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丨
1.前壁:口唇和颊互相连续,都是以肌肉为基础,外面覆以皮肤,内面衬以口腔粘膜构成的。
2.侧壁:颊
3.口底:舌骨上肌群(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为基础构成。在口底正中线上有一粘膜皱襞叫舌系带,连于下颌牙龈内面和舌下面之间。系带的两侧各有一粘膜隆起叫舌下阜,是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导管的开口处。
4.顶壁:腭(palate),包括硬腭(前2/3)和软腭(后1/3)两部分。软腭后部向后下方下垂的部分叫做腭帆。软腭后缘中央有一乳头样突起叫悬雍垂(腭垂)。悬雍垂两侧各有两条弓状皱襞,前方的叫腭舌弓,延伸到舌根的侧缘;后方的叫腭咽弓,向下延伸至咽的侧壁。两弓之间的凹窝,容纳腭扁桃体。软腭后缘、两侧腭舌弓、腭咽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空间叫咽峡。
(二).牙
牙(teeth,dentes)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呈弓状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
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
2.组成:主要由牙本质构成,另有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牙冠外面有光亮坚硬的釉质,牙根的表面有牙骨质。牙内部的空腔叫牙腔或髓腔,牙根的内部有根管,牙根管末端的小孔叫根尖孔。牙的神经、血管与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牙髓。
3.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三部分。牙槽骨是牙根周围牙槽突的骨质。牙周膜是介于牙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固定牙根。牙龈是紧贴牙槽骨外面的口腔粘膜,富含血管,其游离缘附于牙颈。
4.牙的种类和排列:第一套牙称乳牙,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类。第二套牙称恒牙,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其中乳牙共20个,上、下颌左右各5个。恒牙共32个,上、下颌左右各8个。
5.牙的形态特点:切牙的牙冠呈扁平凿子形;尖牙的牙冠呈锥形;前磨牙的牙冠呈立方形,以上各牙均各有一个牙根;磨牙的牙冠大,也为立方形,下颌磨牙有两个或三个牙根,上颌磨牙有三个牙根。
(三).舌
1.舌(tongue)的形态:分为上、下两面。上面又叫舌背,舌背上有一向前开放的“V”型沟叫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叫舌尖,舌根对向口咽部。舌下面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即舌系带。
2.舌粘膜:舌背粘膜上有许多小突起叫舌乳头,根据其形态可分为4类:①丝状乳头:细而长,呈白色丝绒状,布满舌背前2/3。②菌状乳头:分布舌尖及舌体两侧缘,肉眼看呈红色点状。③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呈皱襞状,人类不发达。④轮廓乳头:最大,约有7-11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顶端特别膨大,呈圆盘状,周围有环状沟环绕。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觉感受器称味蕾。舌根部的粘膜内含有许多淋巴组织形成的隆起叫舌扁桃体。
3.舌肌:舌肌可分为舌固有肌和舌外肌二类。舌内肌起止都在舌内,由上下垂直、前后纵行和左右横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纤维束组成,且互相交错,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状。舌外肌是指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包括:①颏舌肌,起于下颌骨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止于舌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该肌一侧收缩,舌伸出时舌尖偏向对侧。②舌骨舌肌,起于舌骨,收缩时牵舌向后下外侧;③茎突舌肌,起于颞骨茎突,可牵舌向后上方。
4.唾液腺
口腔内有两种唾液腺(salivaryglands)。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
腮腺(parotid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达颧弓,下至下颌角,前至咬肌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深入到下颌后窝内。由腺的前部发出腮腺管,穿过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的腮腺管乳头。
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gland):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下腺管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sublingualgland):细长而略扁。位于口底舌下襞的深面。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肉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二、咽
咽(pharynx)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上端附着于颅底,下端平环状软骨弓(第6颈锥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全长约12厘米。后壁平整,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一)鼻咽
鼻咽介于颅底与软腭之间,其顶后壁的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在鼻咽的侧壁距下鼻甲后端之后约1CM处,有咽鼓管咽口,鼻咽腔经此口通向中耳鼓室。咽鼓管咽口的前、上、后方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二)口咽
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舌根后部有一粘膜皱襞与会厌相连,称舌会厌正中襞,襞两侧的凹陷称会厌谷,异物可停留此处.口咽的侧襞有腭扁桃体。腭扁桃体窝上份未被扁桃体充满的空间称扁桃体上窝,异物常停留于此。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围成。
(三)喉咽
介于会厌上缘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向下与食管相续。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是异物常易停留的部位。
(四)咽肌
咽肌由咽缩肌和咽提肌组成。咽缩肌包括咽上、咽中、咽下缩肌。咽提肌位于咽缩肌的深部。
三、食管
食管(esophagus)是一个前后压扁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环状软骨)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厘米。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全程有三处较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厘米;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平面,距中切牙约25厘米;第三狭窄为穿经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37-40厘米。
四、胃
(一)胃的形态
胃(stomach)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胃有两壁、两口和两缘。两壁即前壁和后壁,两口:即入口称贲门(cardia),与食管相续;出口称幽门(pylorus),与十二指肠相接。在幽门的前方可见清晰的幽门前静脉,是手术时确认幽门的重要标志。两缘:即上缘凹而短,朝向右上方,称胃小弯(lessercuvatureofstomach),其最低处弯曲成角状称角切迹(angularincisure);下缘凸而长,朝向左下方,称胃大弯(greatercurvatureofstomach)。胃可分为4部:①贲门部(cardiacpart),在贲门附近,与其他部无明显界限;②胃底(fundusofstomach),指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③胃体(bobyofstomach),指胃底与角切迹之间的部分;④幽门部(pyloricpart),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临床常称此部为胃窦)。幽门部的大弯侧有一不太明显的浅沟称中间沟,此沟把幽门部又分为左侧的幽门窦(pyloricantrum)和右侧的幽门管(pyloriccanal)。幽门窦近胃小弯处是胃溃疡和胃癌的易发部位。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胃的位置随体位、胃的充盈程度和体型不同而有所变化。卧位和中等充盈时,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前壁的右侧份与肝左叶相邻,左侧份与膈相邻,并为左肋弓所遮掩;中间部在剑突下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胃的触诊部位。胃后壁邻近左肾、左肾上腺及胰。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横过。胃壁的肌张力较低,在饱食后高度充盈的状态下,胃大弯的最低点可达髂嵴平面。
五、小肠
小肠(small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duodenum)
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首段,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全长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二)空肠与回肠
空肠(jejunum)和回肠(ilium)借小肠系膜根连于腹后壁,上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接盲肠,位于腹腔的中、下部。通常空肠约占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回肠全长的远侧3/5,位于腹腔的右下部。
空肠与回肠的比较:
六、大肠
大肠(large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
(一)盲肠(cecum)
是大肠的开始部,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vermiformappendix),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厘米,内腔与盲肠相通。
(二)结肠(colon)
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的部分,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结肠。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结肠特点:结肠带、结肠袋、肠指垂。
(三)直肠(rectum)
位于盆腔内,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至肛门。直肠有两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直肠上部腔大称直肠壶腹,腔内有三个直肠横襞。
(四)肛管(analcanal)
长约3-4厘米。腔内有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肛梳、白线。
肛门括约肌分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二者与直肠纵行肌及肛提肌形成肛门直肠环。
七、肝
肝(liver)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细胞产生胆汁,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肝还有解*、防御等功能。胚胎时期有造血功能。
(一)肝的形态和分部肝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楔形,可分为前、后两缘和上、下两面。肝前缘锐利,后缘钝圆。肝的上面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diaphragmaticsurface)。膈面的前部借矢状位的镰状韧带将肝分成肝右叶(rightlobe)和肝左叶(leftlobe),后部没有腹膜的部分称裸区(barearea)。肝的下面凹陷,朝向下后方,邻接腹腔器官称为脏面(viscetalsurface)。脏面中部有一呈“H”形的沟,即两条矢状位的纵沟和位于纵沟之间的横沟。横沟是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的左右支、肝门静脉和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故称为肝门(portahepatis)。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所包裹,称为肝蒂(hepaticpedicle)。
(二)肝的位置和毗邻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当腹上部和右季肋部严重外伤或肋骨骨折时,可能引起肝破裂。
肝上面与膈和腹前壁相贴。右叶的上面还隔着膈与右肺相毗邻,因此肝脓肿有时可经膈侵及右肺。肝下面与邻近的腹腔器官相接触。其左叶下面大部与胃前壁相接触;方叶下面接触幽门;右叶下面前端邻接结肠右曲,右叶下面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右叶下面后部紧邻右肾和右肾上腺。
(三)肝的体表投影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其最高点在右侧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右第5肋相交点。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肝下界,在右侧与右肋弓大体一致,故体检时,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及肝,但在剑突下约3cm处可触及。
(四)肝的分叶与分段
肝内有4套管道,形成两个系统,即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所谓肝段就是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以及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两者在肝内呈相嵌配布。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支分布,肝可分为两半肝(左半肝、右半肝)、5个叶(右前叶、右后叶、左内叶、左外叶与尾状叶)、6个段(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上、下段;尾状叶左、右段)。
(五)胆囊和输胆管道
1.胆囊(gallbladder)位于胆囊窝内,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下面游离与横结肠的始部和十二指肠上部相邻。胆囊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
胆囊呈梨形,分为底、体、颈、管4部分:前端圆钝,称胆囊底;胆囊底(fundusofgallbladder)常露出于肝的前缘,与腹前壁相贴,其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胆囊炎时,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与胆囊底相连的膨大部分为胆囊体(bodyofgallbladder);后部稍细为胆囊颈(neckofgallbladder);由颈弯向左下的部分称胆囊管(cysticguct)。
八、胰
胰(pancreas)是人体的第二大腺,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可分为头、体、尾三部。胰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的腺细胞分泌胰液,经各级导管,流入胰腺管,胰腺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内分泌部是指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胰岛,它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附:
问答时间到!
1、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在咽部,多停留于何处?
2、人体有哪些唾液腺,它们的导管各开口于何处?
3、胆汁在何处产生?正常情况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肠?
4、何谓胆囊三角?
5、试述食管的狭窄。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