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临床检验基础测试题集上
TUhjnbcbe - 2021/5/18 17:29:00

临检基础分章节复习

目录

第一章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2

第二章红细胞检查0

第三章白细胞检查4

第四章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62

第五章血型和输血70

第六章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85

第七章尿理学检验89

第八章尿有形成分检查92

第九章尿液化学检查05

第十章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37

第十一章粪便检验44

第十二章脑脊液检验56

第十三章浆膜腔积液检验70

第十四章精液检查82

第十五章前列腺液检查86

第十六章阴道分泌物检查88

第十七章羊水检查92

第十八章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验

第十九章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验24

第二十章脱落细胞检查基本知识29

临检基础分章节复习

第一章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中不含有的凝血因子是

A、Ⅰ因子

B、Ⅱ因子

C、Ⅴ因子

D、Ⅷ因子

E、钙离子

2、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和凝血检查的抗凝剂是

A、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B、草酸盐

C、肝素

D、枸橼酸盐

E、以上都不是

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

A、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B、血浆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C、血清缺少凝血酶

D、血浆缺少凝血酶

E、血清缺少纤维蛋白

4、影响血涂片时血膜厚度的因素有

A、血滴大小

B、血黏度高低

C、推片角度

D、推片速度

E、以上都是

5、下列关于瑞氏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瑞氏染色的最适pH为6.4~6.8

B、瑞氏染料中含碱性染料亚甲蓝和酸性染料伊红

C、瑞氏染料易氧化为天青

D、缓冲液pH偏高,血涂片颜色会偏蓝

E、以上都是

6、瑞氏染色法中缓冲液的最主要作用是

A、稀释染液以防着色太深

B、不改变细胞所带电荷,促进染色进行

C、增加细胞对染料的亲和力

D、保证细胞受色时恒定最佳的pH条件

E、以上都是

7、下列关于全血、血浆和血清的概念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清是血液离体后血块收缩所分离出的微*色透明液体

B、血浆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抗凝血

C、抗凝血一般是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的全血

D、脱纤维蛋白全血指用物理方法促进全部纤维蛋白缠绕于玻珠上而得到的血液

E、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8、涂片的制备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本来源是EDTA抗凝血或外周血

B、推片与玻片之间保持30°的平面夹角

C、对红细胞比积高、血黏度高的病人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

D、贫血患者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E、疟原虫、微丝蚴检查,采用薄血膜涂片法

9、婴幼儿做血常规检查时,多使用的采血部位是

A、颈外静脉

B、耳垂毛细血管

C、足跟毛细血管

D、肘部静脉

E、以上都是

0、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因子X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抑制血小板聚集

、静脉采法血通常使用的采血部位是

A、肘部静脉

B、手背静脉

C、内踝静脉

D、股静脉

E、颈外静脉

2、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A、物理吸附

B、化学亲和

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

D、化学亲和

E、物理性结合

3、制备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应具备以下特点

A、厚薄适宜

B、头体尾分明

C、细胞分布均匀

D、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E、以上都是

4、EDTA抗凝剂对下列哪项检查最适用

A、血小板功能检查

B、血沉

C、血小板计数

D、白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E、凝血象检查

5、下列静脉采血步骤中哪项是错误的

A、选择适宜静脉,扎止血带

B、消*

C、检查注射器有无阻塞和漏气

D、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抽血

E、抽血完毕,立即将血液沿针头快速注入试管内

6、关于全血、血浆和血清的概念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是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

B、血浆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抗凝血

C、抗凝血一般是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的全血

D、对少数检验项目,血浆与血清的测定是有差别的

E、全血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7、毛细血管采血常用的部位是

A、手背

B、肘部

C、足跟

D、手指

E、耳垂

8、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全血

B、血浆

C、血清

D、浓缩红细胞

E、血清因子

9、在静脉采血法时,为了避免血小板激活,常使用

A、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试管

B、塑料注射器和普通试管

C、玻璃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

D、玻璃注射器和玻璃试管

E、玻璃注射器和塑料试管

20、涂片瑞氏染色时,缓冲液常用的pH为

A、5.5~6.0

B、6.0~6.5

C、6.4~6.8

D、7.0~7.5

E、7.5~8.0

答案部分

一、A

E

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2、

D

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9或:4。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3、

A

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血清中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

4、

E

很多因素影响血涂片时血膜的厚度,血滴大、血黏度高、推片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5、

E

瑞氏染料亚甲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亚甲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为6.4~6.8。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结合,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暗,嗜酸性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

6、

D

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或天青结合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所以在瑞氏染色中缓冲液起到恒定pH作用

7、

B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是含纤维蛋白原的抗凝血。

8、

E

疟原虫、微丝蚴检查,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9、

C

婴幼儿手指太小,可从大趾或足跟采血。

0、

D

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A

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几乎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如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

2、

C

染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3、

E

一张良好的血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一定空隙。

4、

C

EDTA抗凝剂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

5、

E

抽血完毕,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

6、

B

全血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为全血除去血细胞部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血清是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除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在凝血时消耗外,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

7、

D

皮肤采血法又称毛细血管采血法。耳垂采血痛感较轻,但血液循环较差,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如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测定结果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手指采血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环指指端内侧血液。

8、

B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抗凝的全血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血浆。

9、

A

静脉采血法根据采血量可选用不同型号注射器,配备相应的针头。某些特殊检查,为避免血小板激活,要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试管。

20、

C

涂片瑞氏染色时,缓冲液常用的pH为6.4~6.8。

第二章红细胞检查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染色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见于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先天性贫血

E、多发性骨髓瘤

2、下列网织红细胞概念,错误的是

A、它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紫色颗粒

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

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

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红细胞大小不一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下列不属于血细胞比容增高的是

A、大量呕吐

B、大手术后

C、腹泻

D、各种贫血

E、大面积烧伤

5、下列关于血细胞比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B、与红细胞大小有关

C、是抗凝血自然沉降后所测得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D、在各种贫血时血细胞比容会降低

E、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血细胞比容常增高

6、不属于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

A、染色质小体

B、杜勒小体

C、卡波环

D、嗜碱性点彩

E、寄生虫

7、魏氏法血沉测定使用的抗凝剂是

A、双草酸盐

B、草酸钠

C、乙二胺四乙酸钠

D、草酸钾

E、枸橼酸钠

8、关于有核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急性大失血患者外周血中不出现有核红细胞

B、周内婴儿血涂片仅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

C、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提示红系增生减低

D、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E、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可偶见有核红细胞

9、叶酸和维生素B2缺乏常引起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0、下列何种物质能促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

A、清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形红细胞

D、镰状红细胞

E、卵磷脂

、红细胞破坏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不出现

A、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和珠蛋白

B、红细胞主要在脾被破坏

C、珠蛋白降解为氨基酸

D、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为复合体

E、红细胞被分解成铁、珠蛋白、胆红素

2、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

A、核残余物

B、脂蛋白变性

C、色素沉着

D、血红蛋白聚集

E、胞质发育异常

3、缺铁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表现是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大红细胞性贫血

D、正常低色素性贫血

E、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4、SDS-Hb测定法与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相比最大优化点是

A、操作简便

B、呈色稳定

C、准确性高

D、没有公害

E、精确性高

5、铅中*时,血涂片中易见是

A、有核红细胞

B、球形红细胞

C、点彩细胞

D、大红细胞

E、小红细胞

6、做温氏法血细胞比容测定时,离心后以哪一层血细胞读取为准

A、血浆层

B、血小板层

C、白细胞层

D、还原红细胞层

E、带氧红细胞层

7、采用血液分析仪法测定血细胞比容时,脉冲高低为

A、细胞的移动速度

B、细胞数量

C、细胞体积大小

D、细胞的比密

E、细胞是否有核

8、不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为

A、嗜多色性红细胞

B、网织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含染色质小体的红细胞

E、点彩红细胞

9、点彩红细胞计数多少个红细胞

A、00

B、

C、

D、

E、

20、MCV以飞升(fl)为单位,fl等于

A、0-6/L

B、0-9/L

C、0-2/L

D、0-5/L

E、0-8/L

2、点彩红细胞经碱性亚甲蓝溶液染色后呈何种染色颗粒

A、黑色

B、深蓝色

C、蓝黑色

D、蓝色

E、褐色

22、正常成人红细胞中没有

A、HbA

B、HbA2

C、HbO2

D、HbF

E、HbH

23、血涂片观察下列哪种细胞需要进行活体染色

A、有核红细胞

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原始红细胞

E、异型淋巴细胞

24、一般血液检查中,下列哪项指标参考值有性别差异

A、白细胞计数

B、血小板计数

C、白细胞分类

D、血细胞比容

E、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25、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相差悬殊,见于

A、大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双相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

26、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血沉减慢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心肌梗死

C、动脉粥样硬化

D、肺结核

E、肾病综合征

27、Hayem红细胞稀释液中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

A、固定细胞形态

B、防腐作用

C、防止细胞黏附

D、调节细胞渗透压

E、抗凝

28、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方法是

A、十二烷基硫酸钠比色法

B、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

C、碱羟血红蛋白比色法

D、酸化血红蛋白比色法

E、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法

29、网织红细胞属于

A、成熟红细胞

B、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C、退化红细胞

D、异常红细胞

E、变性红细胞

30、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血细胞时,计数压线细胞的原则是

A、压线的细胞不计数

B、压线的细胞全部计数

C、压在双线里边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外边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D、计数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

E、计数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不计数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

3、不属于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

A、染色质小体

B、杜勒小体

C、卡波环

D、嗜碱性点彩

E、寄生虫

32、下列何种物质能促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

A、清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形红细胞

D、镰状红细胞

E、卵磷脂

33、下列网织红细胞概念,错误的是

A、它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紫色颗粒

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

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

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4、下列何种抗凝剂不适合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A、草酸钠

B、肝素

C、EDTA-Na2

D、双草酸盐

E、EDTA-K2

35、红细胞破坏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不出现

A、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和珠蛋白

B、红细胞主要在脾被破坏

C、珠蛋白降解为氨基酸

D、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为复合体

E、红细胞被分解成铁、珠蛋白、胆红素

36、血细胞计数池4角的大方格中每一方格的体积为

A、0.μl

B、0.μl

C、0.μl

D、0.04μl

E、0.μl

37、下列叙述不属于血沉测定质量评价指标的是

A、抗凝剂是否符合要求

B、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C、器材是否符合要求

D、标本处理是否符合要求

E、患者是否为空腹采血

38、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相差悬殊,见于

A、大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双相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

39、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的波长

A、nm

B、nm

C、nm

D、nm

E、nm

40、下列关于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

B、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C、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

D、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

E、以上都是

4、魏氏法血沉测定使用的抗凝剂是

A、双草酸盐

B、草酸钠

C、乙二胺四乙酸钠

D、草酸钾

E、枸橼酸钠

42、用玻片法做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缺点是

A、容易使血液中水分蒸发

B、染色时间较试管法长

C、重复性较好

D、有时结果偏高

E、以上都不对

43、不会造成血沉加快的因素是

A、血沉管倾斜

B、室温高于25℃

C、标本有血凝块

D、标本溶血

E、测定管的内

44、用魏氏法测定血沉,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

A、:

B、:2

C、:3

D、:4

E、:9

45、血红蛋白减少大于红细胞减少见于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恶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46、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的原理,以下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血液中除SHb外的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B、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结合成稳定的棕褐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C、血红蛋白可被亚铁氰化钾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

D、在72型比色计上测得透光度,乘以.7,即得血红蛋白浓度

E、最大吸收波峰在nm

47、进行红细胞形态检查时,应在油镜下选择什么部位观察

A、头体部

B、体尾交界处

C、体部

D、尾部

E、尾后部

48、关于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A、红细胞平均指数正常,提示患者红细胞形态无改变

B、贫血患者虽有明显的红细胞异常,但其平均指数可在正常范围内

C、MCV小于正常,MCH小于正常,其MCHC必小于正常

D、MCV大于正常,MCH大于正常,其MCHC必大于正常

E、MCV、MCH、MCHC三者之间无联系

49、RDW正常说明红细胞

A、体积偏大

B、体积大小较为一致

C、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D、结构正常

E、染色正常

50、下列叙述不属于血沉测定质量评价指标的是

A、抗凝剂是否符合要求

B、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C、器材是否符合要求

D、标本处理是否符合要求

E、患者是否为空腹采血

5、应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哪种血红蛋白不能被转化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A、HbO2

B、Hbred

C、SHb

D、HbCO

E、HbS

52、HiCN转化液不能贮存于塑料瓶中的原因是

A、延长血红蛋白转化时间

B、Hi生成减少,结果偏低

C、CN-下降,结果偏低

D、可出现浑浊现象

E、CN-升高,结果偏高

53、在红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最早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A、原始红细胞

B、早幼红细胞

C、中幼红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54、前血沉测定首先的方法是

A、库氏法

B、温氏法

C、潘氏法

D、魏氏法

E、赖氏法

55、MCV↓、RDW↑,常见的疾病是

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6、下列哪种情况血涂片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A、溶血性贫血

B、骨髓纤维化

C、红白血病

D、急性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

57、MCV↑、RDW↑,常见的疾病是

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8、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大缺点是

A、不易于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

B、操作不方便

C、试剂稳定性差

D、试剂具有剧*性

E、需要绘制标准曲线

59、患者,5岁,RBC3.6×02/L,Hb85g/L,骨髓增生活跃,血清铁7μmol/L,贫血性质

A、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正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60、某病人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MCV78fl,MCH26pg,MCHCg/l,可见于下列哪种贫血

A、巨幼细胞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慢性感染所致贫血

6、体内的铁主要分布在

A、血红蛋白

B、运铁蛋白

C、肌红蛋白

D、铁蛋白及含铁血*素(贮存铁)

E、肌红蛋白

62、下列除哪项外,均常出现于增生性贫血的血象中

A、Howell-Jolly小体

B、Cabot环

C、镰刀形红细胞

D、嗜多色性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

63、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

A、铁蛋白

B、球蛋白

C、血红蛋白

D、血色素

E、亚铁血红素

64、下列关联组合错误的是

A、大红细胞见于维生素B2或叶酸缺乏

B、靶形红细胞见于地中海性贫血

C、红细胞苍白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

D、Cabot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E、Howell-Jolly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

65、以下有关缺铁性贫血血涂片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小红细胞为主

B、红细胞大小不均

C、有核红细胞增生活跃

D、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

E、可出现环形红细胞

66、外周血涂片所见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的本质为

A、核糖体变性产物

B、核残余物

C、脂蛋白变性产物

D、纺锤体残余物

E、胞质局部发育不成熟区域

67、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概念论述错误的是

A、贫血时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两者减少程度是一致的

B、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

C、每个红细胞含有一定量的血红蛋白

D、一般情况下,随红细胞的增多和减少,血红蛋白常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E、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68、诊断溶血最可靠的标志是

A、异形红细胞增多

B、红细胞寿命缩短

C、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D、尿胆原排泄增多

E、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69、关于血红蛋白的构成,正确的是()。

A、亚铁血红素和原卟啉构成

B、亚铁血红素和铁原子构成

C、亚铁血红素和球蛋白构成

D、亚铁血红素和清蛋白构成

E、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

70、关于网织红细胞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它是介于晚幼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其胞质经特殊染色后可见蓝色网状结构即DNA

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

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

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二、B

、A.球形红细胞

B.裂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泪滴形红细胞

E.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

2、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

2、巨幼细胞性贫血

B.急性失血性贫血

C.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缺铁性贫血

、MCV减少,RDW正常见于

2、MCV正常,RDW正常见于

3、MCV增大,RDW正常见于

答案部分

一、A

A

嗜多色性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内尚存少量的嗜碱性物质(RNA),见于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如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2、

B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

B

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4、

D

血细胞比容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5、

C

血细胞比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

6、

B

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质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7、

E

魏氏法血沉测定取09mmol/L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

8、

B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除周内婴幼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

9、

D

叶酸及维生素B2缺乏常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0、

B

血沉加快可促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①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胆固醇、三酯甘油使血沉加快;②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和镰形红细胞因不易聚集使血沉减慢;③血液凝固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

D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液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由蛋白酶、肽酶分解为氨基酸,进入氨基酸代谢,可再参与蛋白质、多肽合成或转变成其他含氮物质。

2、

B

卡波环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浆中出现的紫红色的细线圈状结构,现认为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脾切除后。

3、

B

缺铁性贫血血细胞形态学表现为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

D

HiCN法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试剂有剧*,使用和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5、

C

铅中*时,瑞氏染色后,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RNA)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

6、

D

离心后血液分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读取红细胞层(以还原红细胞层为准)高度的毫米数除以00,即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的升数。

7、

C

血液分析仪法测定血细胞比容时,当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低为细胞体积大小,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

8、

D

含染色质小体的红细胞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常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9、

E

油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计数个红细胞中的点彩红细胞。

20、

D

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即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fl=0-5/L。

2、

B

点彩红细胞经碱性亚甲蓝溶液染色后,于红细胞胞质中可见粗细不等的深蓝色颗粒。

22、

E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肽链主要组合形式有3种:α2β2为成人主要血红蛋白,简称HbA,α2δ2占90%以上;为成人次要血红蛋白,简称HbA2,占2%~3%;α2γ2为胎儿主要血红蛋白,简称HbF,岁以后直至成年,仅保留2%以下。HbO2为氧合血红蛋白。

23、

C

网织红细胞检查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法时经体外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内RNA的磷酸基带有负电荷,能与新亚甲蓝、灿烂甲酚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碱性染料带正电荷的有色反应基团结合,使RNA胶体间电荷减少,分子间斥力下降失去分散力,形成核酸与碱性染料复合物的多聚体,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

24、

D

血细胞比容的参考值有性别差异。温氏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8。微量法: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25、

E

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6、

A

血沉减慢可见于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等。

27、

C

Hayem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

28、

B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法。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

29、

B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30、

D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血细胞时,计数时需要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以免重复或遗漏,对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

3、

B

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质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32、

B

血沉加快可促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①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胆固醇、三酯甘油使血沉加快;②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和镰形红细胞因不易聚集使血沉减慢;③血液凝固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

33、

B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4、

A

草酸钾和草酸钠易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测定血细胞比容时用草酸铵和草酸钾或草酸钠两者合适比例混合的抗凝剂,恰好不影响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

35、

D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液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由蛋白酶、肽酶分解为氨基酸,进入氨基酸代谢,可再参与蛋白质、多肽合成或转变成其他含氮物质。

36、

E

血细胞计数池内划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格,每个大格面积为.0mm2,容积为0.mm3(μl)。

37、

E

影响血沉降的主要因素有:①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血沉管放置要垂直,不得倾斜,若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4,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③最适宜温度为8~25℃,并要求在采血后2h内完成,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④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移动和振动。

38、

E

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39、

E

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的波长为nm,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或通过制备的标准曲线查得血红蛋白浓度。

40、

E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4、

E

魏氏法血沉测定取09mmol/L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

42、

A

玻片法做网织红细胞计数取血量少、染色时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蒸发,染色时间偏短,造成结果偏低;试管法较易掌握,重复性较好,必要时可以从混合血液中再取标本,重新涂片复查。

43、

C

血沉管应完全直立,若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标本中有血凝块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血沉管直径越大血沉越快。

44、

D

魏氏法测定血沉,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4。

45、

B

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6、

A

HiCN测定法原理: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或通过制备的标准曲线查得血红蛋白浓度。Hb(g/L)=A×.7(式中A为测定管吸光度)。

47、

B

进行红细胞形态检查时,应先在低倍镜下估计细胞分布和染色情况,再用油镜观察血膜体尾交界处细胞形态,同时浏览是否存在其他异常细胞,如幼稚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等,有时异常成分常集中分布在血片边缘,应注意观察。

48、

B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MCV、MCH和MCHC。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可计算出平均指数。红细胞平均指数可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依据。

49、

B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用来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

50、

E

影响血沉降的主要因素有:①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血沉管放置要垂直,不得倾斜,若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4,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③最适宜温度为8~25℃,并要求在采血后2h内完成,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④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移动和振动

5、

C

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52、

C

HiCN转化液应贮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贮存在塑料瓶中,否则会使CN-丢失,测定结果偏低。

53、

D

红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是最早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的红细胞。

54、

D

魏氏法简便实用,ICSH推荐该法。潘氏法用血量少(适用于儿童)。

55、

B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常见病因和疾病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HbH病。

56、

E

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除周内婴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如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如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

57、

D

MCV增高RDW增高贫血类型大细胞不均一性常见病因和疾病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58、

D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法)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KCN)试剂有剧*,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59、

C

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60、

D

正常参考值MCV80~92fl,MCH27~3pg,MCHC~g/l,本题三者均低于正常,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

A

体内的铁主要分布在血红蛋白。

62、

C

增生性贫血包括下列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以及风湿热、内分泌紊乱、维生素缺乏等引起的贫血。血象表现为网织红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偶见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可轻度大小不均并见异形红细胞、多嗜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成熟红细胞胞体内或有核红细胞胞浆内可见Howell-Jolly小体及Cabot环等。

63、

C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64、

D

卡波环: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8字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脂蛋白变性物。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脾切除后。

65、

C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轻度贫血时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并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66、

B

豪焦小体(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67、

A

贫血时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两者减少程度是不一致的。

68、

B

诊断溶血最可靠的标志是红细胞寿命缩短。

69、

E

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

70、

B

网织红细胞(Ret,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故而得名

二、B

D

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样或梨状,因细胞内含有Heinz小体或包涵体,或红细胞膜被粘连而拉长所致。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

2、

A

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球形红细胞。

2、

C

2、

B

3、

D

第三章白细胞检查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性变化的是

A、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B、H-J小体

C、空泡变性

D、退行性变

E、*性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最常用于

A、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

C、诊断黏液性水肿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

E、以上都不是

3、不符合典型的严重感染患者的外周血象的变化是

A、白细胞总数常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变

C、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D、嗜酸性粒细胞常轻度增加

E、单核细胞可见增多

4、临床复查白细胞计数,评价其准确性的考核方法是

A、变异百分率评价法

B、两差比值评价法

C、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

D、重复计数标准差评价法

E、常规考核标准

5、关于电阻法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只能对白细胞进行五分类

B、可完全代替显微镜分类法

C、显微镜检查法仅作筛选,以血细胞分析仪分类为准

D、电阻法原理是目前所有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

E、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

6、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同时有明显核左移时,常表示

A、造血功能衰退

B、预后良好

C、感染严重

D、轻度感染

E、感染已近恢复期

7、嗜酸性粒细胞乙醇-伊红稀释液中加入碳酸钾的作用是

A、破坏白细胞、红细胞,并促进嗜酸性颗粒着色

B、保护嗜酸性粒细胞

C、抗凝剂

D、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

E、染料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8、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

A、过敏反应

B、趋化作用

C、胞饮作用

D、脱颗粒作用

E、以上都是

9、成人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下列哪一项

A、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09/L

B、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09/L

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09/L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8×09/L

E、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6×09/L

0、关于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对各种病因的应激反应

B、动员骨髓储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C、动员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

D、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E、急性溶血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高属反应性增多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接触抗原后繁殖的主要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和淋巴结

D、淋巴结

E、胸腺和淋巴结

2、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伤寒

C、狂犬病

D、百日咳

E、急性心肌梗死

3、中性粒细胞中的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受阻或发生变性后可形成

A、中*颗粒

B、空泡

C、杜勒小体

D、核棘突

E、核变性

4、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疾病是

A、伤寒

B、疟疾

C、心肌梗死

D、过敏性休克

E、副伤寒

5、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哪一种红细胞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棘形红细胞

6、与遗传性疾病有关的粒细胞异常形态改变是

A、Alder-Reilly畸形

B、Dohle小体

C、棒状小体

D、Mott细胞

E、棘形细胞

7、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认为是

A、细胞脂肪性变

B、糖原颗粒变性

C、染色不佳

D、胞质溶解

E、内质网变性

8、下列哪项与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无关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E、结构模糊

9、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不包括

A、新生儿白细胞数一般在(5~30)×09/L

B、女性妊娠期白细胞总数增高

C、安静状态下白细胞数较低

D、急性失血时白细胞数增高

E、冷水刺激后白细胞数增高

20、与白细胞形态异常无关的变化是

A、中*颗粒

B、卵磷脂小体

C、Dohle小体

D、棒状小体

E、Russell小体

2、血液检验中,下列哪项指标参考值无性别差异

A、白细胞计数

B、红细胞计数

C、血红蛋白测定

D、血细胞比容

E、血沉

22、关于中性粒细胞中*颗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

B、染色呈黑色或紫黑色

C、可遍布于细胞核上

D、大小不等

E、分布不均匀

23、关于白细胞核左移,下列叙述哪项较为确切

A、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幼粒等更幼稚细胞为核左移

B、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细胞称核左移

C、未成熟的粒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核左移

D、分类中发现很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核左移

E、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

24、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性变化的是

A、Russell小体

B、中*颗粒

C、空泡

D、Dohle小体

E、退行性变

25、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常提示

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好

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E、中性粒细胞成熟障碍

26、不会引起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

A、荨麻疹

B、溃疡性结肠炎

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急性淋巴结炎

E、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7、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免疫活性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朗格汉斯细胞

E、Th细胞

28、关于核左移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再生性左移,其白细胞总数增高

B、退行性左移,其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

C、指外周血涂片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计数<5%

D、指外周血涂片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可出现幼稚细胞

E、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

29、白细胞计数反映的白细胞数量是

A、循环池

B、成熟池

C、边缘池

D、分裂池

E、储存池

30、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减低的疾病是

A、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白血病性淋巴肉瘤

B、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接触放射线

C、急性大叶性肺炎、结核

D、急性大叶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白细胞计数值的日间短暂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裂池的白细胞数增加

B、成熟池的白细胞成熟时间缩短

C、贮备池的白细胞释放增加

D、边缘池的白细胞数量增加

E、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白细胞重新分配

32、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

A、支气管哮喘

B、湿疹

C、伤寒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肠寄生虫

33、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性改变

A、造血功能衰退

B、感染已近恢复期

C、感染严重

D、轻度感染

E、预后良好

34、关于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定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细胞增多,指WBC>2×09/L

B、白细胞减少,指WBC<3×09/L

C、中性粒细胞增多导致白细胞不变

D、中性粒细胞正常则白细胞一定正常

E、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

35、白细胞总数增高应除外下列哪种情况

A、急性感染

B、急性大出血

C、急性中*

D、剧烈劳动后

E、流行性感冒

36、下列有关*性指数应用和分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用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估计预后

B、为极度

C、0.75为重度

D、0.5为中度

E、0.为轻度

37、中性粒细胞核象是细胞核

A、染色致密程度

B、是否处于分裂位置

C、分叶情况

D、位置

E、与胞质比例

38、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红细胞是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含氧红细胞

39、引起中性粒细胞*性变化的常见疾病有

A、严重传染病、痤疮

B、普通感冒、皮肤疖肿

C、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

D、钩虫病、大面积烧伤

E、铅中*、痤疮

40、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是

A、脾功能亢进

B、尿*症

C、急性溶血

D、肺吸虫病

E、链球菌感染

4、关于Dohle小体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特殊的小红细胞

B、血小板的形态变异

C、中性粒细胞胞质*性变

D、异型淋巴细胞

E、吞噬小体

42、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同时杆状核粒细胞>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性改变,常表示

A、造血功能衰退

B、预后良好

C、感染严重

D、轻度感染

E、感染已近恢复期

43、患者白细胞计数为.5×09/L,但分类00个白细胞中遇到有核红细胞为20个,校正后白细胞应报告

A、.4×09/L

B、.35×09/L

C、.25×09/L

D、.20×09/L

E、.80×09/L

44、白血病时白细胞暂时性增高是由于()。

A、边缘池的白细胞进入循环池

B、成熟池的白细胞进入循环池

C、分裂池的白细胞进入循环池

D、贮备池的白细胞进入循环池

E、循环池本身细胞增多

45、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电离辐射,化学物中*

B、大叶性肺炎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溶血

E、化脓性炎症

46、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

A、20%~40%

B、2%~4%

C、5%~0%

D、0~5%

E、0.5%~5%

三、B

A.由脂蛋白变性而来

B.由胞质内残留的RNA变性而来

C.脂肪变性产物

D.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

E.异常溶酶体

、卡波环是

2、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是

3、豪焦小体是

2、

A.分裂池

B.成熟池

C.贮备池

D.循环池

E.边缘池

、含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的池为

2、含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的池为

3、含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池为

答案部分

一、A

B

中性粒细胞发生*性变化时,胞体可出现大小不均、中*颗粒、空泡、Dohle体、退行性变。

2、

B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呈轻度或中度增高。

3、

D

肾上腺皮质有促进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当急性感染或严重感染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增多。

4、

B

白细胞计数的考核方法包括:常规考核标准、变异百分数评价法、两差比值评价法和双份技术标准平价法。两差比值评价法是同一标本在短时间内重复2次测定之差与2次细胞计数标准差的比值。其准确性高。

5、

E

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结果以数据、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有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6、

C

中度左移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7、

A

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种类繁多,有伊红-丙酮稀释液、Hinkelman稀释液、乙醇-伊红稀释液、皂素-甘油稀释液、溴甲酚紫稀释液和固绿稀释液等。虽配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如乙醇、丙酮、乙二醇)、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剂(如溴甲酚紫、伊红、固绿等)、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物质(如碳酸钾、草酸铵)、抗凝剂(如柠檬酸钠、EDTA)、防止乙醇和液体挥发剂(如甘油)。

8、

A

嗜碱性粒细胞(B)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突出的作用是参与过敏反应,细胞表面有IgE和FC受体,与IgE结合即被致敏。

9、

B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5×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0、

D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储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因此D选项的说法错误。

B

淋巴细胞(L)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分为两种:在骨髓、脾、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成熟者称为B淋巴细胞;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者称为T淋巴细胞。

2、

B

白细胞增多包括两类:①反应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等。②异常性增多主要见于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RBC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3、

A

中*颗粒被认为是中性粒细胞特异性颗粒在生成过程中受阻或颗粒发生变性所致,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4、

C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5、

D

有核红细胞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6、

A

Alder-Reilly畸形的细胞质内含有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也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7、

A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可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也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8、

C

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9、

D

新生儿白细胞较高,可达(5~30)×09/L,3~4d后降至0×09/L,约保持3个月,逐渐减至成人水平;妊娠超过5个月白细胞可达5×09/L以上,妊娠最后个月波动于(2~7)×09/L,分娩时白细胞可达34×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安静状态下白细胞数较低,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使白细胞显著增高;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急性失血属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20、

B

卵磷脂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多大于血小板,小于红细胞,折光性强。正常前列腺液涂片中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前列腺炎时数量常减少或消失,分布不均,有成簇分布现象。

2、

A

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4~0)×09/L。新生儿:(5~20)×09/L。6个月~2岁:(~2)×09/L。儿童:(5~2)×09/L。

22、

C

中性粒细胞中*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23、

A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包括再生性左移和退行性左移。

24、

A

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

25、

A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过程中突然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

26、

D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①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②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③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7、

B

B淋巴细胞寿命较短,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是人体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

28、

C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①轻度左移: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②中度左移:杆状核粒细胞>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③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29、

A

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30、

B

淋巴细胞数量减低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3、

E

白细胞计数值的日间短暂变化主要是由于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32、

C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有:①寄生虫病: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等,以及肠道钩虫感染时。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⑤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⑥某些传染病。

33、

C

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34、

E

白细胞增多是指WBC>0×09/L;白细胞减少是指WBC<4.0×09/L;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降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35、

E

流行性感冒时,WBC减低(<2×09/L),与细菌内*素、病*作用使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循环池粒细胞降低,或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等有关。

36、

E

*性指数是计算中*颗粒所占中性粒细胞(00个或个)的百分率。为极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

37、

C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为:3。

38、

D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

39、

C

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性变化。

40、

A

中性粒细胞减低常见的疾病有:①某些感染,如伤寒、流感等;②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③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⑤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4、

C

Dohle小体是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因*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2μm、是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亦可见于单核细胞。常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肺炎、败血症、烧伤等。

42、

C

中度左移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43、

C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此时,白细胞计数应进行校正,公式为:WBC/L=A×00/(00+B),其中,A表示校正前的白细胞数,B表示在血涂片上分类计数00个白细胞时,遇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44、

A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成阶段是人为的,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减低的原因:①暂时性增高:如严寒或暴热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细胞从边缘池释放入循环池。②持续性增高:如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贮备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分裂池异常、细胞周期延长,使循环池细胞运转时间延长。③暂时性白细胞减低:如伤寒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细菌内*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④持续性白细胞减低:如原发性、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粒细胞破坏过多。

45、

A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5×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5×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见于电离辐射、化学物中*、某些感染等。

46、

E

三、B

A

卡波环是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出现的环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脂蛋白结果。

2、

C

中性粒细胞空泡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3、

D

豪焦小体是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2、

C

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

2、

A

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3、

B

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第四章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在白细胞直方图上,单个核细胞区不包括以下哪类细胞

A、幼稚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原始细胞

2、血小板直方图右侧呈脱尾状,MCV低于正常,最有可能的是

A、血小板聚集

B、大血小板增多

C、小红细胞干扰

D、红细胞碎片

E、小血小板增多

3、红细胞直方图出现双峰,底部变宽多见为

A、地中海贫血

B、铁粒幼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恢复期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难治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4、不属于血细胞分析仪红细胞参数的是

A、RDW

B、Hb

C、MPV

D、RBC

E、HCT

5、在电阻抗型血细胞分析仪中,白细胞是根据下列哪项进行分类的

A、白细胞的移动速度

B、白细胞内胞质颗粒大小

C、白细胞自身的体积大小

D、白细胞的比密

E、加入溶血剂后的白细胞体积大小

6、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可能是

A、有核红细胞

B、蛋白质颗粒

C、脂质颗粒

D、异形淋巴细胞

E、中性粒细胞增多

7、下列哪个指标不属于电子血细胞计数仪评价范围

A、精度

B、准确度

C、可比性

D、灵敏度

E、高度自动化

8、在白细胞直方图中,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是

A、单核细胞增多

B、中性粒细胞增多

C、淋巴细胞增多

D、异常细胞亚群

E、未溶解的红细胞

9、三分群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哪类细胞

A、单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幼稚细胞

0、血液分析仪的库尔特原理是指

A、电容法

B、光电法

C、激光法

D、电阻抗法

E、电导法

、电阻抗法分析血液时,位于90~60fl单个核细胞区的细胞称为

A、单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杆核粒细胞

E、中间型细胞

2、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可能是

A、异常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巨大血小板

E、浆细胞

3、MPV变化的临床意义中不正确的是

A、MPV减低提示有出血倾向

B、MPV越小,骨髓受抑制越严重

C、MPV持续减低,说明感染未控制

D、白血病缓解期MPV增高

E、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时MPV增高

4、解决血细胞分析仪堵孔现象,常采用的技术措施是

A、燃烧电路

B、热敏电阻

C、扫描技术

D、“三次计数”表决

E、浮动界标

5、血小板减低,MPV增高,提示

A、骨髓受抑制

B、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C、骨髓正常,但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

D、血小板分布异常

E、骨髓病变

6、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细胞是

A、小红细胞

B、大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正常成熟红细胞

7、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不包括

A、电阻抗法

B、光散射法

C、容量、电导、光散射法

D、电阻抗与射频法

E、单一角度偏振光散射法

二、B

A.WBC

B.RBC

C.MCV

D.MCHC

E.MPV

、血小板平均体积的英文略语是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英文略语是

答案部分

一、A

B

单个核细胞区细胞包括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2、

C

血小板直方图右侧呈拖尾状说明引起拖尾细胞的体积比正常的血小板大,但MCV低于正常说明有小红细胞的存在。

3、

B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fl范围内分布两个群体,从50~25fl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红细胞;从25~fl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铁粒幼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恢复期,红细胞显示双峰,小细胞峰明显左移,波峰在50fl处,大细胞峰在90fl处,基底较宽,为小细胞低色素不均一性图形。

4、

C

RDW是红细胞体积布宽度;Hb是血红蛋白;MPV是平均血小板;RBC是红细胞计数;HCT是血细胞比容。

5、

E

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fl白细胞,分为个通道,其中,淋巴细胞为单个核细胞、颗粒少、细胞小,位于35~90fl的小细胞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多叶、颗粒多、胞体大,位于60fl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60fl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6、

D

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可能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

7、

D

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具有下列特点:①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②通过条形码识别、自动运输装置、自动混匀、自动进样、自动检测、自动报告、自动清洗、自动涂片,形成了模块式自动化血液分析流水线。③提供参数越来越多。能提供8~40多个参数,如有核红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数等。④精度越来越高。采用定容计量、定时监控、三次平均法计数、延时计数等使精密度大大提高。

8、

D

在白细胞直方图中,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是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9、

D

淋巴细胞为单个核细胞,颗粒少,细胞小,位于35~90fl的fl小细胞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多叶,颗粒多,胞体大,位于60fl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60fl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

0、

D

血液分析仪的库尔特原理是指电阻抗法,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中,将小孔管(也称传感器)插进细胞悬液中。小孔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小孔管的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从小孔管外侧通过小孔管壁上宝石小孔(直径<00μm,厚度约75μm)向小孔管内部流动,使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

E

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fl的白细胞分为个通道,其中,①淋巴细胞为单个核细胞,位于35~90fl的小细胞区;②中性粒细胞的核多分叶,位于60fl以上的大细胞区;③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60fl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

2、

D

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有核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

3、

E

MPV的变化可用于鉴别血小板减低的原因,由于外周血血小板的破坏过多导致的血小板减低,MPV增高;骨髓病变所致的血小板那减低,MPV减低。另外,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未受抑制,MPV正常;败血症时,骨髓造血受抑制,MPV减低,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增高。

4、

A

血液分析仪具有仪器自动保护技术,即采用反冲或瞬间燃烧电路排堵技术、管道和进针自动清洗及故障自检功能。

5、

C

MPV增高可能的原因是血小板的制造比较活跃,但由于血小板数量减低,可能的原因是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

6、

D

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细胞,因为白细胞稀释液只能破坏细胞膜,而不能破坏细胞核。

7、

E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是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

二、B

E

血小板平均体积的英文略语是MPV。

2、

D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英文略语是MCHC。

第五章血型和输血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ABO遗传基因位于第几号染色体上

A、第号

B、第5号

C、第9号

D、第号

E、第9号

2、下列体液中不含血型物质的是

A、唾液

B、羊水

C、胃液

D、脑脊液

E、尿液

3、ABO血型天然抗体以下列哪项为主

A、IgG型

B、IgM型

C、IgE型

D、IgD型

E、IgA型

4、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是根据

A、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

B、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C、遗传基因

D、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E、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不同

5、输血引起的枸橼酸中*往往与患者哪类疾病有关()。

A、心脏病

B、肺病

C、肝病

D、肾病

E、脾脏疾病

6、在血液“ACD”保存液中,枸橼酸盐的主要作用是

A、抗凝

B、延长红细胞生成期

C、供给红细胞能量

D、保持红细胞形态完整

E、防止红细胞膨胀失钾

7、临床进行ABO型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为

A、间接凝集反应

B、玻片凝集法

C、试管凝集法

D、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E、沉淀反应

8、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临床上一般不用于

A、器官移植

B、亲子鉴定

C、输血

D、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E、交叉配血

9、在不破坏红细胞的前提下,下列哪个因素的变化对红细胞凝集强度影响不大

A、渗透压

B、离子

C、pH

D、抗体浓度

E、孵育时间

0、血液保存液的主要成分不包括下列哪项

A、枸橼酸盐

B、葡萄糖

C、磷酸盐

D、腺嘌呤

E、肝素

、关于Rh血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细胞膜含有D抗原的是Rh阳性

B、Rh阴性人血中含有抗D抗体

C、Rh阴性者再次接受阳性输血时会发生凝集反应

D、Rh阴性母亲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时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

E、Rh血型系统的抗体为获得性免疫抗体

2、检测不完全抗体可使用的凝集反应

A、协同凝集反应

B、间接血凝试验

C、间接凝集反应

D、Coombs试验

E、直接凝集反应

3、不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的配血方法是

A、盐水法

B、抗球蛋白法

C、酶法

D、白蛋白法

E、聚凝胺法

4、不属红细胞内在原因溶血的是

A、新生儿溶血病

B、地中海贫血

C、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

D、蚕豆病

E、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5、ABO血型检查可应用于

A、输血

B、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查

C、器官移植

D、ABO血型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E、以上都是

6、下列羊水血型结果判断可出现抗H血清孔凝集,但除外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非分泌型

7、需要再2~6℃条件下保存的血液制品是

A、浓缩粒细胞

B、单采血小板

C、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D、冰冻血浆

E、冷沉淀物

8、为判断患者是A亚型,应使用下列哪种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反应

A、A2

B、B3

C、A

D、孟买型

E、B

9、通常以下何种原因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A、次要血型抗原鉴定不当

B、输全血而非红细胞

C、贮血温度控制不当

D、病室、后勤工作中的错误导致对血标本、供血袋或病人血型鉴定不当

E、以上都是

20、ABO血型系统的天然抗体主要是()。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AIgG、PAIgA、PAIgM和PAC3的水平均可升高,其中常见的是()。

A、PAIgG

B、PAIgA

C、PAIgM

D、PAC3

E、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22、关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下列哪一项正确()。

A、在我国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较ABO血型不合引起者多见

B、Rh阴性的孕母从未接受输血,胎儿为Rh阳性,则第一胎即可发生严重溶血

C、ABO溶血病较易发生核*疸

D、ABO溶血病可发生于父为A血型,母为O血型的新生儿

E、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23、肝功能衰竭伴有出血倾向者,最适宜输注是()。

A、全血

B、普通冷冻血浆

C、新鲜冷冻血浆

D、冷沉淀

E、浓缩血小板

24、在我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最主要原因是()。

A、Rh血型不合

B、ABO血型不合

C、MN血型不合

D、P血型不合

E、U血型不合

25、HLA成为亲子鉴定中的一个有力工具的原因为()。

A、HLA系统的高度多态性

B、受者的免疫功能常处于紊乱状态

C、移植物供血不良

D、受者体内已存在对移植物致敏的淋巴细胞

E、移植物被细菌污染

26、不属于成分输血优点的是()。

A、可提高疗效

B、减少输血反应

C、血液使用更合理

D、可节省血源

E、避免输血传播疾病

27、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是根据()。

A、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

B、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C、遗传基因

D、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E、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不同

28、Rh阴性母亲,其胎儿若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

A、血友病

B、白血病

C、红细胞增多症

D、新生儿溶血病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9、与新生儿溶血病相关的血型是()。

A、A型血型

B、血型不稳定

C、Rh血型

D、白细胞型

E、MN血型

30、以下哪些不属于人类白细胞抗原()。

A、A、B、C

B、DR

C、DQ

D、DP

E、LW抗原

3、以下哪种临床症状不属于输血后血循环超负荷()。

A、浑身抽搐

B、剧烈头痛

C、胸部紧迫感

D、发绀

E、周身水肿

32、引起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抗体为()。

A、抗C

B、抗c

C、抗D

D、抗d

E、抗E

二、B

A.纯化因子Ⅷ制品

B.单采血小板

C.白细胞制品

D.白蛋白制品

E.血浆

、一般条件下体外保存时半衰期最短的是

2、输注后最容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是

3、输注后最易传播疾病的是

4、在免疫和传播丙方面最安全的是

5、输注后最容易引起GVHD的是

6、烧伤患者需大量输用的是

答案部分

一、A

C

ABO遗传基因子在第9号染色体上。

2、

D

ABO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还可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他组织细胞上。ABO血型特异物质存在于唾液(含量最大)、尿、泪液、胃液、胆汁、羊水、血清、精液、汗液、乳汁等体液中,但不存在于脑脊液。这些可溶性抗原又被称为“血型物质”。凡是体液中有血型物质者为分泌型(可以中和或抑制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无血型物质者为非分泌型。

3、

B

天然抗体以IgM为主,又称完全抗体或盐水抗体。

4、

D

根据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抗体,ABO血型系统分为A、B、AB、O四型。

5、

C

在输血太快同时又有低温、肝病或通气过度发生时,枸橼酸盐与钙结合成鳌合物,产生低血钙的现象,引起枸橼酸盐中*。

6、

A

在血液“ACD”保存液中,枸橼酸盐是所有抗凝保存液中的基本抗凝物质。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

7、

B

临床进行ABO血型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为玻片凝集法,该操作简单,适用于大量标本检查。

8、

E

临床上交叉配血不包括HLA配型。

9、

A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是抗原抗体的浓度、温度、时间、pH值和离子强度。

0、

E

血液保存液的主要成分:①枸橼酸盐:抗凝作用和阻止溶血发生。②枸橼酸:避免保存液中的葡萄糖在消*中焦化。③葡萄糖: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防止溶血,并减慢细胞中有机磷的消失,防止红细胞储存损伤。④腺嘌呤:可促进红细胞ATP合成,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达35d),并增强红细胞放氧功能。⑤磷酸盐:提高保存液pH,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

B

临床上,习惯将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将虽有其他Rh抗原而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2、

D

抗球蛋白法配血法又称Coombs试验。是最可靠的确定不完全抗体的方法,但操作繁琐。抗球蛋白法配血法是最早用于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方法。

3、

A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中的抗原是红细胞,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大分子IgM抗体(也称完全抗体)结合才能交叉连接,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IgG抗体(不完全抗体)只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介质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

4、

A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5、

E

ABO血型检查可应用于输血、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查、器官移植、ABO血型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6、

E

凡体液中有血型物质为分泌型,可以中和或抵制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无血型物质为非分泌型。H抗原是A、B抗原的前身物质,大多红细胞上都有。

7、

C

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贮存温度2~6℃,单采血小板和浓缩粒细胞贮存温度20~24℃,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贮存温度<-30℃。

8、

C

A抗原主要有血型亚血型A和A2,抗A试剂凝集A红细胞,但不凝集A2红细胞,当红细胞为抗A凝集,但不为抗A凝集,可鉴定为A2或A2B。

9、

D

20、

C

ABO系统的天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而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又称完全抗体或盐水抗体。

2、

A

90%以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出现PAIgG增高。

22、

D

23、

C

血浆及血浆蛋白输注适应于:肝功能衰竭而伴有出血倾向时,而且应输入新鲜冷冻血浆。

24、

B

25、

A

26、

E

27、

D

28、

D

29、

C

30、

E

HLA:是糖蛋白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和组织抗原。HLA有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这些基因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也称为HLA基因,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共有6个座位,至少含4个与移植有关的基因区:即HLA-A、HLA-B、HLA-C和HLA-D。HLA-D又分为HLA-DR、HLA-DQ、HLA-DP亚区。HLA-A、HLA-B、HLA-C基因编码的抗原称Ⅰ类抗原。HLA-DR、HLA-DQ、HLA-DP基因编码的抗原称Ⅱ类抗原。

3、

A

循环超负荷输血反应是输血量过多、速度过快,超过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引起,使其全身静脉压升高,肺部血管血量增高和肺活量减少。病人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头胀、胸部紧迫感,呼吸困难、发绀,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周身水肿,直坐时颈静脉怒张,肺部出现湿啰音,可发生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严重者可于数分钟内死亡。

32、

C

二、B

A

因为Ⅷ因子是不稳定凝血因子,一般条件下体外保存时只能保存很短时间。白细胞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输注后容易产生免疫反应和GVHD。白细胞是有核细胞,易于病*的复制,输注后最易传播病*。白蛋白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不利于细菌和病*的存活,在免疫和传播病方面最安全。烧伤患者有大量的体液渗出,常需大量输用血浆。

2、

C

因为Ⅷ因子是不稳定凝血因子,一般条件下体外保存时只能保存很短时间。白细胞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输注后容易产生免疫反应和GVHD。白细胞是有核细胞,易于病*的复制,输注后最易传播病*。白蛋白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不利于细菌和病*的存活,在免疫和传播病方面最安全。烧伤患者有大量的体液渗出,常需大量输用血浆。

3、

C

因为Ⅷ因子是不稳定凝血因子,一般条件下体外保存时只能保存很短时间。白细胞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输注后容易产生免疫反应和GVHD。白细胞是有核细胞,易于病*的复制,输注后最易传播病*。白蛋白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不利于细菌和病*的存活,在免疫和传播病方面最安全。烧伤患者有大量的体液渗出,常需大量输用血浆。

4、

D

因为Ⅷ因子是不稳定凝血因子,一般条件下体外保存时只能保存很短时间。白细胞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输注后容易产生免疫反应和GVHD。白细胞是有核细胞,易于病*的复制,输注后最易传播病*。白蛋白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不利于细菌和病*的存活,在免疫和传播病方面最安全。烧伤患者有大量的体液渗出,常需大量输用血浆。

5、

C

因为Ⅷ因子是不稳定凝血因子,一般条件下体外保存时只能保存很短时间。白细胞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输注后容易产生免疫反应和GVHD。白细胞是有核细胞,易于病*的复制,输注后最易传播病*。白蛋白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不利于细菌和病*的存活,在免疫和传播病方面最安全。烧伤患者有大量的体液渗出,常需大量输用血浆。

6、

E

因为Ⅷ因子是不稳定凝血因子,一般条件下体外保存时只能保存很短时间。白细胞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输注后容易产生免疫反应和GVHD。白细胞是有核细胞,易于病*的复制,输注后最易传播病*。白蛋白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不利于细菌和病*的存活,在免疫和传播病方面最安全。烧伤患者有大量的体液渗出,常需大量输用血浆。

第六章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试带法检测尿酮体的原理是

A、利用pH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

B、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原理

C、利用硝普钠(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原理

D、利用偶氮反应法原理

E、利用过氧化物酶法原理

2、检查尿中管型(Cast)最适宜标本为()。

A、首次晨尿标本

B、餐后尿标本

C、8小时尿标本

D、随机尿标本

E、24小时尿标本

3、尿沉渣常规检查时,标本制备离心处理所需相对离心力约为()。

A、g

B、g

C、g

D、g

E、g

4、冷藏保存尿液,要求温度控制在()。

A、6~8℃

B、4~2℃

C、2~8℃

D、0~4℃

E、-2~-8℃

5、尿液检查一般须在()内完成。

A、2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2小时

E、24小时

6、占常人尿中有机成分中最大部分的是()。

A、尿酸

B、尿素

C、红细胞

D、酮体

E、血红蛋白

7、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固定作用的尿液防腐剂是

A、甲醛

B、甲苯

C、麝香草酚

D、浓盐酸

E、冰乙酸

8、抗利尿激素调节()。

A、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B、肾脏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肾脏近曲小管对钾的重吸收

D、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的重吸收

E、肾脏近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9、测定类固醇、儿茶酚胺等物质时,应选用的尿标本防腐剂为()。

A、40%甲醛

B、甲苯

C、二甲苯

D、浓盐酸

E、4%甲醛

0、支配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尿的重吸收的激素是()。

A、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B、ACTH

C、类固醇激素

D、肾素

E、血管紧张素

答案部分

一、A

D

由于试带模块内主要含有硝普钠(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液中乙酰乙酸、丙酮起反应,形成紫色化合物。

2、

A

3、

B

我国尿沉渣检查标准的要求:取尿0ml离心,采用水平式离心机,有效半径位px×r/min相对离心力为g,离心5分钟。手持离心管45°~90°,弃除上层尿液,保留0.2ml沉渣,混匀后取一滴(50ml),置盖玻片上镜检。

4、

C

冷藏保存尿液多保存在2~8℃冰箱内,或保存于冰浴中。

5、

A

6、

B

7、

A

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固定作用的尿液防腐剂是甲醛。

8、

A

9、

D

0、

A

第七章尿理学检验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关于尿比重干化学法的检测,说法错误的是()。

A、尿液标本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药物

B、一般来说当尿液pH>7.0时,应该在干化学法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作为补偿

C、新生儿尿比重不宜用于化学法检查

D、多次随机尿标本中,尿比重在.以上,提示肾浓缩功能异常

E、应使用与仪器匹配、合格、有效期内的试带

2、生理情况下,对尿液颜色影响最大的物质是()。

A、尿胆原

B、蛋白质

C、卟啉

D、尿胆素

E、尿色素

3、成人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

A、50ml

B、00ml

C、ml

D、ml

E、ml

4、正常人尿渗透压多为()。

A、~mOsm/(kg·H2O)

B、~mOsm/(kg·H2O)

C、~mOsm/(kg·H2O)

D、~mOsm/(kg·H2O)

E、~0mOsm/(kg·H2O)

5、不会引起低比重尿的疾病是()。

A、尿崩症

B、蛋白质营养不良

C、糖尿病

D、急性肾小管坏死

E、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6、尿色主要取决于()。

A、尿色素、尿胆素、尿胆原

B、胆红素

C、卟啉

D、运动

E、渗透量

7、检查肾脏浓缩功能的指标是()。

A、蛋白质定性和定量

B、pH值

C、尿渗透量

D、尿体积

E、尿无机盐

答案部分

一、A

D

评价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时,应进行连续多次测定才有可靠价值。尿相对密度恒定在.00左右,表示肾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已受损。

2、

E

3、

B

4、

D

5、

C

6、

A

7、

C

第八章尿有形成分检查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以下尿沉渣离心镜检法检查结果,属于异常的是

A、RBC:4~6/HP

B、WBC:0~5/HP

C、上皮细胞少见

D、少量磷酸盐结晶

E、管型:0~偶见/HP

2、阴道炎患者在尿沉渣镜检可见下列何种细胞增多( )。

A、扁平上皮细胞

B、圆形肾细胞

C、尾状上皮细胞

D、红细胞

E、柱状上皮细胞

3、正常人尿常规检查,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结果( )。

A、RBC0~/HP

B、WBC0~3/HP

C、透明管型0~/LP

D、颗粒管型0~/LP

E、草酸钙结晶

4、反映肾小管严重受损的管型是( )。

A、细胞管型

B、透明管型

C、蜡样管型

D、脂肪管型

E、颗粒管型

5、如患者患有急性肝萎缩、磷中*或白血病等疾病时,尿液中可能出现下列哪种结晶( )。

A、尿酸结晶

B、草酸盐结晶

C、亮氨酸或酪氨酸结晶

D、胱氨酸结晶

E、磷酸盐结晶

6、尿沉渣常规检查时,标本制备离心处理所需相对离心力约为( )。

A、g

B、g

C、g

D、g

E、g

7、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 )。

A、尿道

B、肾小管

C、膀胱

D、输尿管

E、肾盂

8、关于尿小时细胞排泄率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排泄率显著增高

B、临床意义类似于Addis计数

C、标本收集时须控制过量饮水

D、标本收集必须加入甲醛防腐

E、应留取3小时尿液

9、肾小管病变时,会出现( )。

A、肾上皮细胞管型

B、红细胞管型

C、脓细胞管型

D、颗粒管型

E、蜡样管型

0、关于尿颗粒管型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来自变性的细胞分解

B、管型基质有来自血浆的蛋白

C、粗颗粒管型可变为细颗粒管型

D、细颗粒管型主要见于急性肾炎早期

E、颗粒物质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

、尿沉渣镜检所见小吞噬细胞来自(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2、下列哪种管型出现时,表明肾脏存在实质性病变( )。

A、透明管型

B、颗粒管型

C、红细胞管型

D、脂肪管型

E、白细胞管型

3、关于管型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衰竭患者

B、透明管型见于心力衰竭患者

C、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患者

D、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患者

E、红细胞管型见于膀胱炎患者

4、正常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是( )。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5、碱性尿中能见到的结晶为( )。

A、尿酸钠

B、尿酸

C、磷酸钙结晶

D、非结晶性尿酸盐

E、磺胺结晶

6、有关尿红细胞形态的叙述,以下错误的是( )。

A、可用来鉴别血尿的来源

B、均一性红细胞多见于非肾小球源性疾病

C、可呈酵母菌状

D、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

E、肾小球源性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

7、在正常尿液中肾小管上皮细胞( )。

A、不可见

B、少见

C、极为少见

D、<5个/HPF

E、<0个/HPF

8、急性肝萎缩时,尿液中特征性结晶是( )。

A、尿酸结晶

B、草酸钙结晶

C、亮氨酸结晶

D、胱氨酸结晶

E、胆固醇结晶

9、小时尿有形成分计数法,留取尿标本时间为( )。

A、半小时

B、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E、4小时

20、慢性肾炎病人尿中不易见到的管型为( )。

A、白细胞管型

B、透明管型

C、颗粒管型

D、脂肪管型

E、蜡样管型

2、下列不属于正常人尿液检查结果的是( )。

A、RBC0~/HP

B、WBC0~3/HP

C、透明管型偶见/HP

D、脂肪管型0~/HP

E、尿糖(-)

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尿蛋白定性阴性,则尿中不应有管型物质存在

B、正常人清晨尿液中不可能见到透明管型

C、典型的上皮细胞管型中,上皮细胞是同心圆排列

D、变形管型一般不包括血细胞管型

E、DIC患者尿中可见血小板管型

23、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尿液中可出现( )。

A、颗粒管型

B、透明管型

C、蜡样管型

D、白细胞管型

E、红细胞管型

24、尿液中出现何种管型,多提示存在早期肾小球病变( )。

A、红细胞管型

B、白细胞管型

C、颗粒管型

D、蜡样管型

E、透明管型

二、A2

、病人,女性,32岁,因尿频,尿急,做肾区疼痛就诊。体温39.2℃,左肾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尿液外观浑浊,镜检有大量白细胞,白细胞管型,同时可见闪光细胞,尿细菌培养阳性。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急性尿道炎

B、急性膀胱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肾结石

E、急性肾小球肾炎

2、男性,43岁,因尿液浑浊就诊。实验室检查:尿液外观浑浊,pH8.2,显微镜检查有大量结晶,呈无色哑铃状、小针状结晶,加酸后产生气泡,其可能的结晶是( )。

A、草酸钙结晶

B、碳酸钙结晶

C、尿酸铵结晶

D、磷酸盐结晶

E、尿酸钠结晶

三、B

A.多形性红细胞

B.大量白蛋白

C.多量扁平上皮细胞

D.闪光细胞

E.尾形上皮细胞

、尿中出现( )细胞,有助于诊断尿道炎。

2、尿中出现( )细胞,有助于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答案部分

一、A

A

正常人尿沉渣中,直接镜检法RBC:0~偶见/HP,离心镜检法RBC:0~3/HP。

2、

A

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又称鳞状上皮细胞,形体扁平而薄,来自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时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

3、

D

正常人尿液中无颗粒管型,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4、

C

正常尿中无蜡样管型。出现蜡样管型则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也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

5、

C

亮氨酸和酪氨酸的结晶为蛋白分解产物,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伤寒等。

6、

B

我国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取尿液0ml离心,采用水平式离心机,有效离心半径px×r/min,相对离心力(RCF)为g,离心5分钟。手持离心管45°~90°弃除上层尿,保留0.2ml沉渣,混匀后取滴(50μl)置盖玻片上,镜检。

7、

B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于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一般不超过5μm;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可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

8、

D

小时尿有形成分计数本法较留2h尿简便,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水),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适用于门诊及住院患者连续检查。

9、

A

正常人尿中无肾上皮细胞管型,肾上皮细胞管型增多,常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晚期等,易出现上皮细胞管型。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3天内,尿中出现肾上皮细胞管型为排异反应指标之一。

0、

D

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可见于脱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性疾病、慢性铅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等。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型;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

A

尿沉渣镜检的吞噬细胞种类有2种: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来自组织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

2、

B

透明管型参考值为0~/HP,可偶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颗粒管型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有出血;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3、

E

红细胞管型是由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或血液流入肾小管所致,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

4、

A

新鲜尿中完整白细胞呈圆形,直径0~4μm,不染色时核较模糊,浆内颗粒清晰可见,正常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5、

C

磷酸钙结晶常见于弱碱性尿液,如长期在尿中见到大量磷酸钙结晶,应考虑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长期卧床骨质脱钙等。

6、

D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见:红细胞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区分肾性或非肾性红细胞血尿可根据:肾性血尿,变形红细胞≥80%;非肾性血尿,变形红细胞≤50%,大部分红细胞为正常红细胞(或均一性红细胞)。

7、

C

在正常尿液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极为少见,尿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8、

C

尿中亮氨酸结晶呈淡*色、或褐色小球形或油滴状,并有密集辐射状条纹,折光性强。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或伤寒等。

9、

D

小时尿中有形成分计数的尿标本采集时间上午6~9时,开始留尿时先排尿弃去。收集3小时内的全部尿。

20、

A

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可见淋巴细胞管型)。

2、

D

正常人尿液中RBC0~/HP,WBC~3/HP,透明管型偶见/HP,无粗颗粒管型,尿糖(-),无脂肪管型。

22、

E

血小板管型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23、

B

透明管型偶尔可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等。病理情况:透明管型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等。

24、

A

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型。病理情况: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

二、A2

C

从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该病人为急性期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尿液中有大量白细胞,白细胞管型,闪光细胞,以及细菌培养阳性,可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

2、

B

碳酸钙结晶多为圆形有放射线闪光,大的结晶呈*色;有时可见哑铃状、饼干样或“十”字无色小晶,加醋酸即产生二氧化碳气泡而溶解。

三、B

C

鳞状上皮细胞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当尿中出现大量鳞状上皮细胞,或伴白细胞、脓细胞,则提示有尿道炎。

2、

A

根据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血尿分为3种,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混合性血尿。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第九章尿液化学检查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

、肝中与胆红素结合的主要物质是( )。

A、硫酸根

B、乙酰基

C、葡萄糖醛酸

D、甲基

E、甘氨酰基

2、下列哪项有关尿含铁血*素试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慢性血管内溶血的有力证据

B、含铁血*素内主要为二价铁

C、急性溶血者尿中始终为阴性

D、经肝细胞分解为含铁血*素

E、阴性时能排除血管内溶血

3、蛋白质的定量分析中,下列何种方法灵敏度最高是( )。

A、酶联免疫法

B、比色法

C、散射免疫比浊法

D、透射免疫比浊法

E、化学发光法

4、不属于真性蛋白尿的是( )。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溢出性蛋白尿

D、组织性蛋白尿

E、尿道炎症性蛋白尿

5、妊娠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是( )。

A、周

B、2周

C、4周

D、5周

E、0周

6、在下列何种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结合胆红素( )。

A、血红素加氧酶

B、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C、乙酰基转移酶

D、甲基转移酶

E、谷胱甘肽-S-转移酶

7、干化学试带法检测尿蛋白最适宜的pH是( )。

A、~3

B、2~4

C、5~7

D、8~9

E、9~0

8、下列有关尿液分析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此类仪器采用球面积分析仪接受双波长反射光

B、尿试带法简单、快速、用尿量少

C、尿蛋白测定采用pH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

D、细胞检查不可替代镜检

E、尿葡萄糖检查的特异性不如班氏定性法

9、关于尿胆原检查,错误的是( )。

A、尿液标本须新鲜,久置后显假阳性反应

B、尿液中如含有胆红素,应先加氯化铁除去后再测定

C、尿胆原在酸性溶液中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樱红色化合物

D、操作完毕放置0分钟后,呈樱红色,报告阳性结果

E、原理为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

0、确证尿胆红素的检测方法是( )。

A、Smith法

B、Harrison法

C、Rothera法

D、干化学试带法

E、泡沫试验

、关于尿蛋白质试带法检验的叙述,以下错误的是( )。

A、*疸尿对结果有影响

B、尿液pH对结果有影响

C、对白蛋白和球蛋白均敏感

D、浑浊尿不影响比色

E、尿液标本应新鲜

2、下列关于尿蛋白干化学法检测,哪项是错误的( )。

A、尿液pH影响蛋白的测定

B、患者服用奎宁、嘧啶等药物易导致假阳性结果

C、在进行肾病患者尿蛋白测定时,最好使用磺基水杨酸法和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定量实验

D、尿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碘造影剂及尿酸盐时,磺基水杨酸法不受影响,但干化学法和加热乙酸法则影响较大

E、大剂量的使用青霉素族药物易导致假阴性结果

3、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 )。

A、重链

B、轻链

C、Fab片段

D、Fe片段

E、A和B的结合

4、用于采集3h尿的检查是

A、尿糖糖

B、蛋白质

C、尿排泄率

D、电解质

E、激素

5、患阻塞性*疸时,尿中胆红素会( )。

A、阴性

B、正常

C、增加

D、减少

E、不定

6、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疾病是( )。

A、急进性肾炎

B、慢性肾炎

C、肾病综合征

D、肾盂肾炎

E、SLE肾炎

7、妊娠2周以前,尿液经多少倍稀释后,如hCG胶乳凝集抑制试验仍呈阳性反应,可怀疑葡萄胎( )。

A、00

B、

C、

D、

E、

8、分析尿液蛋白质亚基组成和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好的方法是( )。

A、干化学试带法

B、加热乙酸法

C、放射免疫法

D、酶免疫法

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9、Ehrlich法,尿胆原测定结果为假阴性,可能标本中存在( )。

A、胆红素

B、卟胆原

C、吲哚

D、维生素

E、亚铁血红素原

20、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升高的时间一般为发病后( )。

A、2~6h

B、2~2h

C、2~24h

D、24~36h

E、36~72h

2、提示早期肾损害时的尿微量清蛋白的排泄率应( )。

A、>20μg/min尿

B、>40μg/min尿

C、>60μg/min尿

D、>80μg/min尿

E、>00μg/min尿

22、尿β2微球蛋白测定,主要反映的病变部位是(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尿道

D、膀胱

E、肾盂

23、哪种方法不是尿液蛋白质定性实验( )。

A、直接双缩脲法

B、加热乙酸法

C、考马斯亮蓝法

D、试带法

E、磺柳酸比浊法

24、尿中胆红素是( )。

A、血红蛋白中珠蛋白的代谢产物

B、血红蛋白中铁的代谢产物

C、血液中铁蛋白的代谢产物

D、肌红蛋白的代谢产物

E、白细胞的代谢产物

25、妊娠后尿中HCG量最高的时间是( )。

A、0~4天

B、22~24天

C、60~70天

D、20天左右

E、妊娠最后2周

26、关于β2-微球蛋白叙述错误的是( )。

A、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B、肾移植后如发生排斥反应,尿液β2微球蛋白可出现增高

C、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浓度可降低

D、尿液β2微球蛋白主要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

E、急性白血病有神经浸润时,脑脊液中β2微球蛋白可增高

27、下列何种试验可特异性地检出尿中的葡萄糖( )。

A、Benedict法

B、Rubner法

C、Bial法

D、Seliwanoff法

E、葡萄糖氧化酶

28、一位昏迷的病人看急诊,为了帮助鉴别糖尿病酮症昏迷和低血糖昏迷,下列何种试验最有效( )。

A、血液pH值

B、测定C肽

C、血糖

D、尿酮体

E、GHb

29、尿蛋白定性经典且特异性较好的方法是( )。

A、3%磺柳酸法

B、0%磺柳酸法

C、加热醋酸法

D、双缩脲法

E、试带法

30、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的筛选试验是( )。

A、酶联免疫吸附法

B、胶乳颗粒凝集法

C、放射免疫法

D、特定蛋白检测仪法

E、蛋白电泳法

3、不属于血糖正常性糖尿的疾病是( )。

A、家族性肾性糖尿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肾病综合征

E、妊娠后期

32、肾小管性蛋白尿时尿中出现的蛋白为( )。

A、白蛋白

B、前白蛋白

C、γ-球蛋白

D、β2-微球蛋白

E、脂蛋白

33、本周蛋白属于( )。

A、免疫球蛋白

B、异常白蛋白

C、组织蛋白

D、FDP

E、假性蛋白

34、判断肾小管受损的化验指标不包括( )。

A、Tamm-Horsfall蛋白

B、α微球蛋白

C、α2巨球蛋白

D、β微球蛋白

E、溶菌酶

35、尿蛋白定性干化学试带法只适用于检测(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糖蛋白

D、黏蛋白

E、核蛋白

36、关于溶血性*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总胆红素增高

B、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C、大便颜色加深

D、尿中尿胆原阴性

E、尿中尿胆素阳性

37、正常尿液中之pH为( )。

A、.5~3.0

B、4.5~8.0

C、7.35~7.45

D、8.0~8.9

E、9.0~0.0

38、下列有关尿蛋白定性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的乙酸过多,可使加热乙酸法阳性减弱

B、加入乙酸的目的是使尿pH接近蛋白质等电点

C、磺基水杨酸法不能使本周蛋白沉淀

D、服用青霉素可干扰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

E、干化学试带法的原理是利用指标剂的蛋白质误差原理

39、尿液蛋白质定性的传统经典方法是( )。

A、双缩脲法

B、磺柳酸法

C、加热醋酸法

D、考马斯亮蓝法

E、试带法

40、目前已被淘汰的尿液HCG测定方法是( )。

A、生物学试验

B、酶联免疫试验

C、血凝试验

D、放射免疫试验

E、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4、尿葡萄糖试带法产生假阴性反应的常见干扰物质是( )。

A、过氧化物

B、氨水

C、维生素C

D、青霉素

E、链霉素

42、在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除钙离子外,还需要哪种凝血因子( )。

A、FⅫ

B、FⅫa

C、FⅩⅢ

D、FⅩⅢa

E、FⅩa

43、关于尿液溶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来自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B、90%被肾小管重吸收

C、有助于判断肾小管功能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尿溶菌酶减少

E、肾移植排异反应观察的指标

44、蛋白尿是指24小时尿液内蛋白质排出量超过()。

A、50mg

B、00mg

C、50mg

D、mg

E、mg

45、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的共价结合物是()。

A、未结合胆红素

B、结合胆红素

C、δ胆红素

D、尿胆原

E、尿胆素

46、尿二胆是指()。

A、胆红素、尿胆素

B、胆红素、粪胆原

C、尿胆原、粪胆素

D、胆红素、尿胆原

E、粪胆素、尿胆素

47、尿三胆是指()。

A、尿胆原、尿胆素、粪胆素

B、粪胆原、胆绿素、胆红素

C、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

D、粪胆素、尿胆素、粪胆原

E、胆红素、胆绿素、尿胆原

48、关于尿胆原和尿胆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结合胆红素经胆管排入肠道后,被肠道细菌氧化为尿胆原

B、大部分尿胆原经过肠肝循环后再次排入肠腔

C、小部分尿胆原经过肠肝循环后随尿排出

D、湿化学法尿胆原检测采用Schleisinger法

E、检测尿胆原和尿胆素应排除胆红素的干扰

49、关于胆红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有3种胆红素

B、成人每天产生胆红素25~35mg

C、75%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红细胞的破坏

D、未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

E、结合胆红素溶解度高,可由尿排出

50、染料结合法尿蛋白定量试验常用的染料是()。

A、甲基红

B、刚果红

C、丽春红

D、甲基橙

E、麝香草酚红

5、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

A、多肽片段

B、Fc片段

C、重链

D、轻链

E、Fab片段

52、检测尿hCG灵敏度最高的方法是()。

A、ELISA

B、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

C、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D、电化学发光法

E、放射免疫分析法

53、关于尿蛋白SDS-PAGE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用于蛋白尿的分型

B、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主要在清蛋白及其以下区带

C、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主要在清蛋白以下区带

D、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主要在清蛋白及其附近

E、混合型蛋白尿的蛋白质主要在中、高相对分子质量及清蛋白区带

54、关于尿液酸碱度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机体进餐后,pH会呈一过性增高

B、正常人新鲜尿液多呈弱酸性

C、多食蔬菜或素食的人,pH多呈酸性

D、肾小管酸中*病人尿液多呈碱性

E、低血钾性碱中*病人尿液多呈酸性

55、肝细胞性与胆汁淤滞性*疸的共同特点是()。

A、尿中尿胆原阳性

B、尿中尿胆素阳性

C、尿中胆红素阳性

D、尿液颜色变浅

E、粪便粪胆原正常

56、目前常用尿酮体的筛检方法是()。

A、试带法

B、Rothera法

C、Gerhardt法

D、片剂法

E、滴定法

57、肝细胞性*疸时,有关胆红素代谢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

B、粪胆原下降或正常

C、尿中尿胆原阴性

D、尿中尿胆原阳性

E、尿中尿胆红素阳性

58、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尿糖测定时,能引起假阳性的物质是( )。

A、维生素C

B、左旋多巴

C、试剂带被过氧化物污染

D、尿中含对氧亲和力强的物质

E、尿标本放置过久

59、肾小管蛋白尿是指( )。

A、原尿中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

B、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

C、肾脏被动性充血

D、肾血管痉挛出血

E、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60、关于尿hCG的检测,下列哪种试验的灵敏度最高( )。

A、免疫胶体金法

B、放射免疫试验

C、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D、酶免疫试验

E、金标抗体检验法

6、乳糜尿中主要含有( )。

A、淋巴液

B、血液

C、蛋白质

D、白细胞

E、细菌

62、通常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是( )。

A、6.88mmol/L

B、7.88mmol/L

C、8.88mmoL/L

D、9.88mmol/L

E、0.88mmol/L

63、患溶血性*疸时尿中胆红素( )。

A、阴性

B、正常或稍增加

C、增多

D、轻度增多

E、明显增多

64、下列有关乳糜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由于淋巴管破裂致乳糜流入尿中引起

B、加入乙醚充分振荡后,浑浊程度明显减轻

C、乙醚抽提尿液充分振荡后,浑浊程度不变

D、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橘色球形小体

E、常见于丝虫病

65、有关间接胆红素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

A、离开单核-巨噬系统胆红素,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

B、不能从肾脏排出

C、凡登白试验呈直接反应

D、溶血性贫血时常增加

E、是未结合胆红素,也是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成的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

66、直接胆红素是( )。

A、离开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进入血液的胆红素

B、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C、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D、不能通过肾排出的胆红素

E、呈凡登伯间接反应的胆红素

67、下列有关尿含铁血*素试验,哪项不正确( )。

A、亦称Rous试验

B、是应用普鲁士蓝反应

C、阳性以慢性血管内溶血的诊断价值很大

D、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

E、阴性结果能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

二、A2

、患者,男性,40岁,有重金属接触史,常感腰痛,尿检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白细胞管型,尿蛋白定量.25g/24h,其最可能的诊断(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肾结核

C、急性膀胱炎

D、慢性间质性肾炎

E、肾结石

2、患者,女性,24岁。下午4点在高热天气工作时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全身冒汗四肢发凉,腹痛,问诊知午饭进食较少,月经逾期一周。实验室检查:HBG20克/升,血糖6.mmol/L,尿WBC(+)/HP,尿蛋白阴性,尿HCG阳性,尿淀粉酶阴性。该患者最可能是( )。

A、尿路感染

B、中暑

C、妊娠早期反映

D、急性胰腺炎

E、饥饿

3、患者,男性,45岁,因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就诊。实验室检查,蛋白(+++)WBC(+++)脓细胞(+++)RBC0~5/HP,该患者蛋白尿可能是( )。

A、体位性蛋白尿

B、偶然性蛋白尿

C、溢出性蛋白尿

D、非选择性蛋白尿

E、混合型蛋白尿

三、B

A.体质性*疸

B.核*疸

C.肝细胞性*疸

D.梗阻性*疸

E.溶血性*疸

、新生儿血中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了白蛋白结合转运能力,引起血中胆红素增加,造成神经系统出现中*反应的属于( )。

2、急性肝炎引起的血中胆红素增加属于( )。

3、输入错误血型血液后引起的血中胆红素增加属于( )。

答案部分

一、A

C

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

2、

A

尿含铁血*素试验是应用普鲁士蓝反应,使含铁血*素的铁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血管内溶血时出现阳性,尤其是慢性血管内溶血时,阴性不能排除。在溶血初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尚未充分将吸收的Hb转变成含铁血*素,并形成足够的颗粒,因此可以为阴性。

3、

E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中,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最高。

4、

E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超过50mg/24h或超过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蛋白尿的种类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组织性蛋白尿。

5、

E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其对促性腺激素受体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妊娠后尿液的HCG增高,在妊娠早期hCG分泌量增高极快,.7~2.0d即可增高倍,至妊娠8~0周时血清浓度达到高峰,持续~2周后迅速减低,妊娠晚期血清hCG浓度仅为峰值的0%,持续至分娩。

6、

B

血浆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和δ-胆红素。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

7、

C

干化学试带法检测尿蛋白最适宜的pH是5~7。

8、

E

干化学法测尿糖的原理是基于葡萄糖氧化酶促反应,只与葡萄糖反应,特异性强。

9、

A

尿液久置后,会使盐类结晶析出,尿胆原转化为尿胆素、细菌增值和腐败、尿素分解。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20稀释后阴性)。尿胆素定性:阴性。所以不可能呈假阳性反应。

0、

B

尿胆红素检验的方法如下:①Smith法,此法最简单,但敏感性较低,用于筛选试验;②以偶氮反应为基础的试带法,虽操作方便,但干扰因素多;③Harrison法,虽操作较烦琐,但敏感性高,常用于确证实验。

C

尿蛋白质的试带法检验是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本法对清蛋白较敏感,而对球蛋白不敏感,仅为清蛋白/00~/50,且可漏检本周蛋白。尿液pH值增高时可产生假阳性。本法优点是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2、

D

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时,使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复方新诺明、对氨基水杨酸等)及有机碘造影剂时,以及尿内含有高浓度尿酸、草酸盐或黏蛋白时,可呈假阳性反应,可通过加热煮沸后浊度是否消失予以鉴别。

3、

B

本周蛋白(BJP)是游离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从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

4、

C

计时尿

按特定时间采集尿标本。

()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点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h尿排泄率检查等。

(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尿。

(4)特殊试验尿: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5、

C

患阻塞性*疸时,因胆汁淤积使肝胆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胆红素增加。

6、

C

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7、E

妊娠2周以前,尿液经倍稀释后,如HCG胶乳凝集抑制试验仍呈阳性反应,可怀疑葡萄胎。葡萄胎清除后2~6周,HCG可转为阴性;若HCG减低缓慢或减低后又上升,或2~6周后仍未转为阴性者,则提示有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可能。

8、

E

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亦称尿蛋白SDS盘状电泳。本法是目前分析蛋白质亚基组成和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的最好方法。

9、

A

尿胆原定性是阴性或弱阳性(:20稀释后阴性),胆红素的定性是阴性,若尿胆原测定结果为假阴性,可能标本中存在胆红素。

20、

C

急性胰腺炎时,尿液淀粉酶活性一般于发病2~24h开始增高,比血清淀粉酶迟6~0h,但由于肾脏对淀粉酶的清除率增强,尿淀粉酶活性可高于血清倍以上,多数在持续3~0天或以后恢复正常。

2、

A

尿微量清蛋白检测主要用于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尤其当尿清蛋白排泄率持续超过20μg/min尿,常作为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全身性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22、

B

尿β2-微球蛋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

23、

A

常用的测定尿液蛋白的方法有:试带法、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磺柳酸法)和考马斯亮蓝法。

24、

A

成人每日平均产生~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

25、

C

妊娠后尿液hCG增高,一般妊娠后35~40d时,hCG为ng/L以上;60~70d出现高峰,hCG可达6.4~25.6μg/L。

26、

C

尿β2-M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β2-微球蛋白的浓度升高。

27、

E

临床上尿糖的检测方法有三种,班氏法、试带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薄层层析法。①班氏法是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是传统尿糖定性试验方法。本法是非特异性测定葡萄糖的试验,可检出多种尿糖,简便,但易受其他还原物质干扰,倾向于淘汰。②试带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本法检测葡萄糖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③薄层层析法操作复杂、费时、成本高,多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临床上一般情况少用。

28、

C

糖尿病因未控制或治疗不当,血酮体增高而引起酮症,出现酸中*或昏迷,尿酮体检查有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早期诊断(尿酮体阳性),并能与低血糖、心脑疾病乳酸中*或高血糖高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尿酮体阴性)。但当患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排出反而减低,甚至完全消失。此时应进一步检查血糖以确诊。

29、

C

尿蛋白定性试验中经典且特异性较好的方法是加热醋(乙)酸法,此法能同时检出清蛋白和球蛋白,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0.5g/L左右。本法能使含造影剂尿液变清,可用于鉴别试验。

30、

B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查的筛选试验是胶乳颗粒凝集法。胶乳凝集法的原理是:受检血浆加入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如果血液中FDP的浓度超过或等于5μg/ml,便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胶乳颗粒发生凝集。

3、

B

血糖增高性糖尿见于内分泌性糖尿,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肢端肥大症;③嗜铬细胞瘤;④Qlsh-ing(库欣)综合征。

32、

D

β2-微球蛋白见于肾小管性蛋白尿,用试带法筛检常为阴性,用加热乙酸法可为阳性。可用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特定蛋白检测仪法进行定量测定。

33、

A

本周蛋白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

34、

C

①Tamm-Horsfall蛋白作为远端肾小管病变定位标志物THP在尿中含量增高提示远端肾小管各种原因的病变、THP覆盖层破坏和刺激分泌增高。②尿α-微球蛋白增高是反映和评价各种原因包括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③尿β2-微球蛋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④测定尿液内的溶菌酶主要有助于判断肾小管的功能。

35、

A

尿蛋白定性干化学试带法只适用于检测白蛋白,而对球蛋白、黏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因此对肾病患者最好使用对白蛋白、球蛋白灵敏度一致的磺柳酸法。

36、

D

溶血性*疸因体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使血中UCB含量增高,导致肝细胞代偿性增高更多的CB,从胆道排入肠道也增高,致UBG增高,粪胆原随之增高,粪色加深。尿液UBG呈明显强阳性,尿胆素阳性。

37、

B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随机尿pH4.5~8.0。尿可滴定酸度为20~40mmol/24h尿。

38、

C

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敏感度高达0.05~0.g/L,因而有一定的假阳性。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39、

C

尿液蛋白质定性试验,加热乙酸法:为传统的经典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能同时检出清蛋白及球蛋白尿,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0.5g/L左右。本法能使含造影剂尿液变清,可用于鉴别试验。

40、

A

生物学试验是早期检查HCG的主要方法。如操作规范,试验的准确率可达98%以上,假阳性和假阴性很少。但因试验方法烦琐,不适合大批量标本检测,目前已淘汰。

4、

C

尿葡萄糖试带易受一些物质的干扰,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①假阳性:假阳性可见于尿标本容器残留强氧化性物质如漂白粉、次亚氯酸等或低比密尿等。②假阴性:尿液含有高浓度酮体、维生素C、阿司匹林;使用氟化钠保存尿液,标本久置,葡萄糖被细菌或细胞酶分解,可引起假阴性。

42、

D

在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需钙离子和凝血因子FⅩⅢa参与。

43、

D

尿液溶菌酶要来自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90%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测定尿液内的溶菌酶主要有助于判断肾小管的功能。可作为肾移植排异反应观察的指标。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尿溶菌酶增高,因此D选项的说法错误。

44、

C

当尿液中蛋白质超过50mg/24h或超过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45、

C

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是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

46、

D

胆红素和尿胆原,俗称尿二胆。

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bilirubin)、尿胆原(urobilinogen)及尿胆素(urobilin),俗称尿三胆。

47、

C

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bilirubin)、尿胆原(urobilinogen)及尿胆素(urobilin),俗称尿三胆。

48、

D

尿胆素采用湿化学Schleisinger法,D选项说法错误。结合胆红素经胆管排入肠道后,被肠道细菌氧化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腔,小部分尿胆原进入血液由尿中排出。

.尿胆原:①湿化学Ehrlich法:UBG在酸性溶液中,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樱红色化合物。②试带法:检测原理基于Ehrlich法。UBG检测已成为尿分析仪试带法分析项目组合之一,用于疾病的尿筛检。采用Ehrlich醛反应方法,可用于定性和定量。

2.尿胆素:用湿化学Schleisinger法。

49、

B

血浆中有3种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产生的胆红素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

50、

C

染料结合法尿蛋白定量试验常用方法有考马斯亮蓝法、丽春红S法等。考马斯亮蓝染料易沉着在比色杯上,应注意洗脱。

5、

D

本-周蛋白(BJP)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

52、

D

D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53、

C

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是目前分析蛋白质亚基组成和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的最好方法。各相对分子质量的尿蛋白均显示微量蛋白区带,但以清蛋白区带为主。蛋白电泳主要用于蛋白尿的分型: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中及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

54、

C

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会导致尿ph增高。

55、

C

肝细胞性与胆汁淤滞性*疸的共同特点是尿中胆红素阳性。

阻塞性*疸: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疸。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

肝细胞性*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

56、

A

尿酮体的检测方法有试带法、湿化学法和片剂法。试带法基于传统的湿化学亚硝基铁氰化钠法而设计,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尿酮体筛检方法。检测过程简易快速,尤其适合于床边检验。应注意不同试带对丙酮和乙酰乙酸的灵敏度不一。

57、

C

因肝功能障碍,使胆素原肠-肝循环受损,UBG可轻度或明显增高,尿胆素阳性。在反映肝细胞损伤方面,UBG比尿胆红素更灵敏,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的方法。肝细胞*疸时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均量明显阳性,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58、

C

尿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假阳性可见于尿标本容器残留强氧化性物质,如:漂白粉、次亚氯酸或低比密尿;假阴性见于尿中含有高浓度酮体、维生素C、阿司匹林;使用NaF保存尿液标本保存久置,葡萄糖被细菌或细胞酶分解,也可引起假阴性。

59、

A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管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60、

B

检测hCG的方法很多,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验、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试验、检孕卡法、胶乳凝集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免疫学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其检测手段不断更新,正向着特异、快速、简便、敏感、普及的方向发展。

6、

A

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如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尿液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脂肪尿。

62、

C

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一般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葡萄糖是否出现于尿液中,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①血糖浓度;②肾血流量;③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把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血糖)浓度水平,称为肾糖阈值(简称肾糖阈)。

63、

A

患溶血性*疸时,由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形成大量未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同时,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引起*疸,但肝细胞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经胆管排泄均正常,因此,血液中无结合胆红素存在,故尿中胆红素呈阴性。

64、

C

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道引流入血而逆流至泌尿系淋巴管中,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乳糜液流入尿中即导致乳糜尿。用乙醚抽提尿液后,如乳浊程度明显减轻或变为澄清可确诊为乳糜尿;将乙醚提取物经苏丹罗染色、置镜下观察,如见大小不等、橘红色脂肪球为乙醚试验阳性。常见于丝虫病。

65、

C

凡登白试验:一种临床化验检查项目、化验标本为静脉血的血清、参考值:直接反应为阴性,间接反应为弱阳性或阴性、直接及间接反应均为阳性、见于肝细胞性*疸、直接反应阳性见于阻塞性*疸、间接反应阳性见于溶血性*疸。

66、

B

血浆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和δ-胆红素。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直接胆红素就是指结合胆红素。

67、

E

含铁血*素试验,又称Rous试验。常用普鲁士蓝铁染色法检测。参考值为阴性。阳性表示肾实质有铁的沉积。当尿中血红蛋白量较少时,隐血试验可能阴性,此时可进一步检测是否有含铁血*素。但是,应注意在溶血初期虽有血红蛋白尿,但因血红蛋白尚未被肾上皮细胞摄取,不可能形成含铁血*素,因此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慢性血管内溶血时阳性。

二、A2

D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分子质量蛋白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一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蛋白尿,成为肾小管型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小于2g/24h,肾小管型蛋白尿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病变,中*性肾间质性损伤,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2、

C

患者无尿急,尿痛症状,尿白细胞稍高但还不能据此诊断尿路感染,尿淀粉酶正常排出急性胰腺炎,午餐进食虽少但血糖不低,故因饥饿引起晕厥不大可能,中暑的可能性存在,但因HCG阳性,故应考虑是妊娠的早期反应。

3、

B

偶然性蛋白尿指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黏液或生殖系统排泄物,如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成分时,导致尿蛋白试验阳性,但不伴随肾脏本身的损害,故又称假性蛋白尿,主要见于:肾以下泌尿道的炎症,出血及生殖系统的排泌物的污染。

三、B

B

由于红细胞被破坏,造成溶血,产生大量胆红素,使神经系统中*,可疑存在核*疸。

2、

C

因肝细胞损伤,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受损,所以急性肝炎引起的血中胆红素增加属于肝细胞性*疸。

3、

E

尿胆红素的检测主要是用于*疸的诊断和*疸类型的鉴别,主要包括:①胆汁淤积性*疸;②肝细胞性*疸;③溶血性*疸。所以由于输入错误血型后,发生溶血现象,引起胆红素增加属于溶血性*疸。

小可乐不加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检验基础测试题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