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调查”走向“施疫”:近代日本对东北畜疫的因应(—)
伪满皇宫博物院学术研究部馆员赵士见
[摘要]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国东北频繁爆发的畜疫严重威胁当地日*和日侨,促使日本开展应对性调查,调查机构由驻地日*转为当地日本各领事馆、朝鲜总督府、关东厅等,调查方式由被动接收报告转为主动开展区域调查,调查内容由畜疫损失转为畜疫识别,调查后采取临时性与制度性结合的应对举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畜疫调查网络化、精准化,“日、满、鲜”多机构在中国东北实施*民联合的全境调查,调查内容集中在炭疽、鼻疽病细菌武器化的可行性研究。年,“*用细菌研究”命令直接促使畜疫调查转向细菌武器的研制、试验与实战,走向国家性主动“施疫”。
[关键词]近代日本中国东北畜类疫情调查细菌战
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涉及*治、经济、*事、社会等方面,其中对东北畜疫的调查直接服务于侵华战争。本文利用中、日、俄、美等国公布的相关资料,动态考察年至年间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畜疫处理,即从甲午战争后的应急性调查,到九一八事变后系统化调查,再到年“*用细菌研究”,经剖析,笔者认为,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研制和使用炭疽、鼻疽、牛瘟等畜类细菌武器并非骤然产生,而是日本对东北畜疫调查成果与战场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日本走过了由被动防疫到自上而下国家性地准备和实施细菌战的道路。一、畜疫危机下的应对性调查(—)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参谋本部已派专人前往中国东北开展零星的畜疫调查。年成稿的《支那地志》中“物产”就涉及东北地区马匹畜疫情况。甲午战争中,日本征调大量*马进入中国东北地区。据日本陆*兽医部统计,日*参战*马匹,其中日本本土马匹,外地马匹。当时日*配置的野炮需要六匹*马牵引,山炮的炮身和炮架分解后需要三匹*马驮运,其他枪支弹药、*需用品也需要*马运输,因此*马成为甲午战争中日*的“活兵器”。日**马不仅需要日本本土输送,还要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地区征购。无论是日本本土*马,还是临时征调*马,在东北都面临当地炭疽、鼻疽等畜疫的威胁。日本陆*兽医部统计,甲午战争中日*共有匹*马感染传染病,腺疫、炭疽、鼻疽及皮疽、胸疫是感染较多的疫种,感染腺疫、流行性鹅口疮的*马虽然较多,然而它的致死率仅为15.00%,远远低于炭疽、鼻疽及皮疽、胸疫致死率。日俄战争中,日*也因东北畜疫损失较大。战争期间,日**马在辽阳附近死伤匹、沙河附近死亡匹、奉天附近死伤匹,死伤马匹中感染炭疽病匹、鼻疽病匹。日本陆*省总结日俄战争兽疫损失,指出炭疽、鼻疽是诸多传染病中传播最多、病*感染性最强、人畜共患威胁最大的疫病,要求日*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畜疫调查机制。一战后期,日*对俄国进行“西伯利亚干涉”,炭疽、鼻疽仍是日**马感染的重要疫病,其中患鼻疽病马匹、患腺疫病马匹,占伤病马总数的25.48%。除了染疫病马较多外,炭疽、鼻疽还具有周期持续长、分布范围较广的特点。年12月,日*第十二师团*马感染鼻疽病开始蔓延,持续到年4月。除了第十二师团外,第七、第十四、十三师团都发生了炭疽、腺疫等畜疫传染病。频发畜疫不仅严重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的日**马战力,而且存在士兵与*马共患的潜在风险,甚至威胁该地的日侨。年至年间,中朝接壤的间岛等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牛瘟,并向奉天、吉林等东北腹地蔓延。牛瘟给间岛等地日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日本外务省要求驻东北各地领事馆调查并上报辖区内的畜疫情报。牛瘟蔓延期间,间岛、安东地区感染牛瘟、炭疽、鼻疽的牛马有头,死亡头,致死率高达87.76%,郑家屯、头道沟、农安等地染疫致死率高达%,以年当地每头牛平均价格30至35日元计算,畜疫所带来的直接损失达5.万至7.万日元。且牛马作为当时该地区农民的唯一农业资本,势必严重影响当地农业活动。间岛牛瘟在年有向金州地区蔓延之势,引起日本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