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马的传染病(新增内容)
第一节马传染性贫血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临诊特征是发热、贫血、出血、*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并反复发作,发热期(有热期)临诊症状明显。
1.引起马传染性贫血的病原是
A.细菌B.病*
C.寄生虫D.真菌
E.支原体
2.病马,发热,贫血,出血,*疸,心脏衰弱,浮肿继而消瘦,有时温差倒转的现象,淋巴细胞增多。该病可能是
A.马传染性贫血B.梨形虫病
C.伊氏锥虫病D.钩端螺旋体病
E.营养性贫血
只有马属动物易感,其中马的易感性最强,无品种、年龄、性别差异。发热期的病马,其血液和脏器中含有多量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散播病*。慢性和隐性病马长期带*,是危险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蚊、蠓等)的叮咬而机械性传染,也可经消化道、交配、污染的器械等传染。此外,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染。本病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份。
3.马传染性贫血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B.生殖道
C.吸血昆虫D.胎盘垂直感染
E.污染的器械
4.马传染性贫血最主要的传媒介是
A.虱B.蝇
C.虻D.螨
E.蜱
5.病马,发热,贫血,出血,*疸,心脏衰弱,浮肿继而消瘦,有时温差倒转的现象,淋巴细胞增多。该病可能是
A.马传染性贫血B.梨形虫病
C.伊氏锥虫病D.钩端螺旋体病
E.营养性贫血
6.马传染性贫血多发生于
A.1~3月份B.2~4月份
C.5~6月份D.7~9月份
E.11~12月份
临诊上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共同临诊症状为:发热主要表现为稽留热和间歇热,也有不规则热型。除体温升高外,有时还出现温差倒转现象(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特别是慢性型病马更为明显。
7.慢性型马传染性贫血明显的体温特征是
A.稽留热B.间歇热
C.不规则热D.双相热
E.温差倒转
8.马传染性贫血的发热类型不包括
A.稽留热B.间歇热
C.不规则热D.双相热
E.温差倒转
1.临诊症状主要有:①贫血、*疸及出血,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充血及轻度*染。随着病程的发展,贫血逐渐加重,可视黏膜也随之变为*白至苍白。舌下、眼结膜、鼻翼黏膜、齿龈、阴道黏膜有出血点。②心脏机能紊乱,表现心搏动亢进,第一心音增强,混浊或心音分裂,心律不齐,缩期杂音。脉搏增数、减弱,每分钟达60~次以上。③四肢下部、胸前、腹下、包皮、阴囊等处浮肿。④全身状态,病马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站立不动,食欲减少,逐渐消瘦,容易疲劳和出汗,后躯无力,运步时左右摇晃,步样不稳。
9.马传染性贫血常表现
A.截瘫B.共济失调
C.盲目运动D.强直性痉挛
E.阵发性痉挛
10.马传染性贫血临诊症状不包括
A.贫血、*疸及出血B.心脏机能紊乱
C.全身多处皮下浮肿D.出现共济失调
E.强直性痉挛
2.血液学变化主要表现为:①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血沉速度加快,病程初期变化不大,此后红细胞数显著减少,常低于万个/mm3。血红蛋白量常减少到40%以下。血液稀薄,血沉显著加快。②白细胞数和白细胞象发生变化,发热中后期,白细胞数常低至~0个/mm3。淋巴细胞比例增多,成年马、驴可达50%以上。1~2岁幼驹可达70%以上。单核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至20%左右。③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
11.马传染性贫血,出现温差倒转现象,贫血,*疸及出血,血液学变化不包括
A.红细胞减少B.血红蛋白降低
C.后期白细胞减少D.淋巴细胞增多
E.单核细胞减少
12.马传染性贫血血液学临诊时静脉血液中可出现特异性的
A.红细胞B.白细胞数
C.淋巴细胞D.中性粒细胞
E.吞铁细胞
13.不属于马传染性贫血白细胞血液学变化特征的是
A.白细胞数减少B.中性粒细胞减少
C.单核细胞增多D.淋巴细胞增多
E.动脉血吞铁细胞增多
14.从马传染性贫血发热期病马分离病原,宜采集的样品是
A.尿液B.粪便
C.血液D.唾液
E.鼻液
3.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败血症变化、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反应和铁代谢障碍。肝脏具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变化,肝细胞变性,星状细胞肿大、增生及脱落,肝细胞索紊乱,有多量吞铁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
15.马传染性贫血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
A.菌血症B.病*血症
C.*血症D.全身败血症
E.脓*败血症
16.马传染性贫血的特征性病变为
A.全身败血症变化
B.大叶性肺炎
C.肝脏脂肪变性
D.脾脏梗死
E.淋巴结轻度水肿
17.不属于马传染性贫血主要病理变化的是
A.机体贫血B.全身败血症
C.铁代谢障碍D.肺细胞变性
E.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反应
18.马传染性贫血肝脏特征性组织病理变化不包括
A.肝细胞索紊乱B.有多量吞铁细胞
C.淋巴样细胞浸润D.肝脂肪变性“槟榔肝”
E.星状细胞肿大、增生、脱落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临诊综合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呈现阳性,都可判定为传贫病马。必要时进行病*学诊断和动物接种试验。临诊综合诊断在排除类症的基础上,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判为传贫病马:①体温在39℃以上,呈稽留热或间歇热,并有明显的临诊和血液学变化者;②体温在38.6℃以上呈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临诊及血液学变化不够明显,但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③病史中体温记载不全,但经系统检查,具有明显的临诊及血液学变化,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④可疑传贫病马死亡后,根据生前诊断资料,结合尸体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病理变化符合传贫变化者。
19.不能判定马传贫病马的诊断依据是
A.体温39℃以上,呈稽留热或间歇热,有明显临诊和血液学变化者
B.体温在38.6℃以上呈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临诊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者
C.病史中体温记载不全,具有明显的临诊及血液学变化,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
D.可疑传贫病马死亡后,结合尸体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变化符合传贫变化者
E.体温39.5~41℃以上,呈双相热,有明显临诊和血液学变化者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梨形虫病、伊氏锥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及营养性贫血相鉴别。
年我国首创马传贫驴白细胞活疫苗。随着该病“养、检、免、隔、封、消、处”等综合性防疫措施的实施,本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综合性措施主要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疫(补体结合反应或琼扩试验检测抗体)、健康马免疫接种马传贫驴白细胞活疫苗,一旦发病,立即封锁、隔离消*,病马集中扑杀无害化处理等。
20.我国首创的马传贫疫苗是
A.驴白细胞活疫苗B.马白细胞活疫苗
C.牛白细胞活疫苗D.鼠白细胞活疫苗
E.兔白细胞活疫苗
21.控制马传染性贫血病的措施不包括
A.定期检疫(补体结合反应或琼扩试验检测抗体)
B.发病马免疫接种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活疫苗
C.一旦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病,立即封锁、隔离消*
D.马传染性贫血病马集中扑杀无害化处理
E.健康马免疫接种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活疫苗
A3/A4型题
(22~25题共用题干)
病马发热,贫血,出血,*疸,心脏衰弱,浮肿继而消瘦,有时温差倒转的现象,淋巴细胞增多。
22.最有可能疾病是
A.马传染性贫血B.梨形虫病
C.伊氏锥虫病D.钩端螺旋体病
E.营养性贫血
23.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的是
A.菌血症B.病*血症
C.*血症D.全身败血症
E.脓*败血症
24.本病血液学变化不包括
A.红细胞减少B.血红蛋白降低
C.后期白细胞减少D.淋巴细胞增多
E.单核细胞减少
25.作为本病,定期检疫,测抗体的实验是
A.凝集实验B.中和实验
C.补体结合D.PCR
E.RT-PCR
第二节马腺疫
马腺疫(Equinestrangles)俗称喷喉,中兽医称槽结、喉骨胀,是由C群链球菌中的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equi)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呼吸道黏膜发炎、颌下淋巴结肿胀化脓为特征。
1.马腺疫俗称
A.马传贫B.锁喉风
C.马流感D.交配疹
E.喷喉
2.马腺疫的病原是
A.链球菌B.葡萄球菌
C.大肠杆菌D.巴氏杆菌
E.放线菌
3.马腺疫的特征症状不包括
A.发热B.贫血
C.颌下淋巴结肿胀D.颌下淋巴结化脓
E.呼吸道黏膜发炎
马属动物易感,以马最易感,骡和驴次之,尤以1~2岁马多发。病菌存在于病马的鼻液和肿胀内,有时健康马的扁桃体及上呼吸道黏膜也存在病菌,当饲养管理不善、天气骤变、受惊、长途运输等因素造成马匹应激时,可因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本病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创伤及交配感染。本病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
4.马腺疫多发的年龄是
A.1~2岁B.2~3岁
C.3~4岁D.4~5岁
E.6~8岁
5.马腺疫多发的季节是
A.春季B.秋季
C.夏季D.冬季
E.春、秋季节
潜伏期为1~8d。临床常见3种病型。
1.一过型腺疫病马症状轻微,体温稍高,主要表现为鼻黏膜的卡他性炎症,流浆液性或黏浓性鼻汁,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不化脓且迅速自行吸收。
6.一过型腺疫的主要症状不包括
A.颌下淋巴结破溃流脓
B.症状轻微,体温稍高
C.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
D.流浆液性或黏浓性鼻汁
E.鼻黏膜卡他性炎症
2.典型腺疫病畜体温突然升高(39~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鼻腔黏膜发炎,流出黏性至脓性鼻液。颌下淋巴结初期肿大,表面凹凸不平,触之硬实;当周围发生炎症时,肿胀加剧,热痛明显,病马呼吸、吞咽困难:随着炎症的发展,局部组织肿胀化脓,触诊稍有波动,被毛脱落,皮肤变薄,肿胀完全成熟,自行破溃,流出大量*白色黏稠脓汁,之后创内肉芽组织新生,逐渐愈合。
7.典型马腺疫的主要症状是
A.颌下淋巴结破溃流脓
B.症状轻微,体温稍高
C.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
D.流浆液性或黏浓性鼻汁
E.鼻黏膜卡他性炎症
3.恶性型腺疫病菌可由颌下淋巴结的化脓灶转移到其他淋巴结,形成化脓灶,甚至转移至肺和脑等器官,发生脓肿。根据病菌侵袭淋巴结所在部位的不同,病马可表现为流脓牲鼻液,淋巴管肿大、化脓,支气管肺炎等临床表现。此型腺疫体温多稽留不降,病马常因极度衰弱或脓*败血症死亡。
8.恶性型马腺疫的主要症状不包括
A.流脓性鼻液B.淋巴管肿大
C.淋巴管化脓D.支气管肺炎
E.体温多呈双相热
本病病理变化常见鼻喉黏膜呈急性化脓性炎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覆盖有黏性脓性分泌物。淋巴结充血、肿胀,后形成化脓灶或脓肿。有时可见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在肝、肾、脾、脑、脊髓、乳房、睾丸、骨骼肌及心肌等有大小不等的化脓灶和出血点。
9.马腺疫的常见病理变化不包括
A.鼻喉黏膜呈急性化脓性炎症
B.淋巴结形成化脓灶或脓肿
C.脓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
D.骨骼肌有大小不等的化脓灶
E.肝细胞变性,星状细胞肿大
根据本病的流行规律、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病马体温39~41℃;眼结膜充血,鼻流浆液性、黏性或脓性鼻液,多发于1~2岁马;颌下淋巴结急性肿胀,热痛,先硬后软有波动,有时延及咽喉部肿胀,呼吸困难。确诊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需取病马的脓汁或鼻液以涂片染色镜检,如见弯曲的长链、革兰阳性球菌,细菌在鲜血平板上培养出现典型的β溶血,则可确诊。诊断本病时,注意与鼻腔鼻疽、鼻炎、流行性感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相鉴别。
10.病马1.5岁,体温39~41℃;眼结膜充血,鼻流浆液性、脓性鼻液,颌下淋巴结急性肿胀,热痛,先硬后软有波动,取病马的脓汁涂片染色镜检,见弯曲的长链、革兰阳性球菌,在鲜血平板上培养出现典型的β溶血。该病马所患的疾病是
A.马腺疫B.马鼻腔鼻疽
C.马流行性感冒D.马传染性贫血病
E.马传染性支气管炎
定期消*圈舍、运动场、饲槽,饮水槽等马接触的场所和设施。严防病马混入健康马群。新引进的幼驹隔离观察2周后,方可混入健康马群中。采用马腺疫灭活疫苗注射预防,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减轻临床症状,但不能完全预防本病的发生,发生本病时,病畜隔离治疗:污染的场舍、运动场及用具等彻底消*。本病流行期,对尚未发病的适龄马确可用磺胺嘧啶+小苏打拌料喂给,可起到预防作用。氨基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和头孢噻呋等药物对病马的治疗有效,可酌情选用。对于淋巴结肿胀而未化脓的病马,宜用热敷,然后凃擦碘酒。脓肿成熟时,切开排脓,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涂擦软膏,经数日后可痊愈。不能进食的病马可静脉注射葡萄糖,不能饮水的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静脉注射。此外,也可采用中药治疗,以泻心肺、清咽喉为治则,病初食槽肿硬,内服郁金散加减,外敷白及拔*散。若服药后硬肿不散,可用*芪散加味,待脓肿成熟后针刺排脓,后按外科常规方法治疗。
11.可有效降低马腺疫的发病率和减轻临床症状的措施是
A.注射灭活疫苗
B.注射弱*疫苗
C.注射基因工程疫苗
D.注射基因缺失疫苗
E.注射抗*素或高免血清
12.预防马腺疫拌料的药物组合是
A.磺胺嘧啶+小苏打
B.链霉素+维生素C
C.甲硝唑+维生素E
D.左咪唑+维生素K
E.三氮脒+氯化钠
13.治疗马腺疫的药物不包括
A.土霉素B.链霉素
C.多西环素D.头孢噻呋
E.阿莫西林
第三节马流行性感冒
马流行性感冒(Equineinfluenza)简称马流感,是由正黏病*科流感病*属马A型流感病*(EquineinfluenzaAvirus)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热、结膜潮红、咳嗽、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母马流产等为主要特征。
1.马流感病*属于
A.A型流感病*B.B型流感病*
C.C型流感病*D.D型流感病*
E.副粘病*
2.马流感的主要特征症状不包括
A.发热、咳嗽
B.结膜潮红
C.母马流产
D.公马一侧睾丸肿大
E.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
只有马属动物易感,其中马的易感性最高,无品种、年龄、性别差异,以2岁以下的马多发。病马是主要传染源,康复马和隐性感染马在一定时间内也能带*排*。本病可通过空气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经口传染,因康复公马精液中长期存在病*,也可通过交配传染。本病秋末至初春多发,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发病率可高达60%~80%,但病死率通常低于5%。
3.易感马流感的动物是
A.猪B.驴
C.牛D.羊
E.禽
4.不属于马流感流行病学正确描述的是
A.秋末至初春多发
B.2岁以下的马多发
C.可通过空气传染
D.可通过交配传染
E.病死率可高达60%~80%
根据病*型的不同,表现的临诊症状不完全一样。H7N7亚型所致的疾病比较温和,H3N8亚型所致的疾病较重。本病潜伏期为2~10d,多在感染后3~4d发病。马匹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四肢无力,不愿走动,呼吸与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眼睑肿大:眼角流出黏稠或脓性分泌物。鼻腔黏膜潮红,从鼻孔流出水样或黏稠分泌物,初干咳。随后逐渐变为湿咳,持续2~3周。有的病马可发展为支气管炎和肺炎。本病主要病理变化以呼吸道(鼻、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变化为主。发病时白细胞减少,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增多。致死性病例可见化脓性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及胸膜炎病变,肠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心包和胸腔积液,心肌变性,肝、肾肿大、变性。
5.马流感致病力较强的病原是
A.A型H1N1亚型
B.A型H3N8亚型
C.D型H3N2亚型
D.A型H5N1亚型
E.A型H1N1亚型
6.马流感致病力较温和的病原是
A.A型H1N1亚型
B.A型H3N8亚型
C.D型H3N2亚型
D.A型H5N1亚型
E.A型H7N7亚型
7.马流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生殖道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
B.消化道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
C.泌尿道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
D.呼吸道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
E.腹腔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
8.马流感的主要病理变化发生在
A.胃B.小肠
C.大肠D.上呼吸道
E.下呼吸道
9.致死性马流感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
A.胸膜炎
B.间质性肺炎
C.心包和胸腔积液
D.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E.肝、肾萎缩、出血
10.马流感血液学检查的特征是
A.发病时白细胞减少
B.发病时红细胞减少
C.发病时淋巴细胞减少
D.发病时单核细胞减少
E.发病时嗜酸性细胞减少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多为2岁以下马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病马出现相同的临床表现,如轻热或高热,干咳,气喘,结膜充血,肌肉及关节痛,不愿活动,白细胞减少,但感染细菌时则增多。确诊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诊断内容通常包括病*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分离病*应取病程早期的鼻液或鼻咽部分泌物,接种9~11日龄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35~37℃孵育3~5d,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HA)及血凝抑制试验(HI)。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或犬肾细胞株MDCK亦可分离病*。取发病期及康复期双份血清检测抗体,可做血清学诊断。诊断本病时,注意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鼻肺炎、腺疫和鼻疽相鉴别。
11.分离马流感病*应取病程早期的病料是
A.尿道部分泌物
B.直肠部分泌物
C.鼻咽部分泌物
D.泪腺部分泌物
E.口腔部分泌物
12.分离马流感病*接种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的日龄是
A.1~5日龄B.6~8日龄
C.9~11日龄D.12~18日龄
E.19~21日龄
13.诊断马流感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
A.琼脂扩散试验
B.聚合酶链反应试验
C.变态反应试验
D.补体结合反应试验
E.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14.分离马流感病*常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或
A.PK-15细胞
B.HeLa细胞
C.BHK21细胞
D.Vero细胞
E.MDCK犬肾细胞
15.病马1.5岁,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四肢无力,不愿走动,呼吸与脉搏加快。干咳,气喘,结膜充血,肌肉及关节痛,不愿活动。呼吸道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白细胞减少。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该病马所患的疾病是
A.马腺疫B.马鼻腔鼻疽
C.马流行性感冒D.马传染性贫血病
E.马传染性支气管炎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应激,饲喂易消化的草料,保持畜舍清洁和良好的通风。免疫接种可用H7N7及H3N8亚型灭活疫苗,第一年注射2次,间隔3个月,以后每年注射1次,对预防本病有较好的效果。发生本病时,应隔离病马,对病马加强护理;严格封锁,疫区至少封锁4周;加强消*,对污染的马厩、运动场和用具等,可用2%烧碱溶液彻底消*;病马粪便及垫草要堆积发酵,经消*后再用作肥料;病死马匹应无害化处理。本病尚无特效药,应以对症疗法和控制细菌继发感染为治疗原则。抗菌消炎可选用青霉素G钠、头孢噻呋钠、盐酸沙拉沙星或庆大霉素,根据条件选一或两药联合应用;对症疗法包括解热镇痛和止咳平喘,对不能进食的病马,可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溶液,对不能饮水的病马,可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维生素C。本病的治疗也可选用中药疗法,如选用清瘟败*散,可使病程缩短,加速病马康复。
16.预防马流感常用的疫苗是
A.灭活疫苗B.弱*疫苗
C.基因工程疫苗D.基因缺失疫苗
E.抗*素或高免血清
第四节非洲马瘟
非洲马瘟(Africanhorsesickness,AHS)是由非洲马瘟病*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肺和皮下组织水肿及部分脏器出血为特征。本病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疫病,也是马属动物唯一的A类疫病。
1.非洲马瘟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经口传播
B.经空气传播
C.经胎盘传播
D.直接接触传播
E.昆虫叮咬传播
2.临床上非洲马瘟病*的主要症状特征不包括
A.发热
B.贫血、*疸
C.肺组织水肿
D.皮下组织水肿
E.部分脏器出血
3.非洲马瘟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马属动物唯一的
A.E类疫病
B.D类疫病
C.C类疫病
D.B类疫病
E.A类疫病
非洲马瘟病*属于呼肠孤病*科环状病*属,已知有9个血清型,不同型病*的*力强弱不同,其间也无交叉免疫关系。
4.非洲马瘟病*属于
A.*病*
B.疱疹病*
C.麻疹病*
D.冠状病*
E.呼肠孤病*
5.非洲马瘟病*的血清型有
A.1个B.3个
C.5个D.7个
E.9个
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多见于温热潮湿季节,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流行或暴发流行,主要流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在中东、欧洲、亚洲西南部等地时有发生。中国尚无本病发生。
6.非洲马瘟多发于
A.温热潮湿季节
B.高热潮湿季节
C.寒冷潮湿季节
D.寒冷干燥季节
E.温热干燥季节
马、骡、驴、斑马等单蹄兽是病*的易感宿主。马,尤其是幼龄马易感性最高,病死率高达95%。大象、野驴、骆驼、犬因接触带有非洲马瘟病*的血或马肉也偶可感染。本病的传染源为病马、带*马及其血液、内脏、精液、尿、分泌物及其脱落组织。传播媒介是库蠓,其中拟蚊库蠓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7.易感非洲马瘟的动物不包括
A.马B.骡
C.驴D.牛
E.斑马
8.非洲马瘟易感性、病死率最高的动物是
A.马B.骡
C.驴D.牛
E.斑马
9.非洲马瘟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
A.啮齿动物
B.扇头硬蜱
C.湖北钉螺
D.中华按蚊
E.拟蚊库蠓
本病的潜伏期2~14d。
1.临床症状本病根据临诊表现一般可分为肺型、心型、肺心型及发热型。
10.非洲马瘟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包括
A.肺型B.心型
C.皮肤型D.发热型
E.肺心型
(1)肺型多呈急性经过,常见于流行初期和新疫区。病马主要表现体温迅速升高达40~42℃,精神沉郁,心率加快;结膜潮红,羞明流泪;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扩张,流出大量泡沫样的鼻汁;头向下伸直,耳下垂;前肢开张并有大面积出汗,最后常因窒息死亡。病程11~14d,病死率极高,仅有少数病例恢复。
11.肺型非洲马瘟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失血B.溶血
C.心衰D.窒息
E.脱水
(2)心型多为亚急性经过,常见于免疫马匹或弱*株病*感染的马匹,以发热并持续几周为特征。病马体温一般不超过40.5℃,主要表现为头部、颈部皮下水肿,上眼睑、口唇和颌等部位肿胀,并向胸、肩、腹部及四肢扩展。濒死期病马出现呼吸数迅速增加、倒地横卧、肌肉震颤、出汗等症状。该型主要是由于肺水肿而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病变,伴有心衰症状。该型病死率较低,大多可以康复。
(3)肺心型表现出肺型和心型两种病型的各种症状,多为亚急性经过,通常只有温和到中等程度的发热和眶上窝水肿,无死亡。
(4)发热型此型多见于免疫或部分免疫的马匹。该型潜伏期长,病程短。病马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持续1~3d。厌食,结膜微红,脉搏和呼吸均加快。
2.病理变化本病各型之间病变差异较大,但其主要病变特征为急性肺水肿、心肌炎和心肌弥漫性出血,心、肺有*色胶样水肿。淋巴结高度肿胀。肝轻度肿胀,脾脏一般不肿大。最特征和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皮下和肌间组织胶冻样浸润,此病变以眶上窝、眼和喉最为显著。
12.非洲马瘟的主要病变特征不包括
A.急性肺水肿
B.脾脏高度肿胀
C.肺部水肿及出血样病变
D.心、肺有*色胶样水肿
E.心肌炎和心肌弥漫性出血
13.非洲马瘟最特征和最常见病理变化为
A.急性肺水肿
B.淋巴结高度肿胀
C.肺部水肿及出血样病变
D.心肌炎和心肌弥漫性出血
E.皮下和肌间组织胶冻样浸润
本病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包括病*分离鉴定、RT—PCR核酸检测、ELISA抗原检测、竞争性ELISA抗体检测、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红细胞凝集试验等。
14.非洲马瘟实验室诊断方法不包括
A.病理解剖
B.*分离鉴定
C.血清中和试验
D.琼脂扩散试验
E.红细胞凝集试验
我国没有非洲马瘟发生,因此严格的进境检疫是防止非洲马瘟传入我国最重要的措施。控制方法包括:禁止进口或经其领域过境运输具有AHS感染国家或地区的马科动物及其精液和胚胎等相关材料;对从无AHS国家进口的马科动物要经过法定检疫程序,兽医行*管理部门应出具国际动物健康证书;从污染国参赛返回的马匹,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并隔离观察2个月。当发现可疑病例时,应及时确诊,并进行严格的隔离、消*;病死马焚烧或深埋,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处理。
15.防止非洲马瘟传入我国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封锁疫区
B.疫苗接种
C.严格消*
D.严格进境检疫
E.病畜进行深埋处理
16.从污染国参赛返回的马匹须进行严格检疫,隔离观察期为
A.1个月B.2个月
C.6个月D.8个月
E.1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