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鳃源性囊肿和瘘
1.鳃源性囊肿:应与急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管囊肿鉴别。
2.鳃源性瘘管:多与颈淋巴腺结核瘘管、第一鳃裂瘘管鉴别。
颈鳃源性囊肿和瘘胚胎学
颈部鳃源性囊肿和瘘在颈侧,故又称颈旁侧先天性囊肿及瘘管。鳃囊肿较瘘管少见。胚胎第三周时,颈部两侧各出现4或5对斜的圆形鳃弓,平行鳃弓之间有凹沟,称为鳃裂。当胚胎发育到第七八周时,第一鳃裂由前段向后闭合,存留部分构成外耳道。第二鳃裂在正常发育时完全消失。
颈部鳃源性瘘管多开口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2/3附近,舌骨水平以下,经舌咽神经之上方,穿过颈内、外动脉之间而进入扁桃体窝,鳃囊肿也多位于这个区域内,因此可认为鳃囊肿和鳃瘘管的来源是由第二鳃裂未完全退化之遗留组织发育而成的。向外开口时即成鳃瘘管,下端闭合无开口时即形成囊肿,偶尔第一鳃裂也可残留,所形成瘘管的位置外口多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下颌骨角附近,舌骨水平以上,内口进入外耳道软骨部。第三鳃裂,则很少形成瘘管,若有外口,位置接近或在胸骨柄处,内口在舌骨下方的咽部,多数无瘘管仅在颈胸交界部有一外口,形成一短小窦道。
颈鳃源性囊肿和瘘临床表现
1.鳃源性囊肿:多在10岁左右发生,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任何部位,一般比瘘管开口位置高。为圆形肿块,平均直径约为3~5cm,质软不能移动,有时有一延续带状组织至颅底或达咽壁,囊肿体积多不变,当有小细管与咽部相通时,使囊内容物能自动缓慢地从此排出,体积即缩小。囊肿亦可发生化脓感染。大多数囊肿既不与皮肤,也不与咽部相通。
2.鳃源性瘘管:较鳃囊肿多见,一般认为单侧瘘管占90%,双侧只占10%。瘘口在出生时即存在,像米粒样大小的孔陷凹,直径约l~2mm.从瘘口间歇地排出黏液性透明液体,在继发感染时可排出脓性液体。同时瘘口周围皮肤也有炎症现象。瘘管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完全性者,瘘管从外口上行进入扁桃体窝,开口于咽部;不完全性瘘管从外口开始,进入颈部组织一定距离即终止,长度悬殊不一。提起瘘口上面的皮肤,多能扪及一条硬的向上行走的索状组织。
第三鳃裂残留的瘘管多位于胸骨柄附近,略偏一侧,表现为米粒状小孔,常有复发性感染。
第一鳃裂闭合不全残留的窦道要少见得多,瘘外口位于下颌缘,距中线较远,接近下颌骨角处,极少数为通到外耳道的瘘管。可反复感染,有时误诊为颌下脓肿。
颈鳃源性囊肿和瘘如何治疗
此病确诊应行手术治疗,多在2岁后进行。但无论是儿童或婴幼儿如囊肿或瘘道反复发生感染者,在感染控制后,局部情况良好时,均应及时采取手术切除。
为防止术后鳃囊肿或瘘管复发。术前要控制局部感染,要了解鳃囊肿的位置,其上极有无瘘管通向咽部。对鳃瘘要了解瘘管的位置、长度,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瘘管,必要时可行造影检查。术中要完整切除瘘管、囊肿壁及囊肿上极的瘘管。
如果觉得好,请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张博士医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