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刺血疗法的治病范围
杨氏擅长刺血疗法,认为刺血法具有解表发汗,泻热解*,消瘀去滞,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养血活血的作用,尤其对某些急危重证,痒麻顽疾,更具神效。杨氏在临床常将刺血法应用于中风、高血压、流感、*疸性肝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癫痫、疟疾、扁桃体炎及脓肿、口腔溃疡、麻风、哮喘等三十多种疾病。方法有:①点刺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对准应刺部位,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深约半分至一分,挤出血液0.5?1ml,病情笃重者,可出血2?3ml。③锥刺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直入直出,深约半寸,主要用于病灶较深或肌肉丰厚处穴位放血,出血1ml左右。
如杨氏治火眼案:病人刘XX,男,14岁,两眼红肿胀痛4日。诊视可见两目红肿如桃,羞明流泪,眼眵堆积,白睛血丝缕缕,疼痛剧烈,眼眶及头额胀痛,伴身恶寒发热。杨氏即选睛明、耳尖、太阳三穴,睛明深刺,使针感遍及眼区,太阳、耳尖均用粗毫针点刺放血,每穴出血0.5ml。治疗后当天肿痛大减,二次治疗,痊愈。(睛明穴深刺当慎,放血更应慎用——编者按。)
杨氏运用刺血疗法,强调选方配穴,举例以示其应用:
01
中风闭证
治以启闭开窍,平肝熄风。取穴:急刺五心,即百会(顶心)、劳宫(二手心)、涌泉(二足心);重症可配人中、十二井、十宣、合谷、太冲;如身现红点,刺曲泽、委中出血以泻热。
02
急性吐泻
治以清热化湿、调中降逆。取穴:十宣、委中、曲泽、内庭、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足三里、中脘、内关、承山锥刺之。
03
气营高热
治以清热泻火、凉血醒神。取穴:百会、攒竹、太阳、耳尖、人中、十二井点刺出血;尺泽、委中锥刺放血;大椎至长强每节宜刺之,常获速效。
04
肢端麻木
治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取穴:合谷、太冲、四缝、八风、八邪、外关、阳陵泉、十二井,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配合,随证选用。局部麻木者可用梅花针散刺出血,加拔火罐。
05
顽癣痒疾
治以散风止痒、养血润燥。取穴:曲池、血海、合谷、神门、三阴交、内关刺血,局部以梅花针散刺出血加用棉灸,亦可局部散刺加拔火罐。发于肘、腘者,加尺泽、委中刺血,泻热止痒;发于掌中者,加刺少府、劳宫、清热润燥
06
实证哮喘
治以清热、发汗、定喘。取穴:十宣、委中、尺泽、膻中、天突、人中、少商、商阳刺血;大椎、定喘、太渊针后加拔罐,使之出血1-1.5ml。
07
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
治以清热退痕,凉血解*。取穴:大椎、至阳、肝俞、胆俞、中冲、十宣、太冲、腕骨急刺出血,每穴可出血0.5ml以上。
选穴求功专,配方守法度
擅用特定穴:杨氏常依病情而选用特定穴,如急症热病,顽痒麻木,常选各经井穴刺血,具醒神、泻热、通络之效;胃肠病则多选下合穴、募穴及腑会之穴,使气机通利,升降有司;五脏疾病则以各经原穴,背俞和络穴,久病配伍郄穴,主补益脏腑元真之气,通利经隧。杨氏遵汪石山“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之旨。认为随经取穴,远近配伍,是针灸正统派治疗学的重要原则。
值得提及,杨氏善用交经八穴和天星十二诀,常以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内关、公孙、外关、后溪、申脉、照海、临泣等穴,采用较为别致的配穴法(见下文),遍治临床各科疾病。杨氏常谓:以上十九穴,是针灸临床常用重要腧穴。天星十二诀,分布于人体七条大脉之上,能通十二经脉,所谓“三百六十五,不出十二決”,是调节脏腑气机的要穴;交经八穴,则属正经而通奇脉,调阴阳,平脏腑,和气血,穴力宏深。经历代医家长期实践检验,证明其确有良效,大有提倡推广之必要。
担截配穴法:金代著名针灸家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提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明代汪机云:“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或两手足各一穴也。”较为中肯。杨氏认为担截法是一种上下单双配穴方法,临床上有三种应用:
①天星十二诀配穴法:如牙痛取双侧合谷为担刺法,一侧合谷为截刺法;小儿急惊风取上肢双侧合谷,配以下肢一侧太冲,则为上担下截配穴。
②交经八穴配穴法:如心胸胃病取上肢双侧内关,配下肢一侧公孙,是为上担下截配穴法;颈项强痛取下肢双侧申脉,配上肢一侧后溪,此则上截下担配穴。
③本经配穴法:即沿本经两端取穴为担,中间取穴为截,如上肢痛取肩髃,合谷两穴为担刺,取曲池一穴为截刺,下肢痛取环跳、丘墟两穴为担,取阳陵泉一穴为截;气喘取天突、气海为担,取膻中一穴为截;偏头痛取瞳子髎、足窍阴两穴为担,取风池一穴为截。杨氏指出“担截法”寓穴数奇偶的变化于配穴之中,似乎另有一番深意,如交经八穴、天星十二诀,采用此法疗效甚佳;临床若能补泻得法,确实力专功宏,正如杨继洲在《兰江赋》中说:“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
同名经配穴法:所谓“同名经”即手足太阴、手足厥阴、手足少阴、手足阳明、手足少阳,手足太阳等十二经脉的概括,这六对同名经在人体头面躯干上部交接联系。即中医文献中常提及的“六经”。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的两经上各取一穴,组成穴对而应用于临床,其理论根据是同名经同气相求的关系。近代研究经络感传,有同名经之间针感相互传导的现象,说明同名经相通是客观事实。杨氏运用同名配穴法,常将交经八穴和天星十二诀组成不同的配合。如高血压、眩晕等症,取两厥阴经的内关、太冲;胃火牙痛,取两阳明的合谷、内庭;肩背痛取两太阳经的后溪、委中等。这种“穴对”,精巧玲珑,圆机活法,临床效果尤妙。另外,癲狂痫取两太阴经的少商、隐白;心肾不交的失眠接取两少阴的神门、太溪;胸胁痛取两少阳经的支沟、阳陵泉,都是同名经配穴,为临床屡验不爽的常用处方。
医案选
例1:中暑
夏XX,女性,24岁,年7月15日午后初诊。
患者当日冒暑赶集,返家至中途,卒然晕仆于路旁。故求急诊。所见,头痛如裂,烦乱躁扰,呼吸气粗,白晴血丝缕缕,口大渴,汗如雨下,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如茶汁,苔*腻,脉濡数。体温41℃。热伤心神。治以开窍、泻热,清暑。
处方:少商、商阳、中冲、太阳、攒竹、合谷、委中、曲泽。
治疗经过:以上穴位除合谷毫针重刺留针外,余皆以三棱针刺血,每穴挤出紫黑色血液0.5?1ml,并以温开水频服。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清醒,1小时热退汗止,诸症缓解,自行回家。
中暑之证,治当开窍醒神,清暑泻热。杨氏总以刺血为先,暑之重症,出现神昏,汗出肢厥,呼吸浅促,脉微等症时,杨氏常取“五心”穴,即百会(顶心〕、双劳宫(手心)、双涌泉(足心〕、急刺血,或配以人中、十宣等。
例2.呃逆
杨XX,男性,30岁,年3月29日初诊。
患者于11天前,午餐进食面条,即出现呃逆,其势甚剧,不能自控,以致夜不能寐,十分痛苦。曾口服和肌注利他林、安定等药无效。于3月26日收入我附院。诊见:患者形体壮实,痛苦表情,呃逆频频,响亮有力,气短而促,昼夜不停。伴脘腹痞闷,反酸恶心,头身胸胁抽掣作痛,舌苔薄白,脉弦滑。证属胃气上逆。治以和胃降逆。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膈俞。
治疗经过:以上各穴,用28号毫针强刺重泻,;留针半小时,3分钟提插捻转一次。膻中、膈俞、中脘针后加拔罐,以皮肤紫红为度。针后10分钟打呃明显减少,半小时停止发作。当晚酣睡10小时,翌日又行针刺一次。观察一周。未复发,痊愈出院。
呃逆多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气机逆乱,直冲清道而致,常能自行缓解,或采用某些民间验法而取效。但本案发病11天,呃逆持续发作,曾遍服中西药物而不效,实属鲜见。《针灸资生源?伤寒呃逆条》云:“灸中脘、关元百壮”。《医学纲目》又云:“呃逆服药无效,灸中脘、膻中、期门必效”。杨氏综合西法,选取胃募中脘,配伍足三里、内关以宽中降逆止呕。膻中为气之海,膈俞为血之会,二穴沟通阴阳,顺气活血,旨在“调和”,切中病所,故收效。
例3:胁肋痛
陈XX,女性,63岁,年6月26日初诊。
本月6日半夜突然感右侧胁肋剧痛难忍,呼吸、咳嗽、转侧活动时加重,牵引腰背。立即去市三院急诊,胸透无异常,以胸痛待诊处理,予镇痛镇静剂、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次日又加服中药,二十天来收效甚微,故来求治。所见:颜面红润,痛苦表情,烦躁不安,头昏耳鸣,右胁3?7肋有明显触痛。舌示少苔,舌质微红,脉弦紧。证属肝气郁结。治以调气止痛。
处方:支沟,阳陵泉、乳根、天池
治疗经过:支沟、阳陵泉二穴,粗毫针强泻手法,5分钟提插捻转1次,留针半小时,乳根、天池二穴,拔罐15分钟。一次减,二次瘥。
杨氏善出穴对,以其精巧玲珑,圆机活法,取效尤速。支沟合阳陵,用治胁肋疼痛,古有明验,然杨氏更以其同属少阳经,领悟同名经配穴法之真谛。曰:善师古者,师其法,此之谓也。
董氏放血疗法,扫码免费学!
推荐阅读
刺血的不传之秘
中医不但可以即时降压,还可以治本,让血压彻底降下来
一针增食欲——特殊针法亲验
董氏针灸掌诊要诀归纳
九宫的临床应用
喜欢本文,请花一秒钟的时间把它转发到您的朋友圈里!或许您的转发可以救人性命!感恩!
你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