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口腔颌面部肿瘤
肿瘤tumor是人体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致病因素长时间的作用,使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产生突变,导致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疾病
头颈部癌瘤分为七大解剖部位:唇、口腔、上颌窦、咽、唾液腺、喉、甲状腺
流行病学
一、发病率和患病率
二、构成比
三、性别和年龄男性,40-60高峰
四、组织来源①良性牙源性和上皮组织、间叶组织②恶性上皮组织多见、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肉瘤少见,腺样囊性癌
五、好发部位地区、气候、种族、生活习惯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表现
临界瘤有的肿瘤病程虽长,但有局部浸润性,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如唾液腺多形性腺瘤和成釉细胞瘤。
良性肿瘤一般无自觉症状,恶变或感染时疼痛。不发生淋巴转移,危害较小。
恶性肿瘤癌初起局限于黏膜内或表层之中,称原位癌carcinomainsitu口腔癌可表现为溃疡型、外生型(乳突状型或疣状型)及浸润型。恶性肿瘤可损害面神造成面瘫;感觉神经受侵时,可引起疼痛,感觉迟钝或消失;波及骨组织时,可造成牙松动或病理性颌骨骨折;肿瘤侵犯翼腭窝、颞下颌关节、咬肌、翼内肌、颞肌等肌群时,可引起张口困难
诊断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
治疗
★无瘤操作:1、保证切除手术在正常组织内进行2、避免切破肿瘤,污染手术视野3、防止挤压瘤体,以免扩散4、应行整体切除不宜分块挖出5、对肿瘤外露部分应以纱布覆盖、缝包6、表面有溃疡者,可采用电灼或化学药物处理,避免手术过程中污染种植7、缝合前应大量低渗盐水及化学药物作冲洗湿敷8、创口缝合时必须更换手套及器械9、为了防止肿瘤扩散,还可采用电刀,可也于手术中及手术后应用静脉或区域性动脉注射化学药物10、对可以肿瘤残存组织或未能切除的肿瘤,可辅以电灼、冷冻、激光、局部注射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等。
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
可发生与任何年龄
癌多见于老年人
肉瘤多见于青壮年
生长速度
一般慢
一般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有包膜
不侵犯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可移动
侵犯,破坏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活动受限
症状
一般无症状
常有局部疼痛、麻木、头痛、张口受限、面瘫、出血等症状
转移
无
常
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对机体无影响,如生长在要害部位或发生并发症时,也可危及生命
对机体影响大,常因迅速发展,转移和侵及重要脏器及发生恶病质而死亡
组织学结构
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
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型性,有异常核分裂
口腔颌面部囊肿
1、软组织囊肿(黏液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及鳃裂囊肿)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cyst)(粉瘤):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囊内为白色凝乳状皮脂腺分泌物。
临床表现: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可有一个小色素点。与表皮样囊肿相鉴别。
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无压痛,质地软,可以活动,一般无自觉症状。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可能发生恶变——皮脂腺癌。
治疗:局麻下手术切除。切除包括与囊壁粘连的皮肤。并发感染时,切开排出脓液和豆腐渣样物质。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囊肿。
表皮样囊肿也可以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
临床表现: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
囊肿与周围组织、皮肤或粘膜均无粘连,触诊时囊肿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
一般无自觉症状。位置可位于口底肌之上、下。
穿刺检查可检查出乳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
治疗:手术摘除。口底肌以上应在口底粘膜上作弧形切口。口底肌以下应在颏下部皮肤上作切口。
甲状舌管囊肿
临床表现:多见于1-10岁儿童。发生于颈正中线。生长缓慢,有时候偏一侧,周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能扪得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故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囊肿可以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继发感染。囊肿感染自行破溃,或误诊为脓肿行切开引流,则形成甲状舌管瘘。可以发生癌变。
诊断:1、部位2、随吞咽移动3、透明、微浑浊的*色稀薄或粘稠性液体4、与异位甲状腺鉴别(舌甲状腺:紫蓝色,质地柔软,周围界限清楚,言语不清。异位有两种情况:1、迷走甲状腺:完全异位于舌根部,颈部无任何甲状腺组织2、副甲状腺:除舌根有异位甲状腺体,颈部也有残留甲状腺。可用核素I扫描有核素浓聚。
治疗:手术切除脓肿或瘘管,而且应彻底,否则容易复发。一般将舌骨中份一起切除。(舌骨中可能有微细副管,导致复发)
鳃裂囊肿
临床表现:上:第一鳃裂来源,下颌角以上。中: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多为第二鳃裂来源下:颈根区,第三、四鳃裂来源。
颈动脉瘤区别:后者有博动。
第二鳃裂囊肿常位于颈上部。鳃裂囊肿穿破后可长期不愈形成腮裂瘘(不完全瘘,有外口无内口),先天未闭合者为原发性腮裂瘘。(有外口也有内口)第二鳃裂的内口系通向咽侧壁。
第一鳃裂是唯一不消失的鳃裂,囊肿比腮裂瘘更少见。瘘管外口可在耳垂至下颌角之间的任何部位。
鳃裂囊肿可见*色或棕色、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的液体。
治疗:彻底切除(第二鳃裂囊肿注意无损伤副神经,第一鳃裂囊肿或瘘管手术注意保护面神经)
2、颌骨囊肿
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或上皮剩余演变而来的称为牙源性颌骨囊肿,胚胎期的残余上皮所致的囊肿和由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液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称为非牙源性囊肿,少见。
①牙源性颌骨囊肿
根尖周囊肿
1)根端囊肿: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而逐渐形成囊肿。多发生于前牙。
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下颌体升支,下颌第三磨牙)
2)始基囊肿:发生于造釉器发育的早期,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造釉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而成。多发生于下颌第三磨牙区、下颌支部。
3)含牙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下颌第三磨牙区、上颌尖牙。
总结:
1、根端囊肿可在口腔内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2、始基、含牙及角化囊肿则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余牙。囊肿破裂时可有草*色或草绿色液体流出。4、囊肿如有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现象,病人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
②非牙源性囊肿
球上颌囊肿: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
鼻腭囊肿:切牙管内或附近
正中囊肿:切牙孔之后,腭中缝的任何位置
鼻唇囊肿:上唇底鼻前庭内。X线上无任何骨质破坏。
治疗: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一般从口内进行。
血外渗性囊肿:主要为损伤后引起骨髓内出血、机化、渗出后而形成,与牙组织本身无关。
治疗:临床上多数呈进行性生长,外渗性囊肿仍采用手术治疗。
3、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色素痣nevi
来源于表皮基底层的色素细胞。
分为皮内痣、交界痣(无毛,突出,恶性多来自交界痣)、复合痣。
治疗:无恶变证据者可考虑分期部分切除,恶变则外科手术一次全部切除活检。
2、牙龈瘤(易复发)(慎用激光)
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非真性肿瘤
分为肉芽肿型(主要由肉芽组织构成,易出血)、纤维型(不易出血)、血管型(血管多,极易出血)。
治疗:切除必须彻底,否则易复发,病变波及的牙应同时拔除,用刮匙或骨钳将病变波及的牙周膜、骨膜及邻近的骨组织去除。创面缝合。创面较大时可用碘仿纱条覆盖或用牙周治剂保护。
3、纤维瘤
颜面部和口腔内的纤维瘤起源于皮下、口腔黏膜下或骨膜的纤维结缔组织。
纤维瘤一般生长缓慢,发生在面部皮下的纤维瘤为无痛肿块、质地硬、表面光滑、边缘清楚。
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完整切除,拔除有关牙,侵犯的骨膜一并切除。手术时必须作冷冻切片。
4、牙源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这在临床上甚少见。
1)牙瘤(常见)
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X线可见清晰阴影,为牙瘤的被膜。
治疗:手术切除
2)牙骨质瘤
来源牙胚的牙囊或牙周膜。
牙髓活力测验阳性,可与根尖周囊肿和跟腱肉芽肿鉴别。X线显示周围有不透光阴影。
治疗:手术摘除,无症状可不治疗。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OKC):囊内为白色或*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
临床表现:牙源性囊肿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若向周围膨胀则造成面部畸形,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之友乒乓球样感。并发出羊皮纸样脆裂声。最后也被吸收时则可发生波动感。
一般囊肿向颊侧膨胀,但角化囊肿有1/3向舌侧膨胀,并穿破舌侧骨壁。发展过大可至病理性骨折。角化囊肿有显著的复发性和癌变能力。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basalcellcarcinomasyndromeNBCCS(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multiplebasalcellnevussyndrome):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分叉肋、眶距增宽、露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也可称为角化囊肿综合征
诊断:穿刺是可靠的诊断方法。囊肿在X线显示为清晰圆形透明阴影,边缘整齐,周围呈现一明显白色骨质反应线。
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如病变范围太大或多次复发的角化囊肿,考虑将颌骨连同病变的软组织一起切除,立即植骨。
3)成釉细胞瘤
多发生于成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下颌骨比上颌骨多。
可谓实质性和囊性。囊腔内含*色囊液。
易复发,易恶变属于临界瘤。
1)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壮年,以下颌骨体及下颌部为常见
2)生长缓慢,颌骨膨大,造成畸形,面部不对称
3)牙松动.移位和脱落,咬合关系紊乱
4)可侵入周围软组织,影响下颌运动、咀嚼、吞咽、呼吸,压迫下牙槽神经导致下唇颊部麻木,发生病理性骨折
5)X线表现:颌骨膨隆,有多房性阴影,边缘呈半月形切迹状,受累牙根呈截断样或锯齿状吸收。
诊断:成釉细胞瘤因为多房性及有一定程度的局部侵润性,周围囊壁边缘常不整齐、呈半月形切记。穿刺可检出褐色液体,与颌骨囊肿液多为淡*色相区别。
牙源性腺样瘤。
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治疗,不应实行刮除术,需将肿瘤周围骨质至少0.5cm处切除。治疗不彻底复发,多次后可变为恶性。对较大的肿瘤应将病变的颌骨整块切除。
4)牙源性粘液瘤
发生于软组织和颌骨。多数倾向为来源牙源性。
无包膜,切面呈胶冻状。显微镜下可见疏散的星形细胞分布在疏松的黏液基质内。
临床表现:磨牙及前磨牙区位好发部位,下颌较上颌多见。生长缓慢,局部侵润性生长。早期无症状。X线骨质膨胀,边缘常不整齐。
治疗:完整手术切除,由于肿瘤无包膜,局部浸润性生长,容易复发。低度恶性肿瘤,施行方块切除。
5、脉管瘤和脉管畸形
1、血管瘤2、脉管畸形(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混合畸形)
血管瘤(口腔占60%)
起源于胚胎成血管细胞
多发生于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少数见口腔黏膜。可以自行消退。病程为:增生期(毛细血管扩张)、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如果生长在面部可导致畸形,1年后进入静止消退期。
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窦腔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
表浅呈蓝色或紫色,边界不太清楚。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继发感染,可引起疼痛,黏膜溃疡,有出血的危险。
微静脉畸形
葡萄酒色斑,常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以手指压迫病损,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又充满病损区,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压迫实验)
动静脉畸形
蔓状血管瘤或葡萄状血管瘤。由血管瘤显著扩张的动脉与经脉直接吻合而成。有人称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病损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正常皮肤高,可感觉到搏动;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淋巴管畸形
分为微囊型和大囊型两类。
微囊型:柔软,无色,边界不清楚,有时与微静脉管畸形同时存在,出现*、红色小疱状突起。
大囊型:囊性水瘤。一般为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色水样液体。表面皮肤色泽正常,充盈状态,扪诊柔软,有波动感。体位移动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
混合型脉管畸形
诊断:1、体位试验2、穿刺3、超声
治疗:根据病损类型、位置及病人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应进行观察,发展迅速则给予干预治疗(激素)。
婴儿时期血管瘤对激素敏感。
血管畸形可采用手术治疗
静脉畸形可用无水乙醇、3%鱼肝油酸钠或其他血管硬化剂行病损腔内注射。
面部微静脉畸形可用Ar或Kr离子光化学疗法治疗
动静脉畸形,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导管动脉栓塞技术可以控制和减少术中出血。
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以前多采用切骨手术,目前多用保守性手术。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畸形,主要适应症为静脉畸形和大囊型淋巴管畸形。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继续观察。
6、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施万瘤)来源于神经鞘膜
临床:可沿神经轴侧向左右移动,但不能沿神经长轴活动。穿刺时可抽出血样液体,但不凝结是其特点。
可表现为腮腺肿块,易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瘤。
治疗:手术摘除,可将肿瘤上神经干外膜沿纵轴切开,小心的剥开神经纤维,将肿瘤摘除。
由于手术的损伤,来自迷走神经的神经鞘瘤手术后可能发生声嘶,呛咳;交感神经可能出现Horner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
分单发和多发性两种,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又称为神经纤维病
临床:常见I型,生长缓慢,皮肤呈大小不一的棕色斑,或呈灰黑色小点状或片状病损。扪诊时,皮肤内有多发性瘤结节,质较硬。可沿皮下神经分布,呈念珠状,也可呈丛状。如来自感觉神经,可有明显触痛,皮肤松弛或折叠下垂。瘤内雪云丰富,但一般不能压缩。
神经纤维瘤病有遗传倾向。只要皮肤上有咖啡色或棕色斑块大于1.5cm,有5-6个月以上时即可确定为神经纤维瘤病。
治疗:手术治疗并做好充分的备血及选择低温麻醉。
7、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8、骨源性肿瘤
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fibroma为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骨化性纤维瘤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鉴别
诊断:骨化性纤维瘤多见于青年人,常为单发,多发于下颌骨。颌骨局限性膨胀,病变向四周发展,界限清楚,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病变内可见不等量的和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育畸形,发病年龄早,颌面骨广泛性或局限性沿骨长轴方向发展,呈不同程度的弥散性膨胀,与正常骨之间无明显界限,有的呈毛玻璃状,少数表现为多房性囊状阴影。
与化牙骨质纤维瘤鉴别-病理确诊
治疗:手术切除
4、恶性肿瘤
鳞状细胞癌占80%,其次为腺性上皮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腺样囊性癌等)
一、癌
口腔颌面鳞状细胞癌多发于40-60岁男性
可分为三级:I级分化最好,III级分化最差,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最高
舌癌
最常见的口腔癌,男性多于女性,多为鳞癌
多发生于舌缘,常为溃疡型或侵润型。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有臭味,波及舌时其运动受限,进食或吞咽均发生困难,向后发展可以侵犯腭舌弓及扁桃体,如有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常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反射至耳颞部及整个同侧的头面部。
舌癌常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因为其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加以舌的机械运动频繁。转移常在一侧,舌背/越过舌体中线向对侧淋巴结转移,舌前部向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舌尖部癌可以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此外远处转移至肺部。
治疗
一侧舌、下颌骨及淋巴联合清扫术,若对侧有转移时,应作双侧颈淋巴清扫术。一般主张作选择性、肩胛舌骨上或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分化良好的肿瘤采取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局部手术切除或低温疗法。
牙龈癌
下牙龈癌较上牙龈癌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分化度较高的另装细胞癌,生长慢,以溃疡型多见,早期向牙槽突及颌骨浸润,使骨质破坏,引起牙松动和疼痛。
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仅波及牙槽突时,应将原发灶及下颌骨作方块切除。如癌瘤范围较广侵入颌骨时,应将原发灶及下颌骨部分或一侧切除。同期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上牙龈癌应将上颌骨次全切除,如波及上颌窦内,可考虑将一侧上颌骨全切除,切除后的缺损可用赝复体修复,一般不同期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颊黏膜癌
常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穿过颊肌及皮肤,可发生溃破。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也可转移至腮腺淋巴结,远处转移较少见。
治疗:小的颊粘膜鳞癌可采用放射治疗,创面过大可用颊脂垫、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整复,对晚期的已侵及颌骨,并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可行颊、颌、颈联合根治术。
腭癌
硬腭癌以来则唾液腺者为多,鳞癌少见,若发生,细胞多高度分化,发展一般较慢,常侵犯腭部骨质,引起腭穿孔。
治疗:分化较好,适宜于手术切除或低温治疗,组织缺损可用赝复体修复。颈淋巴结一般行选择性手术,有转移时才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
口底癌恶性程度生长于口底者低于后部者,早期鳞癌常为溃疡型,以后向深层组织浸润。口底癌可向周围邻近组织蔓延。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仅次于舌癌,一般转移至颏下、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但大都有下颌下区转移,以后转移到颈深淋巴结,常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治疗:浅表的口底鳞癌可用放射治疗
唇癌
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部黏膜。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生长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下唇癌常向颏下及下颌下淋巴结转移,上唇癌则向耳前、下颌下及颈淋巴结转移。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转移较其他口腔癌较少。
治疗:早期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低温治疗。晚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用外科治疗。临床无转移的唇癌也可行选择性一侧或双侧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
口咽癌
口咽的解剖结构包括舌根(舌后1/3)、会厌谷、口咽侧壁、口咽后壁以及软腭与腭垂构成。凡发生于此区的癌瘤均属口咽癌范畴,主要为鳞癌,口咽部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区。原发于眼侧壁者,晚期可向咽后以及软腭扩散。软腭癌可向上发展到鼻咽腔,向前波及硬腭,向两侧波及眼侧壁、翼下颌韧带及磨牙后区,并引起张口受限。舌根癌可涉及会厌甚至侵犯勺状软骨等声门上区。淋巴引流主要向颈深上淋巴结及咽后淋巴结。极易发生淋巴转移,切转移率甚高。
治疗:口咽癌,尤其是鳞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以放射治疗为主。
治疗效果一般较差
皮肤癌
主要有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多)
常向深层及邻近组织浸润,表面皮肤组织破溃,则形成如火山口样的溃疡,溃疡的基地常覆盖有坏死组织,表面呈菜花样。
基底细胞癌较鳞状细胞癌生长慢、恶性程度低,一般不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低。
治疗:药物方面主要用平阳霉素,放射治疗常用于鳞状细胞癌,如果癌肿范围大,周围边界不明显,最好先用放射治疗,待肿瘤缩小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鳞癌需做广泛切除,切除边缘距肿瘤边缘应1cm以上,基底细胞癌可稍保守。
上颌窦癌
为鼻窦鳞癌中最常见者。鳞状细胞癌常见,偶为腺源性上皮癌。位于上颌窦内,早期无症状,不宜发现。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明显的症状时才被注意。
肿瘤啊发生自上颌窦内壁时,常先出现鼻阻塞、鼻出血、一侧鼻腔分泌物增多
上颌窦上壁时,眼球突出,向上移位,可能引起复视
上颌窦外壁时,面部及唇颊沟肿胀,眶下神经受累可发生面颊部感觉迟钝或麻木
上颌窦后壁时,侵入翼腭窝引起张口困难
上颌窦下壁时,首先引起牙松动、疼痛、龈颊沟肿胀
治疗:最好采用综合治疗,外科治疗为主。局限于上颌窦内无骨质破坏,可施行上颌骨全切除术。波及后壁和翼腭窝时,将下颌骨冠突及翼板与上颌骨一并切除。晚期上颌窦癌最好先用放疗或化疗治疗,初步控制后再行上颌窦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再用放疗或化疗。如果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一般与上颌骨切除一起行同期手术。
中央型颌骨癌
主要发生自牙胚成釉上皮的剩余细胞。
临床表现: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早期无自觉症状,以后可出现牙痛、局部疼痛,并相继出现下唇麻木。中央型颌骨癌可向区域性淋巴结及血循转移,预后较差。
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限于一侧者一般行半侧下颌骨切除。邻近中线或超越中线,行下颌骨切除。一般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为了防止远处转移,配合化疗。
二、软组织肉瘤
发病年龄较轻,发展快,多呈实质性肿块,表皮或黏膜血管扩张充血,晚期始出现溃疡或有溢液,出血。
三、骨源性肉瘤
与创伤、外伤、放射性损伤有关
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
临床表现为发病年龄轻,病程快,进行性的颌面骨膨胀性生长。成骨性骨肉瘤可呈典型的日光放射状sun-ray排列,治疗以手术为主。
四、恶性淋巴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儿童与青壮年多,发生于淋巴结内的称为结内型,发生于淋巴结外的称为结外型
临床表现:结内型常多发。常误诊为淋巴结核或慢性淋巴结炎。结外型常常单发,临床呈多样性,有炎症、坏死、肿块等各型。NK/T淋巴瘤多发生在口腔及面部中线部分,以溃疡和坏死为主。可伴全身高热不适等症状,病理学上称为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
治疗:对放疗和化疗都比较敏感。早期HL以放疗为主。NHL一般以化疗为主。
五、浆细胞肉瘤
又称骨髓瘤myeoloma
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3:1。局部剧烈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初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休息时可缓解,劳动后往往加剧。
X线检查可见受累骨中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溶骨性凿孔状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骨膜反应,较大的缺损可穿破骨密质,或伴病理性骨折。
治疗为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六、恶性黑色素瘤
颜面部的恶性黑色素瘤,主要由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恶变而来。
临床表现:迅速长大,色素增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呈放射状扩展,病变内后周围出现结节(卫星结节)。口腔内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恶性,生长迅速,常向四周扩散,浸润至粘膜下及骨组织内,引起牙槽突及颌骨破坏,使牙发生松动。常发生广泛转移,至肺、肝、骨、脑。
治疗:原发灶首选冷冻治疗→化学治疗→颈部选择性或治疗性清扫术→免疫治疗
手术原则:必须作广泛彻底切除,切除范围要比其他恶性肿瘤更广、更深。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上颌恶性黑色素瘤应行上颌骨全部或次全切除,颈淋巴清扫可同时或分期进行。生物治疗对其有一定效果。
想要更多资料怎么办?找学姐
成毅最耐心的学长
成毅最博学的学姐
成毅学姐
19考研的同学可申请
研究生学长山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