医师的重视。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一、全身症状发生早且常较重。“先腹痛、后发热”要首先考虑阑尾炎,但在儿科明确的阑尾炎患者中,却常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这可能为阑尾炎早期表现的误诊,也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发了阑尾炎。因此,发热的症状有时会先于腹痛或者与腹痛相伴出现。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不典型,这或许与小儿抵抗能力低,肠壁薄、易穿孔,腹膜面积相对较大、吸收力强,阑尾穿孔后腹膜炎可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中*症状的概率高等有关。


  二、腹部压痛的体征难以明确。尤其是5岁以下的患儿,查体时常难得到配合,导致医生对患儿是否存在“固定的压痛、反跳痛”只能停留在临床经验的推测怀疑阶段,而难以证实。


  三、消化道症状突出。在阑尾炎早期常有较突出的呕吐、腹泻,有时在接诊时还能听到稍活跃的肠鸣音,临床表现与内科常见的“胃肠炎”难以区分,但患儿痛苦时间更长,用内科办法对症治疗更难缓解。


  四、患儿自主表达能力差。在成人或者大龄儿童中常见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难以判定,甚至更小的孩子连腹痛与否都难明确表述。


  五、对发病年龄“高峰期”的错误理解。6~12岁是儿科阑尾炎的发病高峰,但更小的年龄都有见到。怀疑患儿腹痛时,一定要注意鉴别是否为阑尾炎。

建议


  一、对阑尾炎保持高度的警惕,临床表现“发热、腹痛、呕吐”中,占有两项以上时,应该高度警惕阑尾炎。如果再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如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且已经给予有效的抗感染、补液治疗,其转归用内科疾病难以解释时,则更应予以重视。


  二、对已经明确腹部疼痛或者腹部不适的患儿给予必要的留观,并进入腹痛积极观察流程,直到明确诊断。如果患儿不配合,必要时可在征得家属同意的前提下给予镇静后再行腹部触诊。

三、阑尾炎早期腹部超声等检查也可正常,但各种检查结果正常不能作为排除阑尾炎的证据,如果临床症状存在,应进行必要的复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容易误诊漏诊的儿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