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内容很长,建议可以多次阅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碰到问题后随时翻阅。
咳嗽一证,小儿临床多见且不易治疗,除养护不当外,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在于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变化传遍非常迅速,用药稍有不当,常可引起肺炎,哮喘等证。
二,在于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辨证不易,辨证之后的开方用药也很讲究,想用汤药治好咳嗽殊非易事。
比较而言,运用外治治疗咳嗽,掌握起来要容易许多,而且疗效也很好,值得好好学学。
虽然咳嗽复杂多变化,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寻,下面我们从五
个角度,全方位来认知咳嗽。
从经络角度认知咳嗽
从脏腑角度认知咳嗽
从火郁角度认知咳嗽
从病因角度认知咳嗽
从病机角度认知咳嗽
一,从经络角度认知咳嗽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从腹部到手臂,从经络角度上去认知咳嗽,相对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在于五个穴区:中脘穴区,膻中穴区,天突穴区,云门穴区,肺腧穴区。
中脘穴区
中脘穴有止咳化痰,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导滞的作用。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脘穴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这里的中焦就是指中脘穴区。中脘穴为腑会,本身具有通六腑的功效。再者,又为水谷之海,生痰之源,经脾的升清后,与肺从外而来的天之清气,合为胸中大气之宗气。这里又说明了中脘穴区,是肺脉气血的源头。所以按揉中脘穴区,对于咳嗽的效果不可忽视。
临床上多采取揉中脘穴,中脘在肚脐直上四寸,正中线上。揉中脘能止咳化痰,消食导滞。另三指并揉时可加上阑门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上1.5寸处,能增强通达上下之气,消食导滞,通大便。
按:对于长期咳嗽有痰,病程在一个月以上的情况,常在中脘穴附近会有结节出现,以轻柔的方式,将结节揉散后,咳嗽往往可愈。
膻中穴区:
膻中穴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将膻中归在了十二脏中。
唐代王冰注曰:“膻中者,在胸中两乳之间,为气之海。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
所以说膻中不是一个穴位,而是一个立体的区域,也被称为”气海“。膻中穴操作到位可以使整个胸腔打开,顺畅肺的宣发肃降,升降出入。
因为此穴区域均为胸骨,操作之时不可大力,一般先用掌根大鱼际揉,再上下顺搓并肋骨八道。唯有如此,胸中大气方可打开。
天突穴区
天突穴在胸骨上切迹凹陷中,本穴为邪气出口,重揉可催痰,催吐,轻揉理气。操作时中指端微曲向下、向里按,动作宜快。
云门穴区
云门穴区为缺盆,云门穴,中府穴,三穴所组成的一个三角区,按揉此区可调理咳嗽引起的缺盆中痛,或者呼多吸少的缺盆起伏的喘证。
肺腧区
这个区包括了身柱穴,肺腧穴,还有大椎穴。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引起咳嗽的原因离不开肺但是不只是肺。
”治脏者治其俞“所以选择该区域可以调理肺脏功能。
揉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有化痰止咳,理气宣肺之功。揉肺俞可宣肺肃降,身柱穴可补肺气,大椎穴可通阳。有外感症状的可以连大椎和肺俞一起横擦,有宣肺解表之功。
以上穴区操作结束后,对拍前胸后背数次以宣肺,再自上于肺腧、膻中穴,下至命门与肚脐以肃肺。
附:肺经上的尺泽穴,孔最穴,太渊穴,鱼际穴,商阳穴临床上也常应用。每个穴位的作用,这里就不作过多的解释了,可自行查阅资料。
二,从脏腑角度认知咳嗽
这里主要参考《内经*咳论》,此篇中的重点说明了咳嗽的病位是肺,十二脏均可引起咳嗽及区别,以及病久后脏腑相传的特点,并指出咳嗽的整体治则:”在脏者治其俞,在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看到咳嗽这个症状,不能只盯着肺,其他的脏腑也有可能引发咳嗽,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咳嗽的病位是在肺。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五脏之咳嗽,其实是在五行的角度来阐述咳嗽。分别为“肝木刑金,火克金,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所以临床上顾护肺的同时,要认真分析一下,邪从何脏来。
五脏之咳何状?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肺咳:气比较急,吸多呼少,痰多难出,可痛引盆穴,热盛可引起痰中带血,甚至热迫血出。
心咳之状,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咳:咳则心痛,一般是在心下痛,或是在膻中穴闷痛,心火上火,可至喉咙感觉“有梗”,类似于咽炎的症状,甚至会舌肿喉痹。小儿临床上多见咳嗽,咽喉红痛,或者扁桃体红甚至化脓,多干咳或者少痰。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肝咳:这个情况,临床非常常见。肝主筋,主疏泄,咳时可伴随两胁下痛,可能拉扯到小腹,阵发性咳嗽,孩子咳嗽时会双拳紧握或者身体蜷卧,身体颤抖,夜间翻身便咳嗽。临证多见于百日咳,变异性哮喘等。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脾为宗气之根,中气之源,主湿,主水谷之运化。这里其实是母病及子的一个情况,脾虚运化水谷无力,水湿停聚,则咳时右胁下痛,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剧,临床常表现为静下来不咳嗽,跑起来就咳嗽,或者夜间不能平躺,需要垫高才不会咳嗽。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咳伴随腰痛,咳而近喘的,甚至咳而耳聋的。特别是见到喘的,多是肾咳。严重的时候,一咳嗽,口水随之而出。
六腑之咳何状?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胃咳就是咳的时候呕吐,并且呕得厉害会“长虫出”,临床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若能呕吐而出,咳嗽往往便可减轻,“长虫出”古人指蛔虫,个人感觉应该是胃中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胆咳是咳嗽伴随着呕胆汁,也就是呕到最后,呕出苦汁;临床多表现为咳嗽两胁疼痛,拉扯比较厉害,咳嗽后会有胆汁溢出,口苦口干。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大肠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大便,大便兜不住。婴幼儿多见这种情况,一则因为小儿肺气不足,二则因为小儿肠道相对褶皱不多,近乎“直上直下”,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咳嗽漏大便的情况。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小肠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屁。临床上小儿多伴有腹胀,脐下疼痛拒按。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膀胱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小便,产后妈妈或者先天肾不足的小儿,以及有哮喘史的小儿多见于这种情况。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三焦,水道、谷道、气道也,久咳至使五脏动力不足,六腑不通,至三焦不通。上焦不通,则主咳嗽。中焦不通,多腹满不欲食。下焦不通,多大小便失常。
从五脏和六腑的咳嗽之状上看,他主要是从脏腑表里的关系上来说明咳嗽的不同症状,虽然临床上可以给到我们很大的指导,但是过于繁杂。
认真观察后,其实不难发现,可以将咳嗽简要地分成三焦咳:上焦咳、中焦咳、下焦咳。
上焦咳,主要包括肺咳和心咳。症状主要都集中在胸膈以上,像喉咙痒、喉咙痛、胸腔感到热、感觉有痰难以咳出、咳到胸痛、背痛等特点,都可以归入上焦咳。
中焦咳,主要包括脾咳和肝咳。一般上焦和中焦的症状可以同时看到,像咳的时候肋骨痛、生气后咳嗽加剧、劳累后咳嗽加剧、咳得拉着少腹部拘紧、胃口不好等特点,都可以归入中焦咳。
下焦咳,主要是肾咳,而且一旦久咳见到喘证,一般都是指向下焦咳。另外,咳嗽伴随着腰痛,或者咳得漏大小便的,一般也归入下焦咳。喘,是因为肾主纳气,现在肾有恙,纳气不足导致喘。而腰者,肾之腑;肾司二便,是辨咳得腰痛和咳得漏大小便为下焦咳的原因。不难发现,下焦咳,一定下焦有症状的。
上焦咳,除了咳嗽之外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上焦;中焦咳,除了咳嗽,其余症状分布上焦和中焦;下焦咳,咳嗽之外,必见下焦的症状。这里说的上中下焦,以胸膈以上为上焦,膈肌到齐肚脐中线为中焦,肚脐中线以下为下焦。
治疗原则:病位主在上焦肺,因此不论是中焦,下焦的咳嗽,多可见上焦咳,治则除调节本焦问题外,均要顾护到上焦肺的气机。至于中、下焦的一些症状,可以采取三焦理腹的手法来调节。
“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从这点上看,调咳嗽,通肺手法与通腑手法并用,再选择对应的背腧穴,合穴,经穴便可对应的调理咳嗽。当然,中医上的原则都是相同的,艾灸,推拿,针灸,中药等都是一个道理,临床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通腑手法阅读:儿童通腑手法,每个家庭都应该掌握。
通肺手法阅读:通肺手法,大道至简,护佑儿童肺脏之正气
三,火郁的角度认知咳嗽
参考阅读文章
孩子发热不退,反复咳嗽,一定要明白“火郁发之”
孩子咳嗽,不展布气机,穴位揉烂都没用
四,从病因的角度认知咳嗽
病因角度,小儿整体上多见于六种:痰,热,食,饮,湿,气。
痰:主要从病位,多少,颜色三个方面来认知咳嗽的阶段,一般清稀而浅为病轻,*稠而深为病重;痰多不易咳出多为病重,痰少且干为伤阴。
痰多可阻气机,引起腹胀,哮喘等症,临床可根据痰变为行踪,辨证施治。
热:与寒对应,这里不提到寒,并不代表没有寒,而是因为现在儿童的外寒多会热化,内寒多会湿化。小儿咳嗽,临床多见于热症,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肿大化脓等,这些几乎都是热症。
对于热病,一定要记得两点:一为不可寒凉过度引起气郁,二为不可发汗过多,引起津液缺失。
食:也就是太阴、阳明问题。食过寒则在太阴,寒上于肺则咳嗽,食过热则热上炎,甚则腑不通而咳嗽。
食过热,多会引起咽喉问题,发热不易退且热势高扬,一般便通后,一定要再加以清热,宣透才可解。
临床上此类咳嗽,被误诊的情况非常之多,因过汗引起抽搐,因便未通引起痰热食互结致使肺炎、哮喘,因便通后而余热未清长期咳嗽咽喉不利等等。
饮:也就是水饮的问题。现在儿童多由于冷饮冷食之类而成,常表现为腹中辘辘有水声,心下,胃中,脐周,脐上下,胁下,均有可能会出现,多见于心下,胃中和脐周。
此类咳嗽多会引发哮喘之症,如小青龙汤证等
一般要先除水饮,再调气机,增强脾肺肾三脏气化功能,通利三焦,咳嗽才可止。
湿:湿邪的咳嗽,常表现为缠绵不愈。湿在上焦宜宣透,中焦则畅中,下焦则下渗。另有湿热与寒湿,外湿与内湿之分。临床上需要认真辨别。
但是整体上有相同之处,以三焦病位分治,祛湿为要,或以温通,或以清透,后其均以恢复脾肺肾三脏功能为要,咳嗽尤其是以脾肺为要。
气:百病皆生于气,实为生于气机不畅,也可以理解为气郁。气虚可引起气郁,气滞可引气郁,肺主气,司呼吸,因此,气机的舒畅与否,多会引起肺脏问题。
按:关于水饮,痰食,气机,湿热的辨证特点和处理,后期会以文字或者直播的形式于大家见面,大家可